无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价值

在美国有个很有名的故事。

有一天福特公司的电机设备损坏了,整条汽车生产线都被迫停止,公司派了很多工程师和维修人员,都束手无策。

这时有人提议去请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帮助,他在机器上慢慢摸索了许久,在电机的一个部位上画下一条线,并对在场人员说到:“这里的线圈多绕了十六圈。”

重新更换好线圈之后,机器果然恢复运转。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回答:“一万美元。”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条线,竟然要一万美元?福特公司给员工的待遇是月薪5美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工资了,一万美元相当于一个员工一百多年的收入!

见经理面露难色,斯坦门茨转身写下一张账单:一条线,1美元,知道线画在哪里,9999美元。

最后福特总裁不但很乐意地支付费用,还高薪聘请了斯坦门茨。

无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价值

一条线,1美元,直到线画在哪里,9999美元。

再看在职场上打拼的人也是如此,赚钱谁都会赚,但你赚的是“画线”的那1美元,还是“知道在哪里画线”的9999美元?

绝大多的职场人,别说是去赚“9999美元”,就连有没有这件事都不知道。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1美元”。

职场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总感觉自己或者某个人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升职加薪似乎永远与这类人无缘。

要说他不过是在假装努力吧,他还确实能为公司产出价值,只不过付出与收获有些不成比例,简单来说就是“苦劳”比“功劳”多得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他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了个人努力上,而不是工作本身。可以说是很努力的在表演,忽略了工作结果。

比如说领导给你个任务,由于不熟悉,第一次做,失败了。你第一次失败领导一般都不会往心里去。第二次失败领导可能会念在你辛苦的份上也不会说什么。但是你第三次还是失败了,并且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那么领导就不得不怀疑你的能力了。

咱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并不能说明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机率就越大,能从失败当中得到什么教训,才能为以后成功打下基础。单纯的失败不能带来任何成长,这个过程是失败—教训—成功。

这就像努力与工资的关系,在职场上,不是你越努力,工资越高,而是你努力之后,成长了多少,价值比以前高了多少,然后才是工资能涨多少。

这个逻辑关系很多人都容易省略了中间的成长与价值,把努力与工资当成直接的因果关系,注意力都集中在努力本身,所以就不知不觉地在“表演努力”,好让别人知道,最后就会导致永远都在低水平的重复。

无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价值

单纯的失败不能带来任何成长

还有一种,就是真的看到了“9999美元”的线,然后很多人就会马上奋起直追,拼尽全力抓住这根线,但是线终究不是无限长的,多了一只手就少了一个位置,而且能伸手抓住的空间越来越小,晚来的人就需要一定的本事,才能抓住更高的地方,才有一席之地。

那些没本事的人当然不甘心,就会在旁边找破绽,伺机而动。万一有哪个笨蛋没抓住下来了,下面的人自然不会放过机会,拼个头破血流,也要抓住这根线。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这时已经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不是在利用机会,而是在“心急火燎”地随大流。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领域,只要什么东西“火”了,立马就有一大批人“群起而攻之”。他们不会在乎有没有准备,也不会关心自己有没有能力,只有一个目的,在底层寻找位置。

而那些有准备的人,根本就不屑于争夺,早就爬到更高的位置了,即便下面的线可能会在激烈的争夺中断了,对他们来说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无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价值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这时已经是一句空话,因为他们不是在利用机会,而是在“心急火燎”地随大流

稀缺心态,导致我们只关注与眼前利益,而不去思考未来。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人们对利益有着本能的追求,这没什么错,但是正因为拥有的利益少,需要的利益多,所以就会渐渐改变你的思维模式。

职场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热衷于“努力表演”的工作者?风口来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心急火燎”地随大流?

归根溯源就是在利益上,因为稀缺,导致很多人盲目地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升职加薪,风口来了赶紧跟上,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从而忽略了教训与准备,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环。

稀缺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它都会牢牢俘获我们的注意力。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知所见,还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知。

稀缺最大的影响,会使你急于看到成效,甚至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不经过大脑。

在平日的工作里,如果老板告诉你只要把一天的工作量做完就可以下班,而不会再时间上有硬性要求,那么你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因为自由时间对你来说是稀缺的,所以注意力都会集中在什么时候能完成工作,而不是关心工作质量如何。

这种急于看到成效的思维模式,会让你的工作质量大幅下降,老板甚至会克扣你的工资。但由于稀缺的存在,你不会去关注这些,只会关注完成工作的时间,这一切的后果,往往等吃到苦头才后悔莫及。

无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价值

稀缺最大的影响,会使你急于看到成效,甚至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不经过大脑。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盯着问题本身是没用的。

吉德林法则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在职场中谁都会遇到难题,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解决难题的速度决定了你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看清难题的关键在哪里,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来具体实行了。

当你被一堆琐事缠身的时候,不妨先平定一下心态,把所有的麻烦都列出来,你会发现复杂程度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无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价值

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吉尔伯特定律

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做。

工作中面对领导的批评和同事的建议,不见得是坏事。有人说长道短,是最好的免费馈赠。至少别人在帮助你理清问题,指出不足之处。做人要常怀“空杯”心态,虚心求教,多倾听别人的意见,会少走很多弯路。

这就好比下棋,对弈的人再怎么聪明,也不会比观棋的人看得更清楚,身处在一个体系中,是看不出自己有没有错的。

一个人最致命的若弱点就是看不到自己的侧影背影,最糟糕的习惯就是从来不接受别人意见。

身边人的瞳孔时刻扫描着你侧面背面。能够跟你说怎么做,这是对你的善意帮助。你不妨换个角度来逆向思维,就容易理解对方的意见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无效努力,只有1美元的价值

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做。

掘地蜂效应。

生物学家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当掘地蜂进洞巡查的时候,生物学家把猎物拿远1英寸。掘地蜂巡查出来后,会把猎物再次拖到洞穴口,然后放下猎物,再进洞进行巡查。就这样重复一个动作40多次,掘地蜂拖回来40多次,放在洞口40多次,进入洞中巡查40多次……

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基于基因一种自发式行为,根本不需要大脑的参与。

哲学家丹尼特也研究过掘地蜂,他提出一个更恐怖的问题:“你凭什么确信自己不是掘地蜂?”

我们大脑所做出的任何决策,几乎都是来自于基因的自发式行为,我们总是会认为是“我”在做决策,理性主导自己,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反应”而已。

查理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职场上的学习,不是获取更多的经验和信息量,而是要掌握其背后的方法和套路。

回顾我们一年的工作经历,你是把第一天复制了364次,还是每一天都进步一点,改变一点,真正活出了365天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