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前世今生之椒江歷史沿革科普貼

在新石器時代,椒江就有古人類居住,在山麓帶從事原始漁獵生活。

先秦時期,統稱"越"地,屬閩中郡。

台州前世今生之椒江歷史沿革科普貼

海之門——浙江台州椒江,原名浙江海門

公元前85年,即西漢始元二年,在章安設立回浦縣,同時為東部都尉治所。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此後的溫州、台州、處州三府。

東漢建武(25~56)年間,改回浦縣為章安縣。陽嘉元年(132)農民起義軍曾旌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縣駐兵防守,為中國歷史上沿海地區始有地方駐防軍隊的最早記載。

三國吳黃龍二年(230),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軍士萬人,由章安港出發遠航夷州(今臺灣),經年而返。留下了中國歷史上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最早文獻記錄。太平二年(257),在章安設臨海郡。

公元3~6世紀的兩晉、南北朝,是章安古郡最繁榮的歷史時期,在這三個多世紀中,章安作為浙東南沿海的重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港埠興旺,人文薈萃。佛教文化始傳入境內,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之一灌頂和尚,即為章安無礙寺出家的僧人。

唐武德八年(625),章安縣併入臨海,此後章安不再設縣。但仍為沿海重要港埠,乾符四年(877),日本商人曾從章安港裝運香藥等貨物外運。章安出產的姜也運銷外埠,被作為優質中藥材載入本草藥典。

宋時期,海洋捕撈業和鹽業進一步發展,鹽業生產已成為主要產業,海洋捕撈向浙北拓展。西山、東山、柵浦等地開始形成街市。與日本、朝鮮等國的海上貿易往來逐漸興旺,建炎元年(1127)在章安設"市舶務",專營港口管理和稅收等事務。四年(1130),高宗趙構從舟山移駐章安,並遊覽楓山清修寺。此外,宋代的著名女詞家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至椒江。

元時期,以朝廷漕運為背景的海運業迅速發展,在巖嶼設立海運千戶所,與椒北的章安港均為漕運海船駐泊和裝運大埠。同時葭沚和柵浦等地也是福建貨物的集散地之一。至正八年(1348),黃岩方國珍起事,義軍出入椒江沿海,在中國東南率先揭起反抗元王朝的大旗。

明代初期,因倭寇為患,朝廷下令"海禁",沿海經濟受到較大打擊。洪武二十年(1387)築海門城,二十八年(1395)又筑前所城,皆為軍事衛所建置。

明弘治(1488~1505)間,築成最早的一條海塘--丁進塘,之後在數十年間又相繼築成兩條海塘,圍墾海塗10萬畝。自此揭開椒南平原500年開墾海塗的歷史。

明嘉靖(1522~1566)間,連年倭寇入侵,並一度盤踞大陳,登陸海門,佔領柵浦,四處流劫搶奪。沿海軍民奮起自衛,朝廷亦遣兵追剿。參將戚繼光率"戚家軍"數次馳援,駐守海門,終於蕩平劇寇。座落東山西麓的"戚繼光廟",是全國著名的抗倭紀念古建築遺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歷史人文教育意義的古蹟。

公元17世紀中葉的明清鼎革之際,沿海數為拉鋸之地。順治三年(1646),明魯王朱以海駐蹕海門。八年(1651),清兵在海門港集結,前往舟山圍擊明軍。十二年(1655),因鄭成功遊弋海上,清廷禁民出海。此後,鄭成功部屢攻海門。十八年(1661),清廷又下令遷界,海門沿海居民被迫內遷30裡。至康熙三年(1664),明軍將領張煌言被捕,浙東南堅持19年之久的抗清運動始告寂然。

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以來,沿海經濟迅速恢復。時在葭沚設立"海關"機構,後遷海門,稱"臺大關"。並加強海防建設,大力興修水利,築塘圍墾,開發沿海灘塗資源。又從18世紀中葉起,葭沚商埠漸興,一度形成閩貨的主要集散地。同時,台州列島得到進一步開發,大陳形成浙東沿海島嶼最興旺的漁業集鎮,居民最多時達萬餘人。清末,海門港正式闢為商埠,於光緒二十七年(1910)建立最早三安川碼頭,開通椒江至上海、寧波、溫州等客貨航線,並創辦各類實業。貨商畢集,市場興旺,成為台州最繁榮的港埠。至民國間,遂有"小上海"之稱。

1981年建立椒江市,為浙江省第一個縣級市。1994年8月,國務院批准台州撤地設市,行政中心移設椒江,椒江撤市設區,成為台州市主城區,市委、市政府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