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禁卫军中的俄罗斯人:以骁勇善战著称,却只在天子脚下享福

整个大清朝历经两百多年,除去清晚期的腐朽不治之外,其他时间段还是非常霸气的。特别是康熙当政时期,大清之权势完全可用牛气冲天来形容,就连以战斗民族自称的俄罗斯人都来给他打工,做起了安保。这是怎么回事呢?来一起了解下。

大清禁卫军中的俄罗斯人:以骁勇善战著称,却只在天子脚下享福

大清朝的俄罗斯禁卫军,他们是怎么来的?在大清朝又是个什么地位?

众所周知,大清入关是唯八旗子弟为重用对象的。虽然汉人满天下,可重用与提升的机会真的并不普遍,如果在这方面找公平的话,那简直就是与大清朝过不去了。

可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还有外籍人员来分一杯羹,这就更让汉人们心里不能平衡了。但人家这批外援来头甚大,以骁勇善战著称,康熙帝也不舍得白白浪费,所以宁愿给他们相对高的规格,圈养于京内。

没错,这批外援就是来自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他们不但善战而且强悍,是真正马背上的民族。那他们是如何来到中国,又甘愿听命于康熙帝手下的呢?

大清禁卫军中的俄罗斯人:以骁勇善战著称,却只在天子脚下享福

这可能就要从顺治之时说起了,当时大清刚刚入主中原,沙俄势力便开始不安分了,他们组织了一批哥萨克骑兵在黑龙江一带进行活动。

后来,这批沙俄军真的占领了尼布楚地区,并且要求顺治将此地界划于他们。1660年,顺治派出宁古塔军队,将这些人赶了出去。

可沙俄并不死心,真的是打退了又来,来了又去的胶着之状,非常顽固地想要从中国大地占一点便宜。康熙上位没多久,他们便又一次到来,并且将雅克萨占为己有。

当时康熙还小,而且内廷动乱,根本没时间理他们,致使这批沙俄势力于边界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征战噶尔丹时,沙俄军认为可以趁机做大,从而惹恼了康熙,这才开始着手清剿。

1685年,康熙在好言相劝没有作用的情况下,派遣彭春出征,并很快收复雅克萨。可问题是你前脚刚走,后面他又来了。康熙被他们气得暴跳如雷,再次派人出去,直到将这股沙俄军首领给做掉,沙俄方面才不得已前来求和。

大清禁卫军中的俄罗斯人:以骁勇善战著称,却只在天子脚下享福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清与他们签下了《尼布楚条约》。但也因为这场战斗,沙俄军内的五十多名哥萨克骑兵自愿归降于大清。康熙念其能征善战,于是将其编制进了八旗之内,为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又称俄罗斯佐领,隶属于镶黄旗。

打开《钦定八旗通志》可以看到: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系康熙二十三年将尼布绰地方取来鄂罗斯三十一人及顺治五年来归之鄂罗斯伍朗格里、康熙七年来归之鄂罗斯伊番等编为半个佐领,即以伍朗格里管理。后二次又取来鄂罗斯七十人,遂编为正佐领。

虽然说这批俄罗斯外援来了北京,其实那就是康熙做给外人看的怀柔之术,根本没让他们干过什么重要事,直接给安排在了老北京的胡家园胡同,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驻华使馆所在地。

大清禁卫军中的俄罗斯人:以骁勇善战著称,却只在天子脚下享福

那些昔日服务于大清的俄罗斯人,他们生活得怎么样?现在是什么身份呢?

事实上,这批人来到北京远比生活在当年的俄罗斯边境要强得多。他们不但被康熙编入了禁卫军,有了独立编制,还可以和大清朝死刑犯留下的遗孀进行婚配,这也就是说,这批马上民族就此成了北京真正的守门人——当时他们专门驻守北京东直门。

而这些人结婚之后生下的孩子也有了一个另外的名称,那就是阿尔巴津人。这些人有着中国户口,也慢慢适应起中国的生活,连中国话也讲得极溜。但他们被汉化了是真的,可宗教却似乎从没有变过,那就是东正教信徒,这一点是非常俄罗斯的。

大清禁卫军中的俄罗斯人:以骁勇善战著称,却只在天子脚下享福

对了,既然入驻了北京,成了中国的一员,他们的姓氏也就随之变化了。那就是以自己的原姓为基础,在谐音的基础上进行改换汉姓。比如罗曼诺夫姓氏的人,就直接改为姓罗,而雅克甫列夫姓氏之人则改为姓姚。如此,何、杜、贺等姓氏都有这批外援人员后代的加入,直到今天,恐怕也难以将他们真正梳理出去了。

这批外援的发展速度虽然不是太快,但也呈稳定上升趋势,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据说北京的阿尔巴津人已经达到了1000位。俄罗斯方面对这批人似乎一直没有遗忘,特别于1956年,此时还是苏联时期,专门拨款为他们建了集体宿舍,成为一个特别的小区。

当年康熙就是为了政治考虑,才将这批人留下来,没想到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开枝散叶,生活得竟然乐不思蜀了。想来这也是康熙所没能想到的吧,主要是当时大清还对他们的身份有所区别,将其称为蛮夷。那是相对弱于中国人的称呼,可到今天这批人却再也不复蛮夷的现实,已经成为真正的中国人了。

大清禁卫军中的俄罗斯人:以骁勇善战著称,却只在天子脚下享福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他们也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而身份证的民族不是满就是汉,完全显示不出自己之前的身份特征。这也就是说,这批当年归降而来的大清外援部队已经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国的一分子。

事实上,他们来到中国真的没干过什么事,住于胡家园胡同,除了看东直门之外,平时就是享受大清优厚的福利待遇,完全不必担心食物问题,更不用说风吹日晒了。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改变之下,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祖先是马背上的民族,也接受了自己提不起刀,上不了马的事实了。

大清禁卫军中的俄罗斯人:以骁勇善战著称,却只在天子脚下享福

由此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生活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是哪个国籍又有什么重要的呢?重点是在哪里才是让你感觉生活状态最好,最能让你享受为人的正常生活的地方。当初那些俄罗斯人在大清朝可以留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康熙的怀柔政治软化了他们,从而让他们自愿退出自己的国家,不就是这个原因吗?

参考资料:《清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