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短視頻的注意了,這種信息推薦機制可能會加深你的偏見和誤解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我居家隔離,有大把的時間玩抖音,突然發現身邊的很多人都在做短視頻直播了,無論是快手,還是抖音,很多都沉溺於此。有時候不知不覺,發現自己有時就刷抖音能刷一個上午,猛然意識到這太可怕了。

愛看短視頻的注意了,這種信息推薦機制可能會加深你的偏見和誤解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短視頻這種信息推薦方式,人如果沉溺於此,就會把自己陷入一個信息囚牢中。

無論頭條抖音,還是快手,這些平臺的內容分發的本質是“信息推薦”機制,主要依據用戶以往的閱讀/觀看記錄,包括點贊、停留時間等。

這樣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就是一類內容(觀點)看的越多,系統就推薦相似的內容越多,繼續閱讀,繼續推薦,週而復始,彼此強化。這樣,隨著時間推移,閱讀的越多,卻知道的越少,因為讀到的都是用戶自己以為的,不是信息的全部,而是用戶希望的一部分。

從而,讀的越多,思維卻變得越狹隘,越片面。於是,在不知不覺間,用戶掉入了一個由別人精心編織的,冠以人工智能,冠以高科技的信息囚牢之中。

其實,自始至終,它們推薦的目的,只在乎用戶的多巴胺分泌,而不是關注用戶是否應該變得更寬闊,更深邃。

其實,早就有人指出了這種機制的弊端,但是辯解的人理由也很充分:

“不是平臺把用戶變成這樣的人,因為用戶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平臺推薦給用戶的東西,本來就是用戶愛看的東西”。

不知道為這種推薦機制辯護的這些人,有沒有考慮換個思維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用戶喜歡看的東西就等同於他應該看的東西嗎?

答案是否定的,道理也顯而易見。

人的思維要想成長,就必須有多元思想的輸入和碰撞。雖在這個碰撞過程中,人會糾結、矛盾、迷茫,甚至是否定和痛苦。但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人會經歷蛻變、成長,最後從信息的囚牢中掙脫出來,化蛹成蝶,終成一個自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