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活是一場災難,也要用愛去抗爭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看到《頭條》上發佈了“康復者血漿能有效殺死新冠病毒 專家呼籲6776已治癒者積極獻血”的文章,在這場疫情面前,最終需要的仍是我們每個人的愛和互助凝結的力量去對抗。

讀《鼠疫》。

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1913-1960)曾於1947年發表長篇小說《鼠疫》,半個多世紀以來暢銷不衰。這本書通過描寫北非一個叫奧蘭的城市在突發鼠疫後以主人公里厄醫生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對瘟疫奮力抗爭的故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那些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絕望不頹喪,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的偉大的自由人道主義精神。

加繆說“應該對著擺在我們面前的‘不能接受’的事物迎上去,這樣做,正是為了能夠完成我們的選擇”

即使生活是一場災難,也要用愛去抗爭

當鼠疫退卻,市民們衝上街頭狂歡,為他們原來的生活狂歡,醫生、警察、政府公職人員這個時候再也繃不住了,所有的情緒全都湧上來,他們知道自己真的是累了,所有人從一開始的恐慌、躲避到積極的參與、防控的有序,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到人性從反抗中成形,最後一點一點的匯聚成為光明。

如今,我們面對“新冠”,舉國上下,齊心協力,所展現的正是這種人性的光輝。

他們,在奮戰……


即使生活是一場災難,也要用愛去抗爭

他們,在守護……


即使生活是一場災難,也要用愛去抗爭

他們,在保障……


即使生活是一場災難,也要用愛去抗爭

所以,無論是《鼠疫》還是當下我們面對的“新冠”,它們象徵的就是人類面對的生存困境,如自然災害、戰爭、疾病、意外事件等,它們潛伏在人類身邊,隨時有可能爆發,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是一種警醒,這些威脅著人類幸福的東西始終存在,人們沒有理由盲目樂觀,更沒有理由肆意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面對共同的困境,我們要做的就是直面它們,一定要團結,一定要用愛去抗爭,以頑強的勇氣爭取美好的生活。

讀《活出生命的意義》。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曾經感動千千萬萬的人,它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具有影響力的10本著作之一,為在黑暗裡的人們點燃燈火。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作者全家被關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相繼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而在煉獄般的痛苦後,他用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相結合,提煉成這本書。


即使生活是一場災難,也要用愛去抗爭

在集中營這樣的極端環境中,囚犯們被剝奪了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只要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尼采

每個人的存在都需要一個意義或目標,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使命。或許在面對困難時,我們除了去強調外部環境的逼迫,還可以從自己能夠控制的情緒與行動著手,看看突破困境的出路在哪裡,有的時候我們缺少的只是內心的一點點力量。

“在心裡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即使生活是一場災難,也要用愛去抗爭

弗蘭克爾提出:人活著就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鉅的使命。

今年的開年,是不平凡的,“新冠”的出現使我們的生命面臨著威脅,我們恐慌,我們焦慮,這種不安確實使我們困擾,然而,也正是這種不安,使我們沉思、使我們警惕,使我們更加客觀、更加理性、更加逐步向內的拷問著自己的靈魂,此時,我們能做些什麼?前些日子,聽了一位特別喜歡的心理老師的課,他說大疫面前,要安於不安;他說此時此刻,要關注你能做什麼,而不是去關注那些想而不能的事情。


即使生活是一場災難,也要用愛去抗爭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他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環境的自由。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我們的回答不是說與想,而是採取正確的行動。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做出是屈服於環境和條件還是勇敢挑戰那些環境和條件的決定。有人像豬玀,有人像聖人,在人的內心裡,這兩種可能都有。最終表現出哪一種,是決定的結果,而不是環境的產物。

大疫面前,他們這樣選擇


即使生活是一場災難,也要用愛去抗爭

弗蘭克爾提出了發現生命之意義的三種方式:

(1)工作(做有意義的事);

(2)愛(關愛他人);

(3)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無論此時的你處於什麼樣的境況,不妨都思考一下你是否已經找到了專屬於你的生命的意義,並從中獲得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力量。

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煉獄般的痛苦一經超越,枝頭綻放的將是愛與希望的花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