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迷茫無助,生個孩子就解憂了

如果你很迷茫無助,生個孩子就解憂了

我是一個心理學愛好者,也是一個很重視孩子教育問題的媽媽。在做了媽媽以後、在學習了家庭教育之後。我對自己,對家人,對這個世界都有了全新的感悟。

以前的我非常的自卑,甚至抑鬱寡歡,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看誰都不順眼,遇到事情總是想到了消極的一面,悲觀厭世,也常常與人發生衝突。

我常常感到煩躁、焦慮、抑鬱、恐懼,但是還沒有嚴重到影響我的正常生活。後來我有了孩子,也許是因為母親的天性,也許是因為醫學上所說的生理原因產生的激素。

初為人母,對懷裡那個肉乎乎軟綿綿的小東西,愛不釋手,愛不夠,看不夠,黏不夠,親不夠。

也許是孩子的到來承載了我的希望,成就了我的價值感,我突然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個好媽媽,呵護他一輩子。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了任何的問題我都會上網查資料學習。幸好現在的時代網絡發達,信息爆棚。

當我決定自己要努力要成為一個好媽媽的時候,我的學習力與日俱增,到了愈發不可收拾的情境。我瘋狂的迷戀上了心理學、家庭教育。

在學習了家庭教育之後,我知道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先和孩子搞好關係,要想和孩子搞好關係就必須先處理夫妻關係,要想處理好夫妻關係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想愛自己首先應該先認識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從而改善自己內心自卑、抑鬱、消極的心理狀態。

於是我重新的認識了我自己。我知道了作為人類,天性就是積極向上的,愛學習的,都是有需求的,不管是生理的需求,還是心理的需求包括: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而有些人為什麼變得悲觀厭世、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懶散被動呢?是因為他們在更早的童年時期天性被壓抑被扼殺了,感覺到了自己不被重視,不被愛所導致的。

可是作為那些孩子的父母,他們覺得自己是非常愛孩子的,為什麼孩子感受不到愛呢?因為我們過去的教養模式決定了以前的父母不懂愛、不會愛。

俗話說,連老母雞都會愛自己的孩子,父母怎麼可能不愛自己的孩子呢?關鍵在於父母愛孩子,可是不懂孩子,不懂人的天性,不懂得如何愛自己。

愛-這一個字要說來太寬泛了。愛可以是小情小愛,也可以是大愛無疆。愛是什麼?愛不是一種口號,也不是掩飾和假裝,愛是行動、是語言、是心態、是信任、是習慣、是禮物、是肢體動作。

瞭解了愛的真諦,你才能滋養自己,滋養家人。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常發生:孩子把花瓶打碎了,媽媽說:這麼大一個花瓶你沒看見嗎?你走路那麼著急要幹嘛去?這樣的語言是在表達愛嗎?愛的語言可以這麼說:噢,小心寶貝,你沒受傷吧?是我把花瓶放那裡的,真抱歉。

孩子在畫畫,你在玩手機,這是愛的陪伴嗎?這只是在監管,在執行任務而已。

長輩在說教批評孩子時,你可能會說:媽,你別管了,孩子不會聽你的。愛的語言會怎麼說呢?媽,您辛苦了,謝謝你幫忙管教我的孩子,現在您休息一下,這裡交給我吧。

當你聽到的是愛的語言的時候,你還會和家人產生衝突嗎?不會的。有了愛的心態也就有了愛的語言。

當你的心中充滿了愛的能量,你所看到的大部分問題都不是問題,你之前所困惑的關係都沒有關係。當你的心中充滿了愛,你說話的語氣、方式、包括你的面部表情都悄悄的發生了變化。你說話的語言都變成了愛的語言。

當我足夠愛我自己,肯定我自己,相信我自己。我看世界的角度都變了,所有別人認為不美好的事情,我們都能把它看成是美好的。不信你可以試試!

當你看見花謝了,你不會想到花謝了,就看不見美麗的花了,你會想到果實就要生長出來了。看見下雨了,你不會糾結於工作不能如期進行,你會想到可以正好來一次雨的洗禮。看見日落,你不會想著一天就這麼結束了,而是想著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只有滿懷熱情的期待並擁抱自己的明天,世界因為有你而留下了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