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推,國際科技巨頭紛紛下注中國機器人行業,佈局後疫情市場

4月24日日本媒報道稱,在新冠病毒在全球擴散的背景下,工業機器人的存在感提高,機器人廠商著眼於今後經濟活動的恢復,計劃推銷和供應主力產品,為了維持工廠的運轉,自動化和省人化需求再次受到關注,而中國因為在疫情下由於產業集群帶來的良好表現以及發展新政策,再次成為諸多企業關注的熱土。瑞士的重型電機設備廠商ABB以及日本的川崎重工業和安川電機等廠商,均為了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站穩腳跟而佈局,著眼“後新冠危機”的主導權之爭在水面下展開。

政策助推,國際科技巨頭紛紛下注中國機器人行業,佈局後疫情市場

數據的增長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4月23日報道,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引進數量在2016年超過日本,位居世界之首。2018年中國引進了65萬臺,增至2013年的5倍。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中國經濟踩下剎車,對工業機器人的引進產生影響。新型冠狀病毒也造成較大打擊,不過目前中國提出新基建,從中長期來看,機器人需求有望提高。

作為機器人產業的核心細分領域,工業機器人增長情況一直備受關注。據相關機構公佈的數據,201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近300億美元,而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就超過了150億美元,整體佔比達到約54%。因此,工業機器人產量的變化,對於整個機器人產業和市場來說非常關鍵。

同時,在近日上海市統計局公佈了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上海一季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值增長達15.3%,其中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圓片產量分別增長8.9%和7.5%。無獨有偶,此前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增長達12.9%。可見,在當前的特殊危機下,工業機器人正實現“逆勢增長”,數據給了很多企業相當大的信心。

政策激活機器人市場井噴

再者,從大方向上來說,此前在中國政府2015年制定的高新技術產業扶持計劃“中國製造2025”中,工業機器人產業被列為重點領域,如今已經到了衝刺階段。2016年美的集團收購了德國工業機器人企業庫卡。

在政府大力支持的東風下,中國加快了培育本國製造企業的步伐,同時也逐步放開了外資准入的資格。新基建更是變相助推機器人走向了快車道。

政策助推,國際科技巨頭紛紛下注中國機器人行業,佈局後疫情市場

此前受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經濟“三駕馬車”中的消費和出口受阻,投資成為了短期經濟復甦的主要驅動力。傳統基建邊際報酬率遞減,“新基建”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從體量上看,“新基建”的投資規模佔我國當前基建投資的比重較小,但其槓桿作用強,即少量投資可以帶來更多領域的投資以及長期經濟增長動能。在全球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新基建”將保持其應用場景和市場潛力增量邏輯,持續拉動國內消費需求,未來我國電力消費結構主體將從規模化的傳統制造向智能化的新興產業演變。

從短期來看,“新基建”穩經濟增長,傳統制造仍然是電力消費的主體。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國服務業消費無法快速復甦。隨著各行業的復工復產,短期內我國製造業用電量恢復較快,尤其是“新基建”所涉及領域的上游元件生產和中游裝備製造,如半導體、光纖、芯片、儲能電池、5G基站、特高壓設備、充電樁、工業機器人和高端醫療設備製造等行業用電量將會快速恢復。

從中長期來看,“新基建”帶來的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增加,使得信息化、智能化、電氣化以及城鎮化程度逐步提高,其應用場景進一步豐富了市政、交通、安全、環境、電力和信息等方面的供給,從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下游新興服務業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並進一步拉動智能製造產業,形成良性循環。城鎮化程度提高了勞動力和消費基數,電氣化和智能化提高了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三者共同提高了人力資本水平和企業生產效率,重塑了供應鏈和消費結構,如農業領域的電動無人機農藥噴灑和電動無人駕駛設備種植採摘,工業領域的智能機器人制造、智能穿戴和3D打印,交通領域的電動車聯網,建築領域的智能微網系統,以及商業領域的在線醫療、教育、辦公、家庭機器人和智慧物流等。

當然,工業機器人的持續發展,不僅與這場特殊危機和國家整體發展方向有關,而且與長久以來的企業用人困境、生產效率問題等有著密切聯繫。

用人困境催生“機器換人”熱潮

用人困境指的是兩方面,一是用人成本的提升,二是勞動力資源的短缺。

新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持續提速,各國對於基礎勞動力和各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迅速上升。然而,由於許多國家都出現了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凸顯的現象,導致人口紅利加速消退、勞動力資源愈發短缺,企業用工貴、招工難等問題也陸續發酵。

對於許多行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來說,用人成本的持續提升以及招工難的困境是顯著的壓力,對於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盈利能力造成了較大沖擊。在這樣的形勢下,一些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率先引入自動化設備以代替人工,並逐步提高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規模。至此,“機器換人”熱潮開始興起。

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難以短期內解決,製造業用人難題也將長時間存在。因此,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在勞動力市場成本日漸攀升的趨勢不可逆轉的情況下,廣泛使用更多的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將是必然選擇。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裡,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規模還將持續上升。

政策助推,國際科技巨頭紛紛下注中國機器人行業,佈局後疫情市場

此外,中國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也在快速擴大,成為機器人市場應用中頗具亮點的領域。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以及醫療、教育需求的持續旺盛,我國服務機器人存在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到2021年,隨著停車機器人、超市機器人等新興應用場景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接近40億美元。

相關行業人士認為,服務機器人將成為世界機器人強國爭奪新興產業主導地位的重要戰場。服務機器人還未到爆發期,未來產值無法預估

。同時,他預測,到2035年我國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和產業,整體上位居世界強國行列。在特種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領域,我國會整體進入到世界先進國家行列,而且部分方向應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效率桎梏催動工業機器人應用風潮

除了用人成本高、企業招工難這兩大原因,一些企業對於技術創新發展與生產管理效率的追求也是工業機器人市場得以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隨著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快速推進,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應用,高質量發展逐漸成為主流,企業在技術創新與效率優化方面的需求不斷提高。因為提升了創新能力和各環節效率,企業才能更好地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型,綜合競爭力才能更加強勁。

所以,引入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與傳統人工相比,工業機器人不僅作業精度高、工作效率高、工作時間長,而且能夠幫助企業降低用人成本,並提升產品質量水平,可謂是一舉多得。

特殊危機帶來機器人行業新轉機

新冠危機或將加快工業機器人的普及。雖然大多數觀點認為“無人化的重要性會得到重新審視”,但同時也伴隨著風險,這要求企業在作出投資決策時採取謹慎態度。儘管如此,要想抓住疫情結束後中國需求快速恢復的機會,各家制造企業仍然沒有鬆懈。工業機器人領域或將預測“後新冠危機”的產業界前景。

目前,這場誕生於2020年初的特殊危機目前仍然在全球持續,受此影響,企業在正常辦公、生產,復工復產和用人等方面面臨著諸多限制,全球供應鏈也遭遇巨大風險。對於製造業企業來說,在這種情況下,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越高,受到的影響顯然就會更小。

政策助推,國際科技巨頭紛紛下注中國機器人行業,佈局後疫情市場

對於部分機器人滲透率較高的國家、行業而言,在保持生產能力或快速推進復工復產上就持有更大優勢。事實上,許多早就開啟復工復產的企業之所以進展緩慢,或是復工易、復產難,就是吃了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低又暫時招不到人的虧。

因此,不少企業吸取教訓,從這次特殊危機的背景出發,並考慮到未來的長遠發展,開始加大引入工業機器人,實施全面升級措施。國內的工業機器人產量和市場增長很大程度正是得益於此。業內專家預計,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積極發展勢頭將得到延續,到2021年,國內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屆時或將達到70億美元。

據預計,疫情之後,機器人在配送物流、餐飲零售、安防巡邏、醫療康復等領域應用的投資和銷售額呈現明顯增長。而這些領域應用需求將拉動工業機器人個別細分領域發展,如3C行業中的智能穿戴、半導體等細分領域,醫藥領域自動化暴增需求將加大對包裝、分揀等相關領域機器人的需求,工業機器人將迎市場應用新的爆發期。

國外科技企業投注中國

當前,中國、日本、韓、美、德五國合計佔全球73%的需求,同時也是主要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大國。中國具備核心零部件、本體、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鏈。中國和日、韓國都是具備完整產業鏈的國家。美國和德國缺乏減速器零部件供應商。

工業機器人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只侷限在一個行業了,在我國工業機器人已經逐漸佔領了各大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作。在現代製造業充當不可或缺的角色,工業機器人憑藉其高度的自由化、精密化,能完成檢測、運輸、搬運、碼垛、上下料、集成加工等一系列動作。機器人們把總能把工人們從單調、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們從事更具有創新性、附加值更高,也更有尊嚴的工作。

目前,瑞士的重型電機設備廠商ABB、川崎重工業和安川電機等廠商為了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站穩腳跟而佈局,著眼“後新冠危機”的主導權之爭在水面下展開。

ABB的工業機器人及離散自動化事業部總裁安世銘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生產一線的工業機器人化正在推進中,存在擴大空間,今後也考慮增產”。關於全球範圍內的製造業停產,由於限制外出等,員工無法出勤,開始對企業活動產生影響。ABB正在上海新建工廠,投資額為1.5億美元,預定於2021年投產。這是ABB在中國的第3家工廠,將積極活用物聯網(IoT)。預計該工廠將成為配備“由機器人生產機器人”工序的最尖端工廠。ABB並未透露產能,不過據業內相關人士表示,計劃年產9萬臺。從單獨一家工廠的產能來看,這是前所未有的規模。

政策助推,國際科技巨頭紛紛下注中國機器人行業,佈局後疫情市場

日本的大型工業機器人廠商也在採取行動。川崎重工業2019年秋季在重慶新設了最尖端的川崎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應用研發中心,以擴大工業機器人的用途。該公司還考慮在當地生產可以做複雜動作的多關節機器人,總投資額在幾十億日元。川崎重工業社長金花芳則認為,“會出現新的機器人需求”,在逆風環境下精心制定增長戰略。

安川電機2018年在江蘇省建成了第3家工廠,將當地年產能提高5成,達到1.8萬臺。安川電機將在合資企業開發和生產可以快速活動的水平多關節機器人。機器人事業部部長小川昌寬表示,“地產地消的模式穩定下來。比起僅在日本生產,在當地生產能夠更加細緻地應對客戶需求”。

當前,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影響,企業的設備投資停滯。但由於此次這樣的局面,從中長期來看,有助於自動化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實現增長。國際機器人聯盟的數據顯示,中國每1萬名製造業員工擁有140臺工業機器人,約為日本的三分之一。從地區特性來分析,開拓需求的空間很大。

當然,對於國內機器人企業仍然也是一個挑戰。一位業界相關人士表示,“在中國生產工業機器人的話,製造商和客戶在補貼和稅金方面能夠享受優惠政策”。一家日資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的高管也透露:“(中國)當地政府在工業機器人宣傳和銷售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支持”。

今後,中國被認為會在所有行業出臺經濟刺激政策,各家外資企業也在密切關注這方面的動向,在新基建這個大到可怕的蛋糕面前,競爭會進一步加劇。

從國際上看,機器人與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不斷融合,推動產業步入快速道。從國內看,應用領域和場景不斷拓展。競爭過後,誰是誰非,只待勝者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