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的“偷竊”行為可能是成長中的某些信號!

警惕!孩子的“偷竊”行為可能是成長中的某些信號!


我在工作中發現了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許多的孩子有著偷竊的行為,有偷父母的錢去買遊戲裝備的,有偷錢去給自己買畫筆的,有偷錢給自己去買小說的,也有偷我沙盤室玩具的。


但最為有趣的一點:以上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偷竊”是不好的,但他們卻依然要做。


這不禁讓我覺得有些奇怪,對這些孩子而言這究竟有什麼背後的含義,讓他們明知故犯,於是我一一去問了有著相關行為的孩子,結果他們卻向我描繪了他們各自內在世界的絢麗。


拿走貓咪的小男孩


小Y是一個幼兒園的中班小男孩。

警惕!孩子的“偷竊”行為可能是成長中的某些信號!


在一次沙盤工作結束的時候,小Y告訴我希望我去幫他找他水壺,他表示找不到自己的水壺了,就在我起身幫他找水壺的時候,這個小夥子以非常迅速的拿走了他剛剛在沙盤遊戲中使用的一個小玩具——一隻奶牛色貓咪,並且飛速的放進了自己的口袋。這個玩具是他這一次遊戲中絕對主角,他的整個沙盤畫面都圍繞著這個角色,看得出他對這個玩具發自內心的喜愛。


雖然他很努力了,但是還是被我發現了。孩子倒也沒顯得很緊張,只是略顯尷尬的想從我這矇混過去,當然這麼有意義的行為,諮詢師肯定得認真盤問一番的。


這個孩子的理由非常簡單:喜歡!雖然知道這樣做是不好的,但是自己很喜歡,就非常想要,所以採取了這樣的行為。


這裡拋開深層的移情關係,象徵這些不談。對這個孩子而言,喜歡是核心,這就是一種情不自禁的行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受制於認知的發展,他們會有“自我中心”這樣的表現,面對人際協調,他們會更容易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孩子這樣的行為上升到成人的道德高度是沒有必要的,這並非是社會所定義的“惡”,只是源於認知發展階段時候的一種表現。


所以孩子既然這麼喜歡,我也想成人之美,但是覺得這麼“白給”我內心又覺得吃了虧,本著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原則,我和小夥子達成了共識:下次帶一個他在家裡喜歡的玩具來和我交換小貓咪玩具。


孤獨的“吃雞”狂人


小X是一個小學的男孩。


警惕!孩子的“偷竊”行為可能是成長中的某些信號!


我第一次到小X的時候,他正被自己的老爹氣沖沖的一頓狂批,原因是沉迷手遊吃雞,並且多次偷偷用爸爸的手機為遊戲充值了相當金額。媽媽希望我好好的跟這個孩子溝通這件事情,以幫助他改掉這個偷家裡錢給遊戲充錢毛病。


父母因為工作的繁忙,可能總是“閃電式”教育:來的快和猛,但走的也快,與孩子在一起聚少離多。


他見到我的時候顯得異常的乖巧,並且對我談起此事時,表示自己非常“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自己對天,對父母,對我發誓,自己永遠不會再幹出偷錢給遊戲充錢的的事情了。但事情肯定不會這麼順利的發展的,不久小夥子在託管向其他小夥伴秀出自己新買的套裝的時候,被人贓並獲。


小夥子的沙畫也好,與我談話內容也好,都離不開他的吃雞故事,看得出他對這款遊戲的狂熱愛好。我挺認可他去表達自己在遊戲中所獲得的樂趣,他對此非常開心,他說自己每每向自己父母談起自己在遊戲中所獲得的樂趣的時候,他們都總是告訴自己這是沒有意義的,好像只有學習能夠讓父母開心。


這個孩子在諮詢工作中,比起製作東西,更在意與我的互動,他覺得我不去參與,不去給他出主意,他會表現出很明顯的失落。他總是會不斷的強調,我和他的互動是他的在我這裡每次見面最快樂的事情。可以感受到他有一個豐富的世界想向周圍的人去呈現,可好像一直得不到外界的肯定。他是個有著很強自尊心的小夥子,希望自己被人看到,自己感受被人所關注著,希望自己的樂趣與成就被父母所看到,所認同。


在他的“偷竊”背後有著這樣的痛苦:他是很孤獨的,父母眼中只有學習與價值,但就像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樣,自己在遊戲的世界也有著自己的樂趣,可為什麼不被父母看到和認可,難道自己的自尊就只能在學業上才能得到承認嗎?


於是他用“偷竊”去反抗家庭的病態單一價值觀。


“職業小說家”與“服裝設計師”


我很能理解學前期或者學前早期孩子的偷竊行為,因為他們還保留著“自我中心”的認知狀態,但是為什麼12歲的孩子還會去偷竊?從道德的發展來說,12歲孩子的道德發展已經可以很好的自律,他們已經可以很好的理解人際期待與人際協調,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小M是一個13歲的初中女生。


警惕!孩子的“偷竊”行為可能是成長中的某些信號!


父母反映說這個姑娘會經常偷家裡的錢去買大量的畫筆和小說,上了初中之後成績滑坡式的跌落。父母一直表示對女兒的擔心,但是似乎沒取得什麼效果。


女孩從來沒正面表示過自己又偷父母錢的事情,但是她卻經常向我描述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她想成為一個職業作家或者服裝設計師,她會經常分享自己寫的小說和自己嘗試著畫的衣裝。父母對她的願望是知道的,但是覺得這是耽誤學業的事情,並且覺得以她的水平很難真正在這些事情做出成績,更希望她能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她自己的願望與父母的期待在她身上產生了很大沖突。


自己願望與成人經驗的要求都是有他們各自道理。於是我給了這個姑娘兩盆花,一盆取名叫學習,另一盆叫職業小說家,我希望她能把著兩盆花都照顧好,有自己的願望,對自己人生進行探索是好事,但是不要急於給出答案,而放棄了成人的引導經驗。涵容著兩種可能性的走下去。


對這個姑娘來說她的“偷”的背後是一種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在這個年紀她開始尋找自己的身份,開始問自己,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她在尋找自己可能成為的人,自己認可的自我價值,同時她也以這樣的方式去謀求在家庭關係中的獨立。看似是“惡”但是其實是一種自立。


尾聲:盜取神火的普羅米修斯


宙斯不給人間火種,夜晚人們在恐怖中度日,食物也只能吃生食,人類生活在悲慘之中。天神普羅米修斯教導人們在獻祭中欺騙宙斯,以留下屬於人類自己的食物,他又為人類去宙斯處盜來了火種,賜予了人們光明,從此人們不再從屬於神,真正的開始自立。


警惕!孩子的“偷竊”行為可能是成長中的某些信號!

對宙斯來說,普羅米修斯所作是必須接受懲罰的“小偷”但對於人來說,他卻是“英雄”。


我講了三個孩子的“偷竊”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三個故事中孩子自我的呈現尋求於成人關係的改變...一個在成人眼中的“惡行”卻是孩子成長的渴望。

當然還是得強調一下,並不是說偷盜是一個好的行為,這肯定是需要去教育的,而我只是希望作為成人的我們能通過孩子某些“不好”去看到他們的世界,也許這裡同樣有著閃光之處,也許這裡有著對我們的啟示。


可以在這些故事裡看到孩子成長中與我們成人的衝突,若我們武斷的把孩子的“惡”定義為惡,就與宙斯的行為無異了,便是將孩子心中謀求獨立的“英雄”變為了可恥的“小偷”,這也許是孩子向我們成人所發出的信號,這是他們的訴求,我們成人該改變了。


教育不是一種單一的評價標準,它應該是多元的,也應該是包容的,是一個願意深究原因與需求的思想,它是一種臨床心理學式的眼光,是絕望處的希望。也許孩子身上的許多“惡行”正是我們與孩子形成一體感的機會,用這樣的眼光會開拓新的地平線,產生嶄新的親子關係。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