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几乎每个人都曾见识或经历过校园欺凌,言语上的软暴力或行为上的硬暴力。青春期心智的发育赶不及生理的壮大,原始而猛烈的“弱肉强食”般的躁动,在没有成年人合理限制和引导的环境下,肆无忌惮地迸发出来,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尤其在当前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关于群体欺凌、个体自杀的现实案例。被曝光的视频中,那些十几岁的少年们犹如一头头发怒的小兽暴戾野蛮,欺凌弱小带来的胜利感使他们群体失控,不计后果,显示出超乎年龄的残忍凶狠。

此类事件的频发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与探讨,于是《少年的你》这部直面校园欺凌的影片,便适时地出现在了观众面前。虽不是第一部涉及此题材的剧作,但此片导演曾国祥凭前作《七月与安生》获得了不俗的口碑,让人对他风格化的影像颇具期待,而一度的“技术原因”撤档之事,舆论对于是否因情节过于“黑暗暴力”而需删减的猜测,导致了观众更为强烈的好奇心。

10月25日,《少年的你》空降上映。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少年的你》海报

影片证明了曾国祥的视听语言功力依旧十分能打。他很明智地将拍摄场地选择在了山城重庆,上上下下的楼梯,弯弯绕绕的回廊,狭窄逼仄的巷尾,幽暗隐蔽的桥下,这些空间的设置和选择像极了他的老家香港,这种熟识使得场面调度十分得心应手。特别是在高度落差极大的城建环境下,人物弱小而孤独的身影在高耸的墙壁和杂乱的楼群中产生了极大的淹没感,仿佛身处天井的底部,无助地承受着冷漠与忽视,而头顶那一丝若隐若现的阳光便成为了他们一心想要走出去的动力。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小北、陈念

加之当地的季风性湿润气候,使得大量场景中弥漫着重重湿气,尤其在夜晚中混着街灯的斑驳,弥散的颗粒感渲染出罪恶与仇恨暗暗滋生的意象氛围。而适时降临的大雨也让人物与故事彻底浸透在一股凉意之中,同时突显出一份少年难以背负的凌乱沉重。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小北

正是在这整体阴郁情绪的衬托下,光亮便显得难能可贵和别具意义,导演格外偏爱玻璃折射出的条状光,令人印象最深的场景有两处,一是光束透过鱼缸穿过熙攘鱼群投射在主角陈念和小北的脸上,预示着在一片昏暗和痛苦的生活中二人相识所带来的一丝美好和希冀。而另一场是在结尾处,二人坐在警车内,随着车辆的行驶,从窗外不断照射进来的条状光斑略过二人的脸庞,他们被光亮洗刷着,将逐渐摆脱黑暗与仇恨。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陈念、小北

​而当陈念与郑警官在车内谈成长时,虽然透过玻璃显示出霓虹光斑是很常见的手法,但大面积斑驳地叠加在人物脸上的效果,在此时很好地衬托了谈话的氛围,那种对于少年来说的迷茫困惑混乱模糊随着这些光斑瞬时铺散开来。这种气息甚至由此逐渐感染了郑警官,随着案件发展和深入了解,当同事对于替罪动机有所质疑时,他颇有感触地说:你我不会,但他们会,他们是少年。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郑警官

为了最大程度地凸显人物情绪,带来直观震撼的冲击,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演员的表演也着实成为了考验。周冬雨自不必说,一次次地贡献了真实而生动的哭戏,有隐忍,有倔强,有恐惧,有愤怒,有懊恼,有不舍,有解脱,有欣喜。与其相比,易烊千玺虽略显青涩,但也尽可能地贴合了人物的性格,总是伤痕累累的脸上写满了不屈,眼神的清澈透露出内心的纯良。无论是被捕时被按压在地双目圆睁的坚决,抑或在拘留所与陈念无语对望的五味杂陈,易烊千玺还是为人物演绎出了可圈可点的高光时刻。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陈念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小北

但明显破功的是他的笑,憋着嘴看起来带着股难掩的羞涩。他懂得如何表达愤怒和蛮横,却不太擅于展现顽劣和张扬,甚至自带一股刚正不阿的气质,以致于他向陈念索要作业册时,大部分观众会莫名预感他是个隐形学霸。

不过,如何去掉自身固有的特质打破外表的限制彻底成为角色,不仅是易烊千玺,也是很多演员需要学习和磨练的能力。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而奇怪的是,正因为主演极力显示出的这种充沛的情感,在某些群体戏中反倒看起来过于醒目,尤其是高考前老师为学生们加油打气的场景,群演的朴实看起来更像纪录片,衬得主演有些格格不入,产生了一种真实性和戏剧性的怪异对比,形成了明显的断裂。

但总体从结构与节奏上来说,影片饱满而利落,在关键情节点的交替叙事语意段使用,很好地营造了紧张氛围,某些巧妙的言语承接和动作的相似,无不预示着事件的走向,而通过音效产生的内外、动静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人物情绪。尤其在考场大门打开的一瞬间,原本的嘈杂戛然而止,学生们蜂拥而进,荧幕上却无声无息,一种屏气甚至窒息感骤生。而两次出现的英语听力耳机模式声效,更是让主角与纷杂的外界产生了巨大的隔离,刻意淡化客观环境从而将冲突展现地意外惊人。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唯一难免被诟病的,或许就是首尾呼应的场景了,导演无非是想既能引出陈念对往事的回忆,又能让她实现自己的理想——“保护世界”,即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从而又能让小北兑现“保护她”的承诺。毕竟主流价值观需要一个积极正面的结局,也是给观众的心理补偿。

影片涉及到的高考与成年,都是开启人生新阶段的重要节点。陈念迫切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小北通过帮助陈念实现改变而寻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两个执着的少年,在人生的交叉路口遭受挫折历经不公,虽然有过迷茫,但最终还是心系光明,坦白了过失,承担了责任,并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角色。

从人物的设置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被欺凌的陈念,还是欺凌他人的魏莱、罗婷和徐渺,更不用说13岁就出来“混社会”的小北,他们的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碎”。

陈念是单亲家庭,本应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欠下巨额债款的母亲选择了独自出门躲避,并自私地认为陈念单独在家才最安全,别人不敢把一个小孩子怎么样。而殊不知,债主上门疯狂敲砸,在楼道贴满追债告示,而这张告示甚至被恶毒的魏莱群发到了同学手机上,惊吓和嘲笑给陈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母亲不但没能承担好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甚至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的考取大学上,并一遍遍向她强调要熬到大学毕业,这也成为了陈念一度对胡小蝶之死缄口和对欺凌忍耐的最大缘由。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陈念与母亲

而小北却连单亲的生活都没能好好享受,他的母亲为了再婚狠心抛下了他这个拖油瓶,便音信杳无。他一个人住在桥下的废墟中,做着零碎的短工,成日里打架斗殴,在敏感脆弱的年纪承受着没有安全感更无从寻找归属感的生存状态。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作为欺凌群体头目的魏莱,是典型的有钱人家“好”孩子,她不仅文化成绩上乘,在其他领域也频频获奖,连高考志愿的选择都是北大。但她的母亲只会对她过分宠溺——花钱和包庇,而父亲却因她复读便向她施以冷暴力——一年不与她交谈,这使她产生了凌驾的优越感和对他人痛苦的冷漠无视。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魏莱

魏莱的跟班罗婷和徐渺,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女孩。

罗婷的父亲喜欢酗酒,她常常需要从街边将不省人事的父亲背回家,逐渐承担起了一定程度的男性家长角色,也成为她假小子性格的成因。她在警局哭着痛斥“为什么陈念装出一副可怜柔弱的样子,就会有男人心甘情愿来帮她。”陈念的柔弱和小北的保护,实则是罗婷心底最渴望的状态,她也希望自己作为一个女孩,有强大的男性来包容和帮助她。而正是这种“得不到”,使她愈发痛恨陈念。

《少年的你》,抛开争议和滤镜看电影

罗婷、魏莱、徐渺

徐渺则生活在父亲的暴力之下,在得知她被学校停学后,父亲毫不避讳地当众殴打她。而她的这种懦弱和屈从,也成为了魏莱之流要挟她的砝码。她在一定程度上同情陈念的被欺凌,便是源于她在欺凌群体中同样承受压制的底层状态,当她得知魏莱身亡后,止不住的笑容暴露了她之前巨大的心理恐惧。

对于校园欺凌,除去老师和学校一定程度上的管理疏忽,家庭因素显然成为了最为根本和关键的所在。亲情缺失的环境,无法养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而这些性情残缺的孩子便会将自己所遭受过的痛苦变本加厉地施加到他人身上,他们的行为有多疯狂,他们的内心就曾经有多绝望。被欺凌的孩子需要关爱和疏导,而欺凌他人的孩子不能简单用惩罚了结,外界的强制手段只能硬性压制却恐怕无法根除其恶性。

这也许是曾国祥作为社会学专业人士的多一层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对外部教育监管失职的批判,也将家庭的内因适度展现了出来。既不乏对群体冷漠围观的悲叹,更有对个体极度无助失望后决绝的理解;既有对成年人自负武断的强烈斥责,更多的是对青少年成长中本不该遭受如此磨难的惋惜。

抛开关于原作的争议和流量滤镜,《少年的你》作为一部影片极具诚意,曾国祥作为导演未来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