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

回顧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

回顧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

1955年授銜時的唐凱將軍

新中國剛剛建立,為了加強我軍的現代化建設,培養各軍、兵種科技幹部,黨中央、中央軍委即確定成立一所綜合性的高級軍事技術學院。1952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從朝鮮戰場上召回陳賡同志。6月23日,毛主席會同周總理和朱總司令,親自指示陳賡同志,要他負責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任命他為院長兼政治委員,並指定他為黨委書記。該院包括空軍工程、海軍工程、炮兵工程、裝甲兵工程和工兵工程(後改稱工程兵工程系,並增加一個防化兵工程系)五個系。校址定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當時確定,以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華東軍區科學研究所和志願軍第3兵團部分幹部為基礎,擴建為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遵照毛主席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首先成立了學院籌備委員會,從軍內調集了一批又較強組織能力的幹部和大學畢業的助教,從全國抽調了一批富有教學經驗、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教授和講師,又申報聘請了100多位具有各種軍事專業技術的蘇聯顧問。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後,一方面擬製學院編制體制和校舍營建規劃,一方面籌備招生工作和安排來員人員的食宿問題。幾個月後,大量人員陸續來到哈爾濱。於是,大家分工負責,加緊籌備,克服了重重困難,使學院的組建工作一步一步地落實。

1952年12月,各系相繼成立。工兵工程系由我任系主任,吳振廷任系政治副主任,趙本源任系行政隊列副主任,並組成了系黨委會。1953年5月,我係蘇聯顧問施爾巴科夫到職。各系剛成立時,在蘇聯顧問團堅持下,因而未設系政治委員。1955年初,系裡恢復我軍政委制,同年5月,軍委命令南敬之同志為工兵工程系政治委員。

在以陳賡同志為首的院黨委、院首長領導下,在以施爾巴科夫為首的系蘇聯顧問組幫助下,我係積極開展了擬定教學編制與教學計劃等工作。我們首先明確,工程兵工程系的任務,是培養政治上堅定,對黨對人民忠誠,精通和善於正確使用工程兵各種技術裝備,能獨立完成各種任務的我軍工程兵技術幹部;根據培養目標的不同,分為四個科:一是部隊工程科,培養部隊中的工兵主任,學習築城、爆破、地雷、橋樑、渡河、偽裝等工程技術及其作業的組織指揮,其科主任為趙志善,政委為于濤;二是築城科,培養國防工程設計與組織施工的技術人員,以學習掘開式和坑道式工事設計為主,其科主任為宋秉禮,政委為韓新秋;三是工程機械裝備科,培養工程機械設計和維護使用的技術人員,以學習陣地機械、築路挖土機械、起重運輸機械、建築機械和特種機械的設計為主,其科主任為林鐵峰,政委為張森林;四是電氣裝備科,培養國防工程和固定電站、移動電站、輸配電等的設計、維護修理技術人員,其科主任為高鋒,政委為曹守裕。在研究討論時,有人懷疑機電專業是否有設置的必要。陳賡院長高瞻遠矚,認為必須設置。試試證明,該兩個專業的畢業生,在工程兵裝備的研製和國防工程設計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明確了培養目標之後,我們隨即著手各專科教學計劃的制訂。經過反覆研究論證,我們確定工兵工程系的學制為四年(自1955年第3期起改為五年);共同課、基礎課,如政治、合同戰術、工程兵戰術、高等數學、物理、化學、畫法幾何、外語等,要著重打好基礎,學深學好;專業課,如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機械原理、機械零件、理論電工、電機學等,根據各專科性質不同而各有側重,要求學得紮實。專業課的學習,著重於設計,但也要強調理論結合實際,學會施工、維修與使用的技術,有動手的能力。每個學期授課600餘學時。在校期間的最後半年為畢業設計時間。

根據我係的教學任務,系裡先後成立了14個教授會:築城教授會(主任馬駿馳,副主任宋躍華,蘇聯顧問波里索夫和科馬洛夫),建築施工與施工組織教授會(主任殷之書,後為王國瑞,素來呢顧問車威廖夫),軍事地形與測量教授會(主任朱家駒,副主任李仲候),工程機械教授會(主任歐陽昌宇,副主任陸鍾呂,蘇聯顧問卡拉曉夫),道路橋樑教授會(主任高步昆,副主任董滌新,蘇聯顧問尼文),軍用電工教授會(副主任鄧輝煌,蘇聯顧問克里波茲夫),非防禦建築教授會(主任林佺,副主任王仁權,蘇聯顧問謝科尼諾夫),爆破與地雷障礙教授會(副主任羅玉勝,蘇聯顧問格力金),建築材料與工藝教授會(負責人郭奇士,蘇聯顧問由院副總顧問兼),偽裝教授會(負責人盛以才),衛生工程教授會(副主任吳國凱,蘇聯顧問波爾明諾夫),工程結構教授會(副主任楊江滿,蘇聯顧問拉里阿諾夫),水力水工教授會(主任王承澍,蘇聯顧問給尼也夫)工程兵戰術教授會(主任張振東,副主任唐秉煜)。系裡還設有教育科(科長劉偉華)和政治辦公室(負責人冉萍)。

1953年9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軍事工程學院正式成立。當天,陳賡院長主持開學典禮,張宗遜副總參謀長宣讀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致學院的《訓詞》並授旗。陳賡同志代表全院接受軍旗。《訓詞》強調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成立,對於我國的國防事業具有重大的意義”。《訓詞》還非常明確地指出:“為了建設現代化的國防,我們的陸軍,空軍和海軍都必須有充分的機械化的裝備和設備,這一切都不能離開復雜的專門技術。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並使我們的技術能夠得到不斷的改善和進步。軍事工程學院的創辦,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個迫切而光榮的任務……”。陳賡院長根據這個訓詞,為辦好軍事工程學院,對各項工作提出了明確具體的任務和要求。開學以後,教學工作進行得很順利,秩序井然。

陳賡院長經常對我們講,人民解放軍是一隻猛虎,創辦軍事工程學院就是在為猛虎添翼。當然,創業是艱難的,而革命的成就歷來都是從無到有的,軍事工程學院也能夠從無到有。軍事工程學院之所以能很快地建成,其培養學員的質量之所以能與國內一流的大學媲美,都是與他正確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同他的領導藝術和辛勤工作分不開的。他軍政一把抓,掌握政策,事必躬親,要求嚴格,平易近人,全院上下無不對他欽敬讚譽。在他的帶領下,大家都夜以繼日地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了辦好這所院校,陳賡同志還要求我們大家樹立起一個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既要真心實意地依靠那些經歷了十年寒窗苦,學有所長的知識分子,同時還必須繼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幹部構成上,依靠“兩老”辦院,老教師是一根柱子,軍隊老幹部是一根柱子。老幹部、老教師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同心協力,努力辦校。教授們從大城市來到哈爾濱,住房條件暫時困難一些,吃慣大米的還要加吃一些雜糧,冬天又很寒冷,生活不習慣,加之一時又不適應軍隊的工作方式,因而有個別人不安心工作。針對這種情況,陳賡院長說,這不奇怪,主要是做好思想工作。我們要靠老教授老教師們培養高質量的學員,提高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所以要在政治上信任、關心他們,工作上大膽使用他們,生活上多多照顧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為此,院黨委作出了關心教師政治、工作、生活的一系列措施與規定,我們系也按此執行。不出幾個月,老教師連同青年教師都安心一致,積極上進,工作出色,心情舒暢。

陳賡院長經常邀請老教師們開茶話會,同他們講形勢,談工作,拉家常,請他們提意見,獻良策。他與老教師促膝交談,氣氛愉快活躍,使思想工作寓於無形之中,效果很好。

陳賡院長對蘇聯顧問們的態度也是虛心誠懇的。他尊重他們的意見,認真地學習蘇聯的辦學經驗。因我國我軍從未辦過軍事工程學院,既無經驗,又無教材。為了辦好我們自己的軍事工程學院,他指示我們,要把蘇聯各軍兵種的工程學院辦學經驗和所有軍事技術教材先學到手,然後根據我們的國情和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加以修訂和充實。根據他的指示,我們對蘇軍軍事工程學院的辦學經驗和軍事技術教材,學習很是認真。實際上,我們系當時有一部分教材,就是直接使用翻譯的蘇聯教材,有些自編講義也是參考蘇聯教材,加進了我國我軍的內容而搞出來的。後來,我們的所有教材幾乎都是自編的,但與學習蘇軍教材也是分不開的。

系的組織機構,也逐年有所變化。1955年,我們奉命恢復了我軍傳統的政委制,南敬之被任命為系的政治委員,不久,殷之書被任命為系的教育副主任。其後,上級又任命文立為系副政治委員,同時還成立了系政治處(主任張景華,副主任冉萍)、幹部科(科長張繼湘)、器材科(科長陳建友)和教保科(科長張英)。

為了保證學員上好實驗課,先後建成了18個實驗室和15個專修室,使我們系的教學設備逐步得以充實和完善。這些實驗室和專修室有:建築材料實驗室、土壤力學實驗室、水力水工實驗室、給水排水實驗室、採暖通風實驗室、工程機械實驗室、電機實驗室、電站實驗室、高壓實驗室、輸配電實驗室、爆破地雷專修室,偽裝專修室、工程地質專修室、工程兵戰術和築城沙盤室等。

對於學員,我們本著既教軍事技術,又教做人道理的原則,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在政治課和平時政治思想教育中,我們注重於培養學員忠於人民、忠於黨的共產主義事業心;在軍事體育訓練中,則通過平時隊列練習、體育鍛煉和軍人素養教育,把穿便衣的青年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革命軍人;在佔學時最多的工程技術教育中,使學員們通過幾十門課程的學習,成為能夠遂行作戰工程保障任務的工兵專業技術人才。學員們學習的內容是豐富的,時間是緊張的,工作是艱苦的,收穫和提高當然也是十分喜人的。

為提高我軍工程兵在職師、團、營幹部(多數是團級)的學術技術水平,我們系開辦了一期工程兵幹部進修班,培養目標為工程兵主任,學制兩年,學員25人,由溫克第同志任班主任。自1959年7月開始,至1961年6月畢業。

多年來,我們係為提高教學質量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我們按照學院頒發的《各級人員工作職責》和《教學過程組織條例》,明確了各級人員的業務範圍和應做的工作,明確了各個教學過程由準備到實施的基本做法和要求,這對各級人員和各項工作都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其次,我們深入地抓了“教”和“學”兩個方面的工作和教師與學員兩個方面的人員。在教師方面,我們注意使各教授會的年度和月份計劃,落實到每個教師的備課、講課的進度和質量上。對於備課工作,我們從學習教學大綱,編寫教材、講稿,準備掛圖、教具模型和幻燈片,到課前試講,都進行定期檢查,以促使教員按時按質完成備課任務。在講課期間,我們要求教員在該課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教師研究參考,以便及時改進教學工作。平時,我們責成各教授會不斷地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要求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易解,舉一反三。我們還提倡老教師幫助新教師,新教師協助老教師,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同時還要求密切師生關係,做到教學相長。我們系還成立了一個教學方法指導委員會,其任務是研究、總結好的教學方法,召開教學方法經驗交流會,組織教學成績展覽會,把不同類型的各種好方法推廣開來。從長遠觀點來看,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於教師學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號召每個教師要有自己的進修計劃。老教師要對各種學術問題或實際問題深入進行研究,將研究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或論文;年輕教師要在老教師的幫助下,確定自己的進修方向和課程,力求不斷進步。在學員方面,我們主要抓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我們強調各專科領導和年級主任,除了抓好政治思想和行政管理工作外,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抓好學員的學習成績。他們要了解各門課程的性質和任課教師的特點,與學員骨幹研究如何聽好課、搞好複習、做好作業,幫助學員總結學習經驗,推廣好的學習方法;提倡學習互助與獨立思考,要求既要刻苦努力,又要勞逸結合;要千方百計把學員培養成為又紅又專的工程技術骨幹。

我們系的領導同志,經常去各教授會、各專科辦公點或教學點與大家座談,以便及時瞭解情況,處理問題;分別組織教授會主任和專科主任交流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和工作經驗。我們還開展全系的教學檢查,與有關工作人員一起深入課堂,到教員和學員中去,調查研究,總結經驗,肯定成績,發現問題,指出癥結,提出教學努力方向和改進辦法,然後寫出檢查總結,召開全系教學工作會議,從而統一思想,統一做法,把教學質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由於院黨委、院首長的正確領導,各系的政治思想工作都比較深入。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批判的人是很少的。我們系只是在反右派運動中,有3個同志受到批判,經審查後,確定其屬於一般思想認識問題。

1956年秋和1957年秋,哈爾濱市連續兩年遭遇特大洪水的威脅,抗洪防汛是當時壓倒一切的任務。全院同志都全力以赴地參加了這兩場嚴峻的抗洪鬥爭。經過緊張而艱苦的戰鬥,我們克服了數十起險情和兩次大的危險,使堤壩轉危為安,獲得了好評。我們系的教育副主任殷之書同志在抗洪救災中,負責技術指導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榮立一等功,並獲哈爾濱市一等防汛模範稱號。

黨中央、中央軍委首長對軍事工程學院十分重視和關懷,朱德、鄧小平、彭德懷、賀龍、陳毅、粟裕、黃克誠等同志都曾親臨視察,指示工作,我係領導同志亦受到接見和參加座談。鄧小平、彭德懷、粟裕同志,還視察了我係實驗室和學員的畢業設計,認為很好。軍委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政治委員黃志勇等同志,也先後來到我係視察,聽取彙報,並在全系人員大會上講了話。

我在哈軍工工程兵工程系的工作的後期,兼管了一段時間的學院行政管理工作。1958年,我調任軍委工程兵設計院院長後,該系主任由薛克忠同志擔任。

1960年第八次全軍院校工作會議確定,軍事工程學院培養防尖端技術裝備的研究設計幹部;各軍兵種開辦自己的工程學院,培養本軍兵種裝備的研究設計和維護修理幹部。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工程兵工程系於1961年6月遷至西安,擴建為工程兵工程學院,隸屬軍委工程兵直接領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就此結束。當時,我係有教授、副教授7名,講師28名,助教44名。為適應新建學院需要,在高年級學員中遴選了一部分人,邊進修邊任助教。從哈軍工工程兵工程系畢業的學員,共有4期本科生395名,碩士研究生2名,幹部進修班學員25名,共計422人。選送到蘇聯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留學的有9人。那時,在學的尚有4期,均轉入西安工程兵工程學院繼續學習。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雖然只有8年曆史,但通過教學實踐,培養、鍛鍊了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積累了寶貴的辦學經驗,造就了一批深受部隊歡迎的工兵技術幹部,併為工程兵工程學院的創建奠定了基礎。這批幹部先後奮戰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又在總參工程兵部任部長、副部長、處長的;又在工兵指揮學院、工程兵工程學院、工程兵學院任院長的;還有不少擔任學院副院長,研究所所長、副所長。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機關師職參謀,以及院校教授和科研所研究員的。絕大多數畢業生獲得了高級工程師、正副教授、研究員的職稱。當然也有小數畢業生已經謝世。這些畢業生參加工作後,長期勤勤懇懇,艱苦奮鬥,對我軍工程兵大量現代化裝備器材的研製成功和部隊裝備更新,對大量國防工程和人防工程的研究設計和組織施工,對我軍工程兵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深信,他們今後為我軍工程兵部隊的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將會作出更大的貢獻。(1991年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