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註冊制點個贊

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是大勢所趨,註冊制也早就準備好了,現在推出來時機剛剛好,看空看漲的人都有,不會對市場造成重大沖擊,市場慢慢自己選擇。

昨天,風險高的股票忙著跌,受益的券商並沒有大漲。今天價值股全面漲,怎麼看著還是炒作的味道,炒價值股。

我們的股市散戶太多,有一定的賭性,屬投機氛圍市場,直接的反應大概就是上市公司要洶湧入市了,供給太多了,趕緊跑啊。

價值股有前途,炒價值股去……

前天還看一個網友提到這個問題,認為這是A股一個特有現象,而且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所以A股也不可能發展成為美股那樣的價值投資形態的長牛,不可能成為繼地產以後的又一貨幣蓄水池。房子能做到貨幣蓄水池,是因為中國勞動人幾千年來就偏好買房置地。想一想他說的不無道理,若文化是根源,那可就不好搞了。

不好搞也得搞,至少必須要試。為什麼?大勢所趨,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需要一個匹配的成熟資本市場。從金融大戰略上看,也是如此。

我給註冊制點個贊


這幾天本來就在思考A股大戰略問題,沒想到還沒調研完,註冊制就咣噹一聲落地了。

來不及找數據,先梳理一下大致思路吧:

融資角度

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必須轉型的地步了,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是必須項,這是當前的大勢,結合當前的做事風格,還是必踐行的大勢

金融存在的使命是融資,要看透這一點。金融歸根結底要為經濟服務,要對經濟效率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是存在的必要。和實體經濟脫節的賭場,沒有意義

到目前為止,我們這個使命完成的不太好。融資依然主要依靠銀行體系或影子銀行體系,這個體系天性服務於大國企大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喊了很多年,還在喊,解決不了。我們也嘗試了很多改革,例如發展互聯網金融、資管行業等。不過這些嘗試沒有成功,一是沒有改變融資模式,做的還是銀行的事,所以全是影子銀行麼;二是資金流向了結構調整的負面清單企業,逆改革意願。三是風控沒做好,擾亂了社會秩序,因此被強監管了。短期內這幾個嘗試過的領域估計不會有大動作了。

經濟轉型要成功,金融必須得跟上。不過,好的是,一旦打破舊模式,尋找到新生態,便能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正是我們當前最需要的,推動經濟再上一個臺階。

這種領域也正是我們要尋找的,我始終還是不喜歡已經曝光過賺錢效應的投資領域,我希望能提前尋找那些必然會發生,但還沒來得及發生的。

隨著互聯網金融和資管行業偃旗息鼓,金融可突破之處,主要剩A股這個大戰場了。若註冊製成功,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鼓勵創新型企業發展,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便盡了為經濟融資這個使命。有貢獻才有生存價值,才能長長久久。

我給註冊制點個贊


投資角度

換個角度說一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們終歸還是有錢了的,也就是居民財富得到了積累,日子很殷實了。這便產生了另一個需求,投資,增值保值。

就像前面說的,中國老百姓骨子裡幾千年的記憶就是:有錢了要買房屯地。所以這些年人們富裕的錢都投到房子上了,基本沒有別的。有錢的要買房保值,沒錢的要買房增值。這多年就沒別的事兒,就折騰房子這一個事。

這麼下去不是個事,同樣不利於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房子被炒成了泡沫,以至於直接威脅到了經濟穩定。所以這個也必須得改,不改早晚就得出大事。從上到下,對“房住不炒”基本已經達成共識,不能再炒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錢幹什麼呢?何處安身呢。哪個地方有可能像以前房地產一樣可以承載居民財富的蓄水池呢。

都看到了美股,美股就如同中國的地產,長牛,人們可以不斷的把錢放進去增值保值,形成一個巨大的蓄水池。

所以能不能把A股變成另一個“美股”呢,如果能成功,不就解決了錢去向何處這個問題了麼,而且最終流向了企業,投資和融資高效對接了,完美。

這是另一個大戰略角度,同樣指向了A股市場改革。

我給註冊制點個贊


糾結的地方

在思考到這裡的時候,我有點猶豫,就是戰略高度問題。前幾年互聯網金融等鬧出那麼多事,怕凸顯了其負面作用,反而會不被重視,受到限制,至少沒有對待新科技那種必勝決心,沒有新科技那種戰略高度。

還有就是文化的問題,散戶的文化和機構孑然不同。即便A股健康了,也許人們還是喜歡買房置地,來股票市場的還是那些喜歡投機和賭博的。市場改革成功需要實現散戶為主逐漸變成機構為主,我相信總有這一天,但我擔心這個時間太久。散戶氛圍的市場是不歡迎註冊制的。

不過從事物本身發展規律看,我還是認為A股改革確實是大勢所趨。

然後是細節和落地執行層面的事了。就像當年股權分置改革一樣,也是折騰了很多年才得正解。頂層或制度設計不完善,或者哪個部分哪個環節有問題,最終都是不行的。市場不買賬,一切都是白搭。

我給註冊制點個贊


有機會我再豐富一下,補充些數據,就當個思考筆記與大家分享吧。

順便說一句,想確定A股的戰略到底有高,確定性有多少,是想決定要不要買券商做長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