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前輩訓囑

形意前輩訓囑

抽空整理了一點點形意拳前輩的拳法經驗,想必大多都是形意愛好者所知道和了解的。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多看看前輩的經驗之談是有益處的。其中’的部分,是本人一點粗淺的理解,因時間及篇幅的關係,未能多寫,只為與愛好者交流,不妥之處,還望指正。

宋世榮訓囑: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之著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心焉。或吾胸中有千萬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沌沌,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著法者,是一氣開合也,以至於應用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比如千萬法者,是一形一招法也,一著法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

宋虎臣訓囑:吾形意拳屬於短拳之類,然練時必須打出長勁(並非長拳之功),而是在沉肩、墜肘、松肩、活腰、蹬足之規格下,全身合一,發出之勁,使兩臂自然長出數寸。

(編者注:說好說,練難練,莫著急,多體會。發勁之時,兩臂自然長出,此法並非謬傳,只要身體各部位及拳勢合乎要求,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自會達到。

形意前輩訓囑

“內外相合,上下互撐,左右爭衡,前後互為作用,全身整體配合,先松後緊,緊而速松,隨松隨緊的六和渾圓整勁,此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跨合,此為外三合。只有做好六合,才能發出各種不同的整勁。

編者注:多練習,多體會

“崩拳的步法,全在一蹚一蹬,前腳進時,似鐵牛耕地。不偏不倚,要中直,搶佔對方中門;後腳蹬時,要快迅、猛烈,如箭出弦;意一動,身一抖,便進身,不能有絲毫遲疑之感。“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寧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崩拳如射箭,打倒還嫌慢“狠。

手法:

崩拳所走的路線,許多人認為是一條直線,是一個直拳動作,其實這種看法是帶有片面性。從崩拳的技術動作來分析,它並非走直線,而是在它的運動過程中,包含著一定的弧線。當順步崩拳轉變為拗步崩拳,或拗步崩拳轉變為順步崩拳時,後拳沿著前手小臂,向前打出,裡面暗含著向下壓的勁,拳面又有前頂之勁,在發勁的一剎間,小臂又有向前裹鑽、向上猛挑的勁力,而要發揮這些勁力,並不是一條直線所能夠做到的。再說在它的運動過程中,已含有一定的弧線動作。崩拳所走的路線,從許多形意拳名家高手的實戰中可以領悟。

形意前輩訓囑

單憑一個直力是無法將人打得升高,而只能將人打出。因為每個人在遭到外界打擊時,都會作出防禦性的反應。當用崩拳打擊對方時,對方必然會產主一個向上的抗勁,而崩拳者可借其抗勁,再往前上裹鑽、猛挑,借力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拔根而起,緊接著催發勁力,對方必然會被打至升高,而後跌出。崩拳動作在實戰中,是講究打破,而不是破打。它是利用出拳的前臂挫壓對方而進擊,是打中帶破,並不是破了對方的防線之後,再打對方。所以,對崩拳所走的路線,我們從鍛鍊和實戰中總結出有二種。一種是對方一接觸我拳就倒下去,是走直線;另一種是對方接觸我拳之後,再倒下的,是走弧線。

“半側身45度角,目不斜視。其特點是轉換自如,在實戰中減少受力面積。在打崩拳時,無論是順步崩拳或拗步崩拳,其心胸部位必須隨拳的出入而轉換成)

“練拳容易,找勁難。

劈拳:劈出剛挑的推力;

崩拳:貫出通透的穿力;

鑽拳:突出前湧的掀力;

炮拳:爆出剛強的猛力;

橫拳:格出圓抖的彈力擰腰要活,出拳要有橫格之力。

形意拳術,明勁是小學功夫,進退起落,左右旋轉,形勢有間斷,故謂之小學。

形意拳術,暗勁是大學之道,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循環無端,形式無由間斷,故謂之大學。

(編者注:學習拳術,切勿貪多貪大,小學功夫是基礎,須苦練才能成就大學之道。

形意前輩訓囑

學拳須知:

學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如何能學藝。

學拳,不可狂。狂則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跡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於外,必失於中。

學拳,不可滿。滿則招損。俗語云:天外還有天。能謙,則虛心受教人,誰不樂告之以善哉?積眾善以為善,善斯大矣。

學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起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一著自為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於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學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

學拳,學陰陽開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陰陽開合非教者所能增損也。復其本,然教者即止。

(教者教以規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形意前輩訓囑

學練形意拳要經遇的三道坎:睏倦坎、痠疼坎、浮躁坎。

若一味地單求其力,必然會造成僵滯不活;若專求其重,則必形成沉而不靈;若是專求其輕浮,又必神意渙散,積成象牆頭的蘆葦一頭重足輕根底淺,似萍草無根之弊。所謂”,”,就是說不可專求其一,一定要有剛有柔,有陰有陽;有內有外,有開有合。因此,在練習形意拳時,必須首先求得張而不疏、放而不肆;其次求得斂而不拘、約而不迫;最後求得含而不露、含而不僵,身靈而不偏於飄浮,沉靜而不偏於遲鈍,方才符合形意內家拳的要求。因此,學者必須持之以恆勤練習,細心體會悟其奧,久而之方能達到內外相合、陰陽相配、動靜相依、虛實兼備、起落自如、剛柔相濟之目的,才能由嚴守循規一相合於規,自然合規,最後進入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藏真意的高級藝術境界。

(編者注:松--松)

諸前輩之訓囑,乃多年經驗之談,吾等晚學後輩,當認真領悟,刻苦習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