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鄙視鏈算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特別是在遊戲圈這個現象是很嚴重的。相信那些比較經典的遊戲鄙視鏈大家都看過,或許只是一笑置之,或許會覺得很真實。但這些鄙視鏈的存在是實際上見證了遊戲產業的發展,也見證了遊戲在國人心中地位的變化。要知道在遠古時期是根本不存在遊戲鄙視鏈的,所有遊戲都統稱為電子鴉片直接與犯罪劃等號。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而最近有一個特別火的遊戲鄙視鏈,那就是《王者榮耀》中的英雄“瑤”(噴水?)。而一提到王者榮耀,可能主機黨、steam黨的大批暴躁老哥就準備開噴了。畢竟moba手遊在遊戲鄙視鏈是比較低端的存在。但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王者榮耀玩家們也是有自己的一套鄙視鏈,果然是一花一世界。

而瑤這個英雄為啥被鄙視,其中的原因還是比較複雜的。這個英雄在初期登場的時候並沒有多少玩家認為其機制噁心。而之後因為靠瑤混分的人多了,才讓她在鄙視鏈的位置越來越低。特別是最近55開黑節準備出她的新皮膚更是引起玩家質疑。“尼瑪,這年頭混子英雄都能混上團戰皮膚?”但玩家鄙視的到底是瑤的機制,還是玩她的玩家,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1)追求公平競技?NO,只是“嫉妒”而已

作為一個moba遊戲,最重要的始終是公平。一個上限高的英雄,其使用難度或者節奏把握(意識)或者經濟需求等至少有一項要求也很高。你想要發揮好這樣的英雄自身也需要有較強的實力,玩家對於這樣的英雄一般不會反感最多稱之為“秀”,比如露娜、韓信、火舞。

而對於操作簡單的英雄,其下限可能不低,新手也能發揮不錯。但是他的上限一般有限,即使是頂級玩家也很難做到逆天改命。這種貼合普通玩家的英雄一般人氣也不錯,比如凱、妲己、小喬。

這樣的設計思路使moba遊戲能保持足夠的競技性同時也不會有過高的門檻,即使偶爾出現幾個超模英雄也會很快被官方調整。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但這種公平性僅僅體現在單個英雄上。而被稱之為掛件的瑤其強度當然不超標,操作雖簡單但是無法靠一己之力奠定勝局。不過由於她是輔助而且是貼身的增益輔助(提供視野、控制、護盾和傷害),如果她輔助的射手或打野特別厲害的話,她的效果就會很大。

也就是一個操作最簡單的英雄(甚至可以單手玩!)卻有驚人的上限,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破壞公平的。當然這樣的上限是需要依靠隊友(大腿),也算是一種限制。可你遇到的瑤大部分都是組排出現,所以這樣的限制並不算強。而且瑤本身對於配合的要求也不如其他的輔助,比如大喬、鬼谷子。因此很多玩家就討厭野王帶一個瑤混分的行為,認為這有悖moba競技精神。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這個英雄的設計思路本來就是討好手殘玩家,特別是女玩家。而且這個英雄大部分時間都是作為裝備一樣的掛件,對使用者操作要求極低,但上限卻頗高(等於野王的上限)。這種設計有違傳統的英雄設計思路,對於其他認真的玩家確實不公平,也會導致競技環境惡化(實力和段位不匹配)。

玩家這樣的鄙視實際上是對於公平競技環境的追求,我覺得還算是合理。而官方完全可以調整瑤的技能機制,使得她有更強的操作性。但實際上為了照顧某些手殘玩家的體驗,官方是不願意這樣做的。因此這種鄙視還包含了玩家對於官方行為的不滿。雖然王者榮耀只能算是簡單版的moba,但玩家對於技術的追求還是永恆的。這種能讓菜的玩家也獲得高勝率的英雄,實際上就讓其他玩家感到“嫉妒”,但又不屑於加入(沒有野王帶!),因此只能鄙視一下。而同樣模式的後裔、伽羅也被鄙視了好一陣子,但隨著強度的下調馬上就偃旗息鼓了。

而瑤如果不在機制上做調整,這樣的鄙視就會一直存在。你說鍾馗雖然機制也噁心,但是勾不到人就涼涼,強度全在自己的技術。而瑤的機制卻非常依賴野王,這就很不合理,畢竟王者榮耀並不是一個靠社交取勝的抱大腿遊戲。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2)精神勝利法,逆風需要背鍋俠

在對局逆風的時候,玩家下意識都會找人背鍋,常見的就是打野和射手。

“你這個韓信除了打野還會幹嘛!抓人會不會,小地圖看得懂嗎?”

“魯班不要送了,外賣都沒你這麼勤奮!”

但是有時候你發現最菜的那個人其實是你,但又有幾個玩家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

“不好意思,我打的太菜了,對不起。”這樣的話我很少聽到。

而大多數玩家面對質疑,只會懟回去。“你這個輔助要是保護的好,我會死這麼多次嘛!還好意思說我。”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噴子無處不在

人總是不喜歡承認自己的錯誤,為了保護自己的心理感受他們會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或者發揚一下阿Q精神。這是一種常見的自我保護行為。而瑤這個英雄下限很低,所以玩家可以直接開噴。“選個混子瑤有啥用,怎麼可能贏!”

而實際上他可能根本不在乎瑤打得如何,只是因為贏不了想把負面情緒轉移到瑤身上而已。同樣待遇的還有百里守約,都屬於一旦劣勢必然背鍋的角色。他們背鍋只是因為機制特殊(划水)不被普通玩家喜歡。而操作同樣簡單但下限低的妲己和猴子就要好一點,至少大家是看到他們在參團。

而百里守約之所以被鄙視的要比瑤少一點,性別問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王者榮耀的女玩家並不少,但是公然出來噴瑤的一般還是男性玩家。而瑤的使用者中女玩家還是佔大部分,因此對於瑤的鄙視實際上是部分男性玩家對女性玩家群體的不滿。這就是玩家鄙視鏈在英雄上的反應,而相比起攻擊女大學生、小學生、中老年人這樣的人群標籤。瑤的使用者這個標籤顯然更容易洩憤。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女玩家也並不都弱

你想想“女玩家+上分婊+划水+瑤+逆風”,這幾個東西一旦在男性玩家的腦海中組合起來,他立馬就會怒火中燒。而這種刻板的印象還是因為男性玩家覺得moba遊戲是電競的代表,而電競是屬於男性的,女性玩家大部分都很菜。

順風還好,一旦逆風那肯定是女玩家(或小學生、中老年玩家)負責背鍋。這就是心理學常見的踢貓效應,弱者每次都會被受到壓力傳遞給更弱的人(即鄙視鏈)。不管這樣的行為是否合理,但為了保護自己的感受,大家總是樂於如此。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所以瑤被鄙視,可能只是因為在男性玩家眼裡她比較容易欺負,甩鍋給她非常方便。至於張飛、牛魔別人至少扛傷了,你好像沒理由去怪他們。而妲己別人一套打完了確實打不死,你也沒辦法噴。只有瑤最容易噴,因為她看上去沒啥用,特別是在逆風局。

除了這些主要原因之外,對於CP玩家的厭惡(玩瑤的情侶很多)以及跟風黑(隨大流)都影響了瑤的風評。但這些原因都不是主要的,只要沒有影響到其他玩家的遊戲體驗,一般大家都不會特別在意你玩那個英雄。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遊戲圈的鄙視鏈

那麼這樣鄙視鏈只出現在《王者榮耀》嗎?只是因為這款遊戲的玩家群體素質堪憂嗎?並不是的,這種對於單個角色和職業鄙視在很多競技遊戲都有。

《爐石傳說》的玩家不算低端了吧,它裡面的牧師就處於鄙視鏈的底端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因為它的卡牌機制過於噁心(全靠偷!)。但這卡牌也不是玩家設計的啊,按道理玩家該噴暴雪和遊戲策劃才對。但玩家可不管這些,凡是被牧師噁心到了就開始各種嘲諷、燒繩子,而牧師玩家也喜歡各種嘲諷,這導致了全體玩家對於這個職業的極端厭惡。但說真的,這樣的設計也是遊戲內容的一部分。如果它能獲靠偷牌勝利那也說明這是很正常的套路。至於這種機制惡不噁心人只能算是一種主觀的評判,我們能夠以此為理由去鄙視它嗎?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謝謝!抱歉!

那我覺得獵人也很噁心,快攻也噁心,動物園也噁心。我只要打後期卡組一切不能讓我苟到後期的都噁心。這樣擴大化的鄙視鏈實際上是把自己當作了遊戲的中心,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運行。這樣的做法和當年的種族歧視何曾相識?

沒有誰就是天生高貴,但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我們喜歡創造出各種階級以彰顯自己地位的崇高。有時候明明不如別人,卻也要費盡心思去打壓對方、鄙視對方。所謂的各種鄙視鏈不過是為了彰顯自己圈子的高貴和獨一無二,這種依靠貶低他人而獲得心理滿足的做法實際上並不太好。難道投入時間多、成本高的主機遊戲就天生比手遊高貴嗎?要知道手遊氪金大佬也並不算少。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當年的《仙劍》能長期霸佔《大眾軟件》的榜首,可謂處於國產遊戲鄙視鏈的頂端。但現在的仙劍乃至仙俠遊戲都處於鄙視鏈的底端,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近些年仙劍質量下滑嚴重只能靠情懷騙騙粉絲。但仙劍的失敗為什麼要波及到其他仙俠遊戲?就連《古劍3》這樣的優良作品都在steam捱了不少惡意差評。很多玩家甚至連五個小時都沒玩到就開始各種批評劇情。是遊戲真的不行還是鄙視鍊形成的刻板印象,大家心裡有數。當然論壇裡面各種從來沒玩過遊戲的雲玩家點評就更加可笑了。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而長期處於鄙視鏈底端的網頁遊戲,雖然質量不行,但它有影響到其他玩家正常遊戲嗎?它的用戶群體和steam、主機玩家根本沒有任何交集。這有點像周立波以前說的“喝咖啡的怎麼能和吃大蒜的在一起”。這種鄙視其實根本不是從技術層面、質量層面去瞧不起頁遊,而是單純地覺得頁遊廉價就上去踩兩腳。很多玩家根本連頁遊都沒有玩過就開始各種噴,而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手遊。

噴王者和和平精英的pc玩家大有人在,很多甚至根本沒玩過就各種嫌棄。你要求手機moba做正反補,要求各種精細化的技能操作。沒問題,這可以做到,但是玩家體驗會非常糟糕。手遊的簡單化、便捷化本來就是它的特點,為什麼一味要和端遊看齊?而真正能舉出道理,冷靜進行分析的玩家是很少的。大部分深諳鄙視鏈之道的暴躁老哥都活躍在遊俠和遊民星空的評論區。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遊俠網友從不讓我失望

還記得很多年前,我去電腦房打遊戲,年幼的我開了一把《英雄無敵3》。旁邊的大叔立馬對我說“小孩子哪裡玩得懂這個,乖乖去玩紅警吧。”而我並沒有放棄我的英雄無敵,直到現在都偶爾打上幾把,人畢竟是會成長的。

記得有一句話,一個人長大的標誌就是知道了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而這種所謂的鄙視鏈就是把自己當作了遊戲圈的中心。遊戲的意義就是創造快樂,哪怕是頁遊如果能讓大家快樂也沒必要鄙視。如果你真的覺得這個遊戲很low或者有抄襲行為,那麼也請拿出證據來。而不是隻說幾句“這種xx操作只有小學生會玩”、“這種氪金模式只能騙騙土大款”。我不敢說存在即合理,但遊戲行業發展至今,一些特殊遊戲的受眾本身就不是主流玩家可以理解的。比如魂學家們就是追求極限的存在。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刻板的印象只會影響人的判斷力,而遊戲本身是無辜的,它是屬於每一個玩家的。就像女玩家也可以玩牛魔張飛,男玩家也可以玩瑤、妲己一樣。遊戲本身就是一個給人放鬆的東西,不要把現實中的戾氣帶入。好好地享受遊戲就可以了,遇到坑爹的隊友默默點個舉報,遇到噴子默默拉黑,保持良好的心態才是上分的關鍵。而所謂的鄙視鏈真的沒什麼意義,畢竟英雄雖然是一樣的,但每個玩家都是獨一無二的。

尋找認同感與自我安慰,這就是所謂的遊戲圈“鄙視鏈”?

舉報可能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