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圖文/梅明

上聯:長江水利,萬里春潮千億電力青山甲天下

下聯:大城崛起,四面輻射九省通衢武漢再輝煌

橫批:黎笙宏文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厚厚一本《大城崛起》,武漢城市形象宣傳片解說詞是詩意拔高武漢的歷史與未來;

《長江治水人》講述了總部設在武漢的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豐功偉績,用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這兩項民族復興路上的世界級工程,凸顯了武漢在華夏版圖上的高度重要性;

《史密斯和武漢高度》通過論述超高層建築與江景的融合,勾勒了未來“長江之門”作為大城崛起標誌性建築的“高富帥”藍圖。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說完了武漢的“三高”,再說說作者黎笙的“三少”: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一、首先是少了俗氣。

接地氣不難,武漢話一講,黃陂話一說,漢味小品、湖北大鼓、楚劇就出來了,不逗都樂了。

再上天卻不容易了,似乎就長在地上了。哈哈一笑之後,普通話更難說標準了。

黎笙從全國各地寫到歐洲,用1500字濃縮武漢3500年曆史,字字珠璣,少了漢味的親切,亦少了漢罵的聯想。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二、其次是少了官僚氣。

以黎笙的名氣,做些官樣文章應付一下,是肯定能過得去的,麻煩還少。

可是讀完《長江治水人》,每一個技術細節,他都深入淺出地講得明明白白,對中國水利史,比很多水利人還了解,可見背地裡下了多少硬功夫。

最典型的是,“有關部門”這類模稜兩可的字眼在黎笙文章裡是不存在的。《長江治水人》涉及的幾十位專家,每一個人的事蹟單拿出來,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三、是少了江湖氣

武漢有“打碼頭"的歷史故事,文化人酒酣耳熱之際,更是容易頭腦發熱。

黎笙筆下,不說過頭話,不記過頭事,斯斯文文,含蓄客觀。

對於超高層建築綠地606的爭議,主要是講成功案例和科學原理,通俗易懂,令人心服口服。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再看看黎笙的“三多”: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作家個人風格突出的方面,把武漢這座城市幾方面的美好都加多了。

一是加多了詩意。

從《楚辭》開始,楚地歷來是浪漫主義詩篇的執牛耳者。時至今日,東湖岸邊、珞珈山上、桂子山前、沙湖之濱均是詩風勁吹,詩派詩群雲集。

從《大城崛起》到紀錄片《東湖》,黎笙用詩意語言取代了歌功頌德的大雜燴,把“敢為人先”的口號落到實處,成功地繼承了楚文化的優良傳統。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二是加多了歷史的謹嚴。

武漢宣傳片解說詞僅1500字,資料卻堆成小山;《長江治水人》用中國現當代水利史的規格寫報告文學,堪稱為治水人立傳。《史密斯和武漢高度》詳細記載了其他國家超高層技術的成敗得失。

該書也邀請了黎笙好友、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題詞,鎖了三層再上一道鎖。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三是加多了科學的理性。

在《東湖》的解說詞中,對中科院監測船濃墨重彩;《長江治水人》中,對各項科學原理和技術各詞均詳盡解釋;《史密斯和武漢高度》中,對超高層建築節能環保的原理不厭其煩地反覆講解。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如果非要給該書找點問題,也有,就是苦情戲太多了,特別是《長江治水人》裡。

或許我對建國初期的創業艱苦體會不深,但是長時間、大面積的妻離子散、病痛折磨終究是不人道的。

在對知識分子待遇上的實際行動,刻不容緩!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讀完《大城崛起》,你是高山仰止就此打住呢?還是想探求高峰後面是什麼呢?

請看後記。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現代名人研究》統一刊號:2257/SG

名家簡介

黎笙,作家,導演。1966年畢業於華中師大(當時稱華中師院)中文系。曾任中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電視臺特約撰稿。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曾以編劇電視劇《潔白的手帕》 獲1981年首屆全國電視劇獎,也是湖北省第一部獲全國獎作品。

導演的電視連續劇《特殊戰場》被駐美中國使館選為愛國主義教材組織留學生觀看。

近年創作情況簡介:

武漢城市形象宣傳片《大城崛起》,黎笙的撰稿被媒體譽為“1500字濃縮武漢3500年”,2015年推出兩個月網上點擊率高達一千萬人次。在全國城市宣傳評比中,獲國務院新聞辦唯一大獎。已譯為英、俄等六種語言版本。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文明武漢》電視專題片撰稿,該片紀錄了武漢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長期艱辛的拼搏歷程。

《文明看得見》公益廣告創意文案,獲金鶴獎大獎並由央視作為優秀公益廣告片展播。

美國時代廣場播放的武漢形象片(30秒)策劃及創意,美國迪士尼團隊製作,首次以視頻向全球推出武漢形象。

“武漢創新成果展”(市總工會主辦)總策劃兼創意。該展被譽為“充滿創新意識的創新成果展”,全國各大城市(除澳門)都派員前來參觀學習。

《大城崛起》一書,武漢出版社出版,收集作者不同時期敘寫武漢的作品,市委宣傳部和市委組織部聯合向本市黨員幹部推薦。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近年來黎笙的文學創作受到高層領導的關注。李鴻忠書記讀了《黎笙文選》後囑秘書致電作者,稱“鴻忠書記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讀了《黎笙文選》,囑我們向你致謝,這本書寫得很好!”

在任中宣部長前曾是廣西自治區書記的劉奇葆,審片由黎笙撰稿的《狂瀾秀水說河池》(系列專題片《廣西紅色之旅》之四),說“作品很好,解說詞非常感人!”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黎笙自九十年代初任中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以來,在報告文學創作上取得突破性成績。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股市啟示錄》,《長江治水人》曾由美國《僑報》、《歐洲時報》連載,蜚聲海內外。美國《僑報》致電國務院僑辦稱,“這兩個長篇連載後,在美國的華人華僑反響強烈,一致認為塑造了中國大形象。”《歐洲時報》特邀作者前往巴黎採訪數月,創作長篇報告文學《巴黎華埠紀事》並予連載。

黎笙近年創作力旺盛,今年其一篇美術評論《硯邊墨面》在新華網推出當日點擊率高達38萬,《半月談》老總告知消息稱令他們“印象深刻”。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 後記:高峰後面是更高的峰

一、在2018年明星收入排行榜上,不少流量明星動輒過億,肯定是沒黎老什麼事的。

黎老長我三十多歲,中間隔了一兩代人,近年來因各城市宣傳片有了些影響,但在一般觀眾中知道的不多。

我這一輩中,湖北省作協李修文主席是佼佼者。上學時我字寫得好,被學生會找去幫他謄稿子,對他的文學水平讚歎不已。韓寒到今天,可能都達不到他大學時的水平。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問題是,他貴為央視《十送紅軍》的編劇,曾為最年輕的省會城市作協主席,市場號召力都不如韓寒,更別說郭敬明。

而再晚了一輩的韓寒,好歹也有個《三重門》,好歹能當賽車冠軍。僅僅是因為流量明星一張臉,就讓不少00後不解地問:“誰是韓寒?”

面對市場的真金白銀,面對權力的福利待遇,文學是該降低品格擁抱流量,還是該提升思想引領未來呢?或者說,叫好也叫座?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二、下一個問題是,黎老是文化人,能解決文化人該解決的問題,但不一定能解決全社會的問題。

舉個例子,黎老寫的超高層建築的諸多優點,我們出於對他的尊重,是百分之百都相信的。

問題是,看了汶川的豆腐渣學校,你能確保這裡的每一根鋼筋都貨真價實?

看了某地的問題疫苗,你敢確定每一部電梯都能安全運行百年?

看了某地“精裝修”變成“驚裝修”,你敢確信每一個開發商的心,都是紅的?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最要命的是,史密斯如此先進的設計,很多圖紙,是中文還是英文?你能確保去施工的,沒有農民工和臨時工?

最最要命的是,當前面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時,敢把問題累積到200層?風險的累積,是用加法,還是乘法?

當然了,這不是黎老的問題。

不過,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還是希望能解決的。誰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誰就是高峰後面更高的峰。

作者簡介

梅明 湖北武漢人北京知名攝影家、導演、書畫評論家。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地圖在詩歌學習和創作中的應用,書畫和影像作品在視覺傳播中的應用,當代楚文化的構建等。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同時拍攝、設計了多部書畫作品集,深入研究了頤和園楹聯。收藏和集體創作了多幅頤和園相關書畫作品和多部影視作品。

《大城崛起》的“三高”和黎笙的“三少三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