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符籙文化

符籙是道教表達對鬼神、自然事物等神秘力量的敬畏,並試圖達到天人感應效應的一種文圖語言。早在秦漢以前,民間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有許多關於畫符避災、符水治病的故事和傳說。東漢末張角用符水治病傳太平道,“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除此之外,天師後裔還用所謂“木葉”、“鐵券”等來治病防災。如第十九代張天師張修用一種木質符籙給人治病並治癒。書符作籙雖然主要是道教法式、齋醮科儀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宗教崇拜性,但其起源、功能、方法和過程都蘊含著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教符籙文化起源於人類早期對自然神力的崇拜,並在古代蟲書、篆書的啟發下,摹寫雲氣鳥獸等自然物,用特有的符號和圖文方式記載在某種特定的物品和材料上,逐漸形成了符籙系統龐大而複雜的符圖和文字。其內容不但代表了天神的意志、旨令,而且賦予了人們眾多的希望、祈禱和崇拜。古代有度朔山桃樹驅鬼避害的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祛病闢百鬼。所以古人以桃木製成兩塊木板,左右各繪上“神荼”和“鬱壘”的像,稱為“桃符”,這是最早的書符作籙。

符籙還與兩漢時期的讖緯及星辰崇拜和天道自然有關,方士們根據“天道自然”、“天神有符”的信仰而書作“符籙”,其內容為圖、篆文或圖文結合,並被賦予神聖力量。符籙被認為是能代表玉帝、神仙權力和神通的信物,具有大道無為而無不為的力量。《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十六曰:“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隨符攝召下降。”同時,符籙形成過程還將符與精氣學說結合起來,認為符原本為天上雲氣自然結成,由天真神明摹寫,始傳於世,故有召劾鬼神、安鎮五方等多重功效。

道教中的符籙文化


在道教裡,賦予了符籙具有超人力的自然神力,書符作籙成為道教徒的一項法術。據《三國志·張魯傳》載:“張陵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太上老君傳授青童大帝的二十四廖中,也有“服開明靈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符籙。

道教信徒認為符籙具有無為之功效,既能抵禦自然災害、呼風喚雨又能驅鬼避害;既能保佑人的安全健康,又能成為聯繫神仙與凡人的媒介,因而普遍信奉。如道教裡有服符之說,即以符水治病、服食道符的方法。道符中有許多供人們服食以延生治病的,其法大致有兩種。一為吞服。《世說新語·術解》載:“郗情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不可療,於法開為合一劑湯,與之一服。”這是將服符作為道教修煉的一種方式。二為以水沖服,即飲符水。北宋徽宗時,天下瘟疫流行,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書符投大甕貯水以飲疫者,皆愈”。明初,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入朝京師,“求符者日以千百計,待吏不暇給,閉關拒之不能止,乃錄巨符,投朝天宮井中,人爭汲之,須臾水竭土見,猶弗已”。

道教認為,書符作籙必須“中有神炁穴,內有坎離精”,主張“收為胎息用為竅”,要掌握內在技巧,運用人體內的神秘能量——炁,須閉炁書作,或向相應的方位吸炁吹於筆上書之。道教符籙本質上為“精氣”,如道教符籙道法彙編《道法會元》卷四《書符筆法》記載:“師曰: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炁合彼之炁。神炁無形而形於符……書符之法,不過發先天之妙用,運一氣以成符。”符籙中的符與圖都為空玄之炁結成,是道法自然在符籙文化中的體現。在書符作籙的執筆上妙用神氣,體現了道教符籙以內炁為本,遵循道之規律,“精氣為用”的特點。

在書符作籙時,需要掌握具體的用符之法,即要“明道法”,包括準備、識符、畫符、運筆、用符等環節。道符種類繁多,必須知其名稱筆意、筆法、用途而正確使用,這是書符作籙的關鍵。只有遵循“道法”,不妄於紙上,才被認為是靈驗的符籙。

道教符籙的種類繁多,有老君符、壺公符、天師符等;有治病符、鎮妖符、護身符、召風符、致雨符等。道教將在鍊度、九幽等超度亡靈的法事中使用的符稱為陰符;在延壽、祈嗣一類法事中使用的符稱為陽符。構成符的主要是符字,有多種字體,不少符中還嵌有星圖、神像等。符的常用書寫材料有紙、木簡、桃板、鐵札等。少量符被鐫刻於玉石、錢、鏡及某些飾件之上,以作厭勝之用。書符作籙有時間禁忌,如端午節是畫符、造符水的吉日,而農曆三月初九、六月初二等日子則不可亂作符。書符作籙還必須明確所畫符形、文字的要求及下筆起落步驟,而且還應掌握相應的咒、訣、步以及存想等,並嚴格遵守各種相應的程序。

在書符作籙的過程中還包含有各種要求和戒忌。《道法會元》曰:“凡書符籙,先疑神定慮,物我兩忘。”書符作籙前要淨心,須齋戒浴身、淨口虔誠,焚香祝告,三拜九叩。在思想上聚精會神,誠心誠意,清除雜念;在態度上認真嚴肅,淨身淨面,淨手漱口;在物質上準備充分,備好祭物,備辦果、酒、香、文具用品,放置畫符用具;在心理上唸咒存想、虔誠威嚴等。不管何種符籙都要求做到各種戒避,主要包括戒貪財無厭、魯莽從事、假公濟私、褻瀆神明等。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文法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