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優酷播出的紀錄片《大地情書》,聚焦塵世凡人,體察鄉土民情,用心用情用功地講述了一段段發生在東北黑土地上的感人故事,光影之間自然流露出鄉土中國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令人美在心裡、憂在細處。這部頗具地域特色的影像,幾成寫給神州大地的情書。


作者:崔一非

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


近期,優酷上線的網絡紀錄片《大地情書》走進東北黑土地上的農村人家,書寫了一部頗具地域特色的鄉土中國影像志。該片選取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省綏化市為取景地,以當地特色生產活動或民間藝術為索引,對焦平凡世界裡的平凡人物,講述了十段令人百感交集的生活故事。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全片以精心的攝影、精巧的腳本,將沾泥土、帶露珠的鄉村文化,經由電影美學呈現,帶入網絡觀眾視野。在撲面而來、熱氣騰騰的生產生活場景中,讓觀眾真正感受到東北農村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兼顧地域性與普遍性,在奇觀式表達中傳遞情感共鳴

雖然該片的素材全然集中於一市之內,每期內容細分到該市每一個縣,但並沒有降格為掠影式的地區宣傳片,而是兼顧了地域性與普遍性,在奇觀式展示當地特色生產活動的同時,細緻描摹人們共通的情感,引發觀眾共鳴,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跑山人”快速徒手攀上70米高的松樹枝頭採摘松果、採冰人站在搖擺漂浮的冰塊上切割冰面……一組堪稱“危險動作”的生產活動影像記錄,展現了不為常人熟知、充滿視覺衝擊的奇觀,突顯了充滿地域特色的勞動場景,給觀眾帶來記憶點。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對於從事這些特色勞動的普通人,該片注重捕捉“平凡人”身上的精神魅力,以故事化的敘述、“陌生化”的描摹,突顯他們並不樂觀的生活處境與一如既往的樂觀性格之間的張力。無論是在辛苦勞動之餘爭當“大米模特”的農村姐妹,還是身患絕症依然義務演出的業餘二人轉演員,堅強的生命與嚴酷環境的應答,讓故事的內涵和厚度充實不少。


這些悲喜交集的平凡人生,便自然呈現出人類共通的生命情感體驗。圍繞生與死、愛與恨、悲與歡、聚與散這些亙古不變的話題,該片將發生在東北農村的故事,沿著現代網絡呈現給觀眾,與觀眾的自身生活體驗共鳴震盪。片中人物身上堅忍不拔、開朗樂觀的人性美,正與解說詞中的 “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相呼應,讓人良久沉思。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用心用情用功,以電影美學呈現鄉土中國之美

在攝影、腳本等方面,該片也花費了不少心思。將“土”氣、原生態的東北農村生活拍出“高級感”的背後,是創作者追求的用心用情用功,和對美的關注、對美的追求。


一碗最為家常的豬肉燉粉條和一鍋樸實無華的大醬燉魚,在特寫鏡頭下色澤晶瑩、紋理清晰,竟像頂級名廚手下的珍饈美饌,大量網友在評論中將其與《舌尖上的中國》相媲美。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航拍鏡頭下一望無際、溼潤蔥鬱的小興安嶺原始森林,以及大塊大塊色彩清新明亮的稻田,展現了美麗鄉村大地優質的生態環境,被眾多網友評論為“隨手截圖都可以作為電腦桌面”。鏡頭對美的捕捉和呈現,是創作者以具象美表達對鄉土中國的熱愛,並以之帶動觀眾感覺美、感受美、感動美。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該片採用電影蒙太奇手法,在片頭和片中插入主要人物的簡短獨白,將其與真實生產生活場景隨時切換,並使人物扮演類似“說書人”的角色,在自我介紹中推動敘事。這些獨白以黑幕為背景,以近景鏡頭捕捉人物真實生動的表情,拉近了人物與觀眾的距離。不同人物的獨白經過剪輯拼接,形成了“對話”效果,使東北鄉村文化中樸實、詼諧的地域風采自然流露。


如第三集主人公“種稻冠軍”畢家英說:“我先期不會(跳舞),後期我也會了,我也跳得挺好”,緊跟其後的鏡頭是親戚張英對她的“無情”揭穿:“她呀,確實跳得不咋地”。這樣的剪輯,讓鄉土中國之美鮮活生動地呈現出來,更與東北黑土地水乳交融,趣味豐盈。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精心精細精準,以精品意識觀照當下

《大地情書》以普通農民為主角,賦予平民化的人物與環境“高級”的美感和格調的同時,精心精細精準地關照著當下鄉村中國的文化建設。該片以“大地情書”為題,以“黑土地和她的朋友們” 為注,站在農民的視角上表達了他們對足下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生命哲學。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這些頗具思想性的表達,在創作者佈置的一些懸念和衝突中,以及一些富有戲劇性的橋段裡尤為強烈。如第五集中,一場傳統皮影戲落幕之後,鏡頭裡鬢髮花白的演員們從幕後走出,安靜、整齊地站成一排向臺下深鞠一躬,而當鏡頭轉向觀眾席的時候,成排的座椅上卻空無一人。這一“曲終人散盡”的橋段,利用留白的技巧讓觀眾的情緒彷彿經歷了一場由歡欣到沉重乃至震撼的過山車。


紀錄片《大地情書》:一封寫給鄉土中國的“情書”


這些顯然不是隨意捕捉的鏡頭,而是經過了多方面精心的設計,甚至流露出了些許無傷大雅的“匠氣”。但正因如此,該片區別與一般意義上的農村題材紀錄片,在充分尊重觀眾對於紀錄片的審美需求的基礎上,承擔起了自己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這些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關注和呼籲、思考和憂慮,讓其思想性和價值自然呈現,毫無“匠氣”。


《大地情書》以用心用情用功的製作,講述了一個地域特色鮮明的鄉土中國故事,成就了一部真正好看、觀眾愛看的作品。藉助影像美學與故事美,潤物無聲地把新時代中國農民的堅忍不拔與樂觀向上還原了出來,也讓創作者對農村農民的人文關懷流露於光影之隙,真正為大地寫了一封“情書”。


編輯 | 鮑楠 王海婷 佘博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