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名筆下的"浣衣母",被人們推上道德神壇復又跌落塵埃

導語:說起鄉土小說,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平凡的世界》、《紅高粱》等作品,他們的作品都是

描寫農村生活的,因此被稱作"鄉土文學"。實際上,中國文學史是這樣定義鄉土小說的:我們認知中的鄉土小說是廣義層面的,狹義層面的鄉土小說是魯迅在五四時期所界定的概念。

指的是在五四時期,身處北京或者外地的作家回憶起故鄉時創作的小說,魯迅認為,這不單單指客觀的回憶描寫,也包括抒情性的文章。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在內容上是寫作家故鄉和事,特殊風俗人情,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但是,鄉土小說又決不是僅僅展示奇異的土風人情,其中滲透著五四時代的精神

下面我們主要談的《浣衣母》,是廢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主人公李媽前後境遇的天差地別讓我們為之哀婉的同時,也傳遞著作者對中國傳統田園牧歌式生活的歌頌,以及傳統道德對人性的雙重作用。

一、李媽的遭遇體現傳統道德的矛盾性

1、李媽改嫁前受人尊敬

《浣衣母》中大量地描寫李媽有意改嫁前,她和鄉鄰們特別親密的關係。李媽是一個非常善良而又熱心腸的人,其他人也都是一副古道熱腸。李媽家門前是小孩子的王國,城裡的小孩、鄰居小孩整天在此玩耍,晚上還不願走,晚上來接孩子的太太們帶來些米菜食。其他人,如城裡的少年、鄉下的姑娘都喜歡在這裡逗留。

廢名筆下的

小說《浣衣母》封面

行人喜歡在此休息,喝李媽的涼茶,甚至連舊式的士兵也對李媽尊敬不已。她的女兒死了,牽動了全城人弔唁,李媽流衣服,太太們從來對她優待,非吃過飯不可。

可以說,李媽身上集合了中國傳統女性的所有優點:溫柔善良、精明能幹、潔身自好……正因她符合中國傳統道德的要求,李媽被人們奉為精神上的"偶像",她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推崇。這種和睦的農家生活,洋溢著濃濃的牧歌式情調

2、傳統道德成為束縛李媽的枷鎖

但無論如何這篇小說到底表現李媽的不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作品關心現實社會的不幸。在此,有一個深深的矛盾:一方面廢名深深被宗法式農村生活吸引,另一方面也在無聲地訴說古風對人性的扼殺。

廢名筆下的

作家廢名

李媽的酒鬼丈夫杳無音訊,她獨自帶著孩子們生活,兒女們死的死,長大的走了。後來,來了一箇中年漢子,在門口搭茶鋪。李媽搭幫著他過日子,但她立刻就失去道德價值,村人們議論紛紛,把她看成洪水猛獸

這種前後境遇的轉變是傳統道德中"從一而終"對女性的束縛,讀後的第一感覺就是憤怒、哀傷,但這股衝動的感覺消散之後,回過頭來再看這部作品,卻會產生更為深遠的思考。

二、廢名執著地嚮往田園生活

1、《河上柳》中廢名理想的生活

廢名面對農村生活中的這種矛盾,並沒有深究下去,而是執著地相信著古樸民風的美好,那些不幸的故事也是農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說,廢名一直追求那種理想的田園牧歌式生活。

廢名筆下的

鄉土小說描繪的田園生活

《河上柳》中的陳老爹是個民間藝人,搬演木頭戲,每月進城做兩次生意,酒錢飯錢就都有了。他非常自足自樂,而且以古賢自居,逢人就從盤古說到如今,在他心目中,姜太公和郭令公是一副腦殼。他的這種生活方式,這種樂觀性格,顯然是閉塞古樸的鄉村所有的。

對於廢名來說,這就是他的人性理想,不求財富,吃飽而已。或許和廢名的人生經歷有關,我們發現廢名的一生幾乎沒有什麼大風大浪,他是那種典型的知識分子,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安穩度日。

2、廢名小說中詩意的生活

廢名小說,有些篇章,連《河上柳》那種感嘆自己理想人性受到威脅的淡淡悲哀也沒有,而是直接以詩化的語言、意境去歌贊那種中世紀式的人情美,田園牧歌式調達到了頂峰

廢名筆下的

廢名小說集《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就是十足田園詩一樣的小說。小說寫了老程一家的生活,著重又刻畫像一汪濤水一樣純潔天真善良的三姑娘。老程一家,就是在一片竹林裡種菜為生,老程也打魚賣。他們的生活是極平靜和諧和,沒有任何災難,也更談不到什麼痛。就是老程的死,也被作者輕輕帶過,而且絕對沒影響母女兩人生活,母女二人的生活依然平靜。

小說就是把生活詩化了、美化了,文中的三姑娘純潔天真,活潑又不失典雅,可以看作是廢名人性理性的一個象徵。而這種人性美又和自然聯繫在一起,構成了廢名獨特的"自然主義"。

三、廢名獨特的"自然主義"

1、平凡生活自有安閒的樂意

廢名流露出的不僅是對遠離城市的農村生活的嚮往,也有對傳統人性自然之美的謳歌,這也是自然主義較為普通的特徵。但是,

廢名的自然主義,是寧靜、和諧,柔美的自然。他筆下是小橋茅舍、小河、竹林、柳樹等等富有詩意優美景物,活動於其中的人,也都是平凡小人物,他們溫和、質樸、憨厚,沒有什麼奢望,以溫飽為滿足,如果喝酒,也是小喝,絕大不醉。

廢名筆下的

五六十年代中國農村生活圖景

人物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互相勾心鬥角、強取豪奪,沒有什麼激烈的衝突。而是互相幫助,互相寬容,你敬我一尺,我敬一丈。即使長工和主人之間也是沒有壓迫與被壓迫的痕跡。

這倒是和老莊哲學有契合之處,老莊以水為尚,崇尚的是溫婉柔和的力量。廢名亦是如此,他筆下不是沒有衝突,而是這些衝突從不過分激烈,更像是生活的常態,就像我們不會因與鄰居的幾句吵嘴就不再往來,面對李媽的不幸我們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

2、"浣衣母"的悲劇是廢名對農村生活的固守

那麼如何看待李媽的悲劇呢?這是廢名對傳統道德的失望嗎?其實不然,我倒覺得這是廢名作為知識分子,懷揣著滿腔的詩意跌跌撞撞地奔向田園生活時,發現現實中存在的種種醜態,於是他有些茫然,不知如何面對這些醜陋,便寫在了文字中而不做過多評價。

廢名筆下的

中國傳統道德對人既是約束,也是保護

李媽最初被人們捧上聖壇是因為她是傳統美德的代表,最終跌落塵埃也是因為她不再符合人們道德的要求,失去了光環的李媽也就成了普通人,人們更會將對美好破滅的怨恨施加在李媽身上。與其說這是傳統道德對人性的禁錮,不如說廢名更想表達對理想中人性美的固守。

四、"自然主義"不是"開歷史的倒車"

那麼,我們怎麼看待廢名對傳統的固守呢?他的自然主義僅僅是希望回到過去的生活嗎?

1、人不可能回到過去的生活

非也,我們不能採用一種歷史主義的原則去看待廢名。如果運用這樣的原則,那麼自然主義,就都成了過去人類生活某種狀態作為理想,社會是發展的,歷史是前進的,過去的就是過去了,一去不復返了,人類不能回到原始生活中去

廢名筆下的

《桃花源記》中的理想社會

廢名寫的人性世態、生活方式都是封建性宗法農村的,是不是代表作家在向後看,留戀過去呢?這不可能。只有我們認識到過去的美好,在面對現實的殘酷時才能保持清醒,然後說一句"已經回不去了"。這是一句頗為矯情的話,但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這或許就是廢名想告訴我們的。

李媽走下了神壇,還會有王媽、張媽等人的出現,她們會再次因為同樣的理由被人們推上神壇,成為精神的寄託。

2、《浣衣母》是人們心靈的慰藉

或許從精神需求層面更好理解廢名想表達的思想,那就是人都需要精神上的休息和安慰。著名的鄉土小說運用詩意化的語言,勾勒出真實的田園生活,鄉里鄰居的你來我往、稚子垂髫的嬉笑推搡、落日黃昏下的家長裡短,這些一幕幕真實的鄉村圖景會讓讀者感受到真實的暖意,正應了那句流行語"平平淡淡才是真"。

廢名筆下的

李媽原本很像是"聖母瑪利亞",是純潔完美的象徵

李媽的悲劇是註定的,這是神性與人性的鬥爭。想要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就必須放下肉體的慾望,這些慾望是人本能存在的,但卻是和神性格格不入的。一旦選擇聽從人本能的召喚,就會"退化"為普通人,不再享受神性的眷顧。這正是李媽悲劇的根源。

但無論如何,《浣衣母》中那個溫暖的李媽都會成為讀者心靈的慰藉,正是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鄉村生活平淡美好的一面,看到了人性最善良的一面

結束語:"浣衣母"的結局讓人感嘆傳統社會對人性的壓制,這一點在很多五四作家筆下都能看到。但是,也就是在這篇小說中,已經明顯地流露出廢名小說異於他人的特殊之處,那就是對宗法農村的古樸的民風、寧靜的生活、純樸的道德強烈的興趣。這篇小說雖寫李媽命運的不幸,但是更加著意渲染宗法鄉村古樸純正的人情世態,發掘這種小農社會古老的人情美。

李媽的最終悲劇並不代表廢名完全否認宗法社會,而是真實地描寫農村生活中的現象。他用知識分子敏感的思維,謳歌著田園生活的美好,在觸碰到現實的不幸之後,將這些不美好的地方一應寫下來。如今我們對廢名的認識不多,或許等到社會真正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句話的真諦之後,我們才能體味廢名作品想要表達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