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島之戰,島上的日本陸軍都啃樹根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李三萬

摘要:二戰太平洋戰場,美日兩軍在瓜島展開了長達半年的拉鋸,島上的日本陸軍彈盡糧絕,都已經靠啃樹根充飢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瓜島之戰,島上的日本陸軍都啃樹根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頭條號首發】

二戰太平洋戰場,美日兩軍在瓜島展開了長達半年的拉鋸,島上的日本陸軍彈盡糧絕,都已經靠啃樹根充飢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山本五十六、米內光政這些有足夠見識、信息來源的海軍高級將領,是非常反對跟美國開戰的,但日本最高決策層的政治考量是美國會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在一個適當的時候參戰,而且一定是站在日本對立面。同時美國已經開始從經濟上對資源高度依賴進口的日本進行禁運,終止了石油和廢舊鋼鐵對日本出口,這樣日本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先下手為強,一如幾十年來日本所參與的戰爭一樣,壓上皇國命運賭一把,或者就又單車變摩托呢?!在這個總體戰略設想下,海軍高層反戰的意見被壓了下去,而且還要海軍充當和美國開展的急先鋒。

既然天皇已經確定開戰,山本五十六也就全力來為戰爭打算,他認為還是由他來幹最有把握,他相信他有把握為日本爭取到三年時間的戰略優勢,從而能夠讓日本利用這三年戰略優勢的大好局面,與美國達成體面的媾和,讓美國承認日本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

可惜,在偷襲珍珠港之後僅僅半年,中途島一戰,美國就在自己工業產能還沒開始完全發力的情況下,已經在太平洋地區遏制了日本的戰略進攻,而後的瓜島戰役,是從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間發生的一場戰役,就是美軍主動發起的反攻。正是這一場戰役,美軍開始確立了自己在太平洋戰區的戰略優勢,而日本也正是從這場戰役開始,徹底失去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制海權、制空權!而實際上,在瓜島戰役時最先失去勝利信念的,就是日本陸軍,在基本還是農業封建社會的東亞,仗著率先進入工業化,現代化的日本陸軍,拿著一戰時期技術水平的武器,就已經習慣各種橫掃戰場的姿態。但到了太平洋戰場,面對真正工業化國家軍隊的火力傾瀉,心態瞬間崩潰,日本為太平洋戰場成立的陸軍第十七軍,軍長百武晴吉中將,是天皇侍衛長的弟弟,竟然有七、八次不顧海軍的要求,推遲地面部隊進攻命令,浪費了戰役初期,海軍勉強還能與美軍抗衡,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進攻時機,讓美軍推進到所羅門群島,修建起機場,從而逐漸掌握了戰役制海權制空權,導致海軍和海航損失慘重,已經失去與美軍僵持的資格。


瓜島之戰,島上的日本陸軍都啃樹根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而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日軍都沒有充分準備,美軍因為發現日軍開始修建機場,馬上意識到一旦瓜島機場建成,對南太平洋地區的制空權威脅太大,所以決定先下手為強,就匆匆投入了剛剛組建訓練不足的陸戰1師登陸,原本美軍自己都沒什麼信心,結果瓜島上的日軍主要就是修建機場的朝鮮勞工,和少量工兵與警戒部隊。哪怕美軍都沒有準確的地圖,直到第二天才摸到日本人修好了80%的機場,但是從登陸起到佔領機場,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日軍就逃進了叢林。

島嶼爭奪戰,陸軍沒有海空軍的掩護和支援,能幹什麼?瓜島上已經建好塔臺和發電廠的機場落入美軍手裡,原本通過海軍運來的大量食物,包括幾百箱啤酒,甚至需要建一個冷藏廠保存,這下全便宜了美軍。所以說瓜島的日本陸軍,此後就經常要面對缺糧少吃的困境,連司令都落到啃芭蕉樹根的地步,這還真怪不到海軍頭上。瓜島機場落入美軍之手,讓美軍航空兵有了寶貴的前進基地,可以以逸待勞輕鬆迎戰從拉包爾遠道而來的日軍飛機,掌握這一地區的制空權,又藉助空中優勢,幫開戰之初還處在劣勢的海軍迅速扳回局面,日本人連這一地區的海權也逐步喪失,對於島上的日本陸軍,再也沒有海軍幫他們送啤酒了。因為沒有運輸船,日軍只能用驅逐艦和潛艇來進行運輸,這樣連標準五分之一的物資供應都達不到,隨著日軍船隻損失越來越大,連這麼點可憐的物資供應都無法保證,從此瓜島在日軍的戰史中就成了最為刻骨銘心的“飢餓之島”。

說到這個話題,自然不能不說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簡直不共戴天的矛盾。日本海陸軍互懟,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瓜島這次,日本海軍做的已經稱得上仁至義盡了。在戰役之初,日本海軍想著和陸軍一起配合,組織反攻奪回機場。結果,陸軍這幫人一直裝孫子,多次找理由推遲進攻時間。這可把山本五十六惹火了,眼見短暫的“優勢”轉瞬即逝,決定不再理陸軍這幫馬鹿。


瓜島之戰,島上的日本陸軍都啃樹根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之後,日軍漸漸處於劣勢,日本海軍也不敢正面和美軍硬扛。這下,輪到日本陸軍自食惡果了。美軍的進攻倒還能頂住,但是,肚子是要用食物來填飽的。雖然,日本海軍看不上陸軍,只是礙於面子,也不能坐視不管。

於是,日軍開通了“東京快遞”(日軍自己稱為“老鼠運輸”):依靠高速機動的驅逐艦,利用夜暗掩護進行快速物資運輸,晚上去晚上回。但是,驅逐艦不是運輸船,運送能力非常有限。一艘2000噸的驅逐艦,一次只能運送幾十噸物資。而且,日軍能用的驅逐艦數量也有限,還要負責為戰列艦、重巡洋艦這樣的大型戰艦護航。於是,島上的日軍只能收到所需物資的五分之一!

在長期缺乏補給的狀態下,島上的日軍成了飢寒交迫的乞丐,牙齒脫落,皮膚蠟黃,毛髮大量掉脫。而就是這種運輸,在戰役後期也被切斷了。日軍也想出過有“創意”的點子:用潛艇或者驅逐艦拉著(半滿)鐵桶運輸物資,就解決了運輸能力問題。艦船把鐵桶拖到指定海域,然後再由島上派快艇來撈起鐵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第一次鐵桶運輸就被盟軍“撞見”,併成功阻截。盟軍第一次見到鐵桶,還以為是水雷。第二次鐵桶運輸,日軍準備了1500個鐵桶,只有300個到了島上的日軍手裡。

瓜島戰役的爆發,推進了同盟國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區的反攻速度,並且一舉摧毀了日本在南太平洋的島嶼鏈部署,粉碎了帝國主義向澳大利亞建立海上基地包括海上運輸路線的企圖,嚴重削弱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海軍力量,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瓜島之戰,島上的日本陸軍都啃樹根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瓜島戰役從1942年8月持續到1943年2月,歷時6個月之久,美日雙方圍繞瓜島展開了激烈爭奪。雙方僅在所羅門群島海域就進行了30餘次規模不等的海戰,空戰和陸戰,也讓美國首次嘗試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殘忍。其中,同盟國總計有6萬人參戰,傷亡6000人,日本參戰4.5萬人,死亡2.5萬人。瓜島戰役對於日本以及整個軸心國來說,是一個十分強烈的衰敗的信號!

雙方的傷亡如此慘重,日軍甚至在瓜島以啃樹皮為生,難道海軍就沒有為他們運輸補給嗎?

這個黑鍋其實是日本海軍和陸軍的失誤造成的,在瓜島戰役開始之前,日本參謀部已經決定由海軍在瓜島修建基地、機場、雷達站包括營地等,僅有海軍的少數警備部隊負責監視勞工。但是美國早就發現了日本的企圖,秘密抽調部隊,集結兵力,登陸瓜島,日本海上警備隊看到美軍登陸以後,連夜逃走,將基本完工的機場拱手讓人。日本陸軍由於判斷失誤,以小規模部隊登陸展開反擊,結果被美軍絕對優勢兵力殲滅。

美軍的以逸待勞和日軍的添油戰術就這麼開始了!

日本海軍和陸軍歷來就是互不服輸的兩個作戰單位,海軍的地位高於陸軍,對日本陸軍的作戰能力時常嘲笑諷刺,發生這件事情之後,兩方互相指責,推卸責任,沒有在第一時間引起重視,失去了趕走美軍的最佳時機。

1942年9月,預感到不妙的日軍開始派遣師團級部隊登陸瓜島,同時美軍的增援部隊也陸續上島。躲在瓜島原始樹林的日軍沒有食物和彈藥補給,只能以啃樹皮為生,熱帶雨林的惡劣環境引起了日軍傳染病的發生,只能一邊躲避美軍的搜索,一邊痛罵海軍的不作為!


瓜島之戰,島上的日本陸軍都啃樹根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他們不知道的是,為了給他們運輸補給和增援兵力,日本海軍和美國海軍已經進行了多次海戰,軍艦處於弱勢的日本海軍只能勉強保持登陸海灘的控制,對於島上快要餓死的陸軍,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雙方的交戰趨於白熱化,日本方面是拼了命的要將美軍趕下海,美軍則依靠著海軍的支持以及大口徑火炮的威力穩紮穩打,逼迫日本退卻。擁有絕對後勤保障的美軍在瓜島戰役期間,得到了充足的藥品、食物和彈藥的保證,反觀日本,沒有補給,沒有炮火支援,只能依靠自身條件艱難生存,甚至有人說日本被餓死和病死的人數超過了被美軍殺死的人數,環境的惡劣可見一斑。

對於工業產出不如美國的日本,海軍在瓜島戰役所遭受的失敗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日本陸軍如果失去了海軍的掩護,也就離滅亡不遠了。所以日本海軍不是不想為島上殘存的陸軍送去食物,而是美國軍艦的數量遠超日本,嚴密封鎖了日本物資的運輸線,用有心無力形容日本海軍,再適合不過了!

所以,如果說日本海軍對瓜島日本陸軍不管不顧,就實在是太沒良心了,至少在瓜島,日本海軍還是很盡心盡力的。

在瓜島,日本陸軍不過投入了兩個師團,但是日本海軍將幾乎全部機動力量:航母艦載機基本打光(半年內航母幾乎無法再出動),被視為珍寶的高速戰列艦都被擊沉2艘,而海軍真正的主力戰艦重巡洋艦被擊沉3艘。


瓜島之戰,島上的日本陸軍都啃樹根了,海軍為什麼不管不顧?


此外,陸基戰鬥機和轟炸機基本也都是日本海軍在投入,日本陸軍的飛機基本上飛不到瓜島。所以,瓜島慘烈的空戰基本都是海軍的零戰、一式陸攻、九六陸攻在拼命。由於從拉包爾到瓜島,航程達到了1500千米,飛行員要經過長時間的飛行才能投入空戰,結果很多日本海軍精英飛行員,就在疲憊中喪命於空戰。幾個月戰鬥下來,日本海軍損失各種飛機800架,而且墜機飛行員多數有去無回,死了差不多1200名飛行員,對人力不足的海軍航空兵來說損失極為慘重。

可以說,為了日本陸軍區區兩個師團,日本海軍已經拼盡了全力,而且在戰略上其實毫無價值。為此,日本海軍打了數十次海戰(其中六次大規模海戰),數百次空戰。要說海軍不管不顧實在冤枉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