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代言人和真人KOL到底誰更香?

從2007年日本克里普敦未來傳媒公司製作的“初音未來”,再到2012年由上海禾念公司製作的“洛天依”,網絡虛擬偶像已然成為21世紀青年一代所追捧的文化群體。據統計,國內僅2017年就誕生了14名虛擬偶像,超過往年數量的總和;2018年,虛擬偶像及組合數量更是突破30位,橫跨了音樂、漫畫、遊戲等多個領域。

由品牌與虛擬偶像合作——“虛擬代言人”就此產生了。那麼在各大品牌瘋狂利用虛擬形象掘金時,我們是否思考過這些虛擬代言人的優勢、劣勢以及能夠帶給我們的影響和挑戰呢?

何為虛擬代言人?

虛擬代言人,顧名思義,並非真人作為代言人,它可能是手繪的2D形象或者3D形象,甚至未必是人類形象。當下國內的虛擬代言人領域,行業內對於“虛擬代言人”並沒有十分明確及嚴格的定義。虛擬形象、動漫角色、虛擬歌手等這些都被劃分到虛擬代言人範疇。

虛擬代言人的優勢

·創作自由——虛擬代言人不是哄騙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擺出姿勢,也不是在鏡頭上發出所需的話語,而是能夠為品牌方提供近乎百分百的創作自由。營銷人員可以與數字設計師合作,直接在屏幕上將背景和人物調整到最佳角度、明亮度和麵部表情。

·外貌持久——

它們不會衰老,不會疲憊,在外貌與身型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0“負面”——在“負面”新聞極易爆炸傳播的社交媒體時代,流量明星的營銷風險正在加劇,除了有公眾影響力的明星代言人,品牌也開始嘗試用網紅KOL、二次元虛擬偶像為品牌代言或推廣,來分散代言人負面影響的潛在風險。比如,在先後邁過柯震東、薛之謙、鹿晗的坑後,KFC換上了最靠譜的代言人虛擬偶像“洛天依”。

·更得年輕人青睞——年輕消費群體正在加速催生多元化的消費形式,以現在的95後也就是所謂的Z世代為例,他們喜歡二次元、願意為虛擬網紅和優質的內容付費。與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虛擬網紅合作,也成為了不少品牌“討好”年輕一代的方式

國內外虛擬代言人的使用案例以及影響

RiCH BOOM

RiCH BOOM是愛奇藝打造的“潮流虛擬偶像廠牌”,旗下6位虛擬藝人以樂團組合形式出道。他們既是個性十足的虛擬明星(藝人)也是潛力十足的角色IP,同時富含了愛奇藝“科技+娛樂”的雙螺旋基因,在商業化道路上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在《我是唱作人》中擔任虛擬主持人的PRODUCER C,年輕化的造型與年輕潮流的調性符合青島啤酒。雙方合作打造了“青島啤酒純生音樂瓶”的聯名系列,結合新的形象,助力品牌收穫曝光度的同時,也幫助產品去做節目觀眾到產品消費者的轉化。

虛擬代言人和真人KOL到底誰更香?

初音未來

早在2013年,MarcJacobs給初音未來就設計了一套黑白相間的演出服;2016年,當時的紀梵希創意總監RiccardoTisci還給初音未來設計了一套綴滿施華洛世奇水晶的高級定製禮服,她還因此登上了美國版Vogue五月的封面。

虛擬代言人和真人KOL到底誰更香?

Miquela Sousa

目前許多品牌已開始嘗試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代言人作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推廣產品的手段。虛擬代言人營銷已經成為幫助品牌接觸數字受眾的有力工具,特別是在針對年輕群體。根據MediaKix的數據,在全球範圍內,該行業預計在2020年達到100億美元的價值。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叫Miquela Sousa的CGI角色,她將魅力、時尚、個性等各種元素融合在一起,似乎完全符合了社交媒體用戶所期待的品質——擁有著《星級大戰》中莉亞公主一樣的髮型,現在大流行的眉上劉海,加上兩頰可愛的雀斑,外貌非常有特色。她於2016年首次出現在Instagram上,自稱是一位巴西與西班牙混血的19歲音樂家、模特,綽號Lil Miquela,並且粉絲現已超過150萬。她承接了包括Prada和Chanel等品牌的廣告,而她的製作公司——Brud現在的價值估計為1.25億美元。

虛擬代言人和真人KOL到底誰更香?

舒杜格拉姆

舒杜格拉姆這位坐擁150,000多名粉絲的南非“超模”就是英國藝術家卡梅倫 - 詹姆斯威爾遜的作品。目前Shudu已被用於推廣Fenty Beauty唇膏(該品牌由流行歌手蕾哈娜創立),並於2月與英國學院BAFTA電影獎的名人合影。

虛擬代言人和真人KOL到底誰更香?

imma

一頭粉紅色BOB頭,小巧的臉龐以及晶瑩剔透的皮膚,並且十分喜歡粉色系妝容的她,是來自於日本的新晉模特imma.gram。她經常身穿oversize的潮牌服裝遊走在日本東京的街頭,擺出各種專業的模特姿勢,來分享自己的穿衣搭配,如今在IG上吸引了超過數萬名粉絲的關注。

虛擬代言人和真人KOL到底誰更香?

洛天依

受國外虛擬代言人走紅的影響,國內也開始有公司涉足於此。比如,由上海禾念公司運營的虛擬歌姬洛天依,不僅舉辦過自己的演唱會,代言了肯德基、百雀羚等知名品牌,更是多次登上湖南、江蘇衛視的舞臺。2017年6月,洛天依在上海舉辦了第一場線下演唱會,這場演唱會首批500張SVIP的內場票創造了3分鐘內售罄的成績。

2018年以來,有更多互聯網公司涉足虛擬代言人。10月,巨人網絡宣佈進軍虛擬代言人領域,將推出首位虛擬主播 Menhera Chan,並表示將每年投入億元,從內容製作、遊戲研發、商業演出、衍生品開發等方面打造虛擬偶像;Bilibili 增持了洛天依的母公司,同時與 GREE 公司共同成立新公司,主營遊戲研發發行和 Vtuber 業務;克拉克拉宣佈正式佈局虛擬偶像業務,上線虛擬直播功能,開放虛擬形象定製服務,打造國內第一家虛擬偶像互動平臺。

虛擬代言人和真人KOL到底誰更香?

天貓*Noonoouri

2018年,天貓聘請了一位在ins上擁有18萬粉絲的虛擬代言人Noonoouri成為了公司的“正式員工”。努努進入阿里巴巴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看秀,由意大利奢侈品牌Valentino 的創意總監帶著前往東京看2019早秋大秀。

虛擬代言人和真人KOL到底誰更香?

虛擬代言人的劣勢

技術門檻過高,

成為內容生產的障礙。初音未來或者洛天依這樣的虛擬代言人,一支單曲的製作成本為200萬元人民幣,辦一次虛擬代言人專場演唱會的成本至少是2000萬元。

運營成本大。養成虛擬代言人所需要的投入,不亞於培養一個真人代言人,甚至比真人代言人培養成本更高。目前市場上的虛擬代言人以少量頭部內容為主,幾乎沒有腰部內容。

商業變現難、盈利難。虛擬代言人很難在短期內實現盈利,國內已經有近30家代言人組合,仍然靠洛天依一個人盈利。

消費者是否能接受。虛擬代言人本身具有迷惑性,所帶來的不真實感並不能說服消費者為產品買單。

一些建議

·虛擬代言人仍然是一種特技策略,而不是經過驗證的營銷工具......

·品牌方可以查看和分析社交媒體上與CGI角色互動的消費者類型,並核實他們是否自己的目標受眾。

·品牌方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