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入100萬的網紅們,深扒他們為什麼能賺到這麼多錢

芙蓉姐姐、留幾手、回憶專用小馬甲、同道大叔、papi醬、張大奕,他們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

對於混跡網絡的吃瓜群眾,他們是網紅。

不同的是出沒的時間,有些屬於上古時代,有些屬於中古時代,有些正當紅。

以前的網紅追求眼球和關注度,用話題來造人氣,等到潮水退去,還沒變現,直接曬乾在沙灘上。

而現在的網紅更願意成為一個KOL,商業價值更高,變現更快。

流量就是錢,信任就是成本

KOL是英文名詞Key Opinion Leader的開頭字母簡稱,指的是關鍵意見領袖,原本指的是在行業內有話語權的人。

現在也特指為在微博、公眾號、視頻平臺等網絡渠道上有話語權的人,比如科技、育兒、美妝、健身等方面,能夠持續發表有見地的內容,從而在所在的領域擁有一定的號召力、影響力。

在互聯網時代,流量就是錢,信任就是成本。

以前品牌商們在報紙、電視上打廣告,明知道浪費錢,但還是不得不做。“我知道廣告費有一半被浪費了,但我不知道被浪費的是哪一半”。

現在他們有了更好的選擇。

日入100萬的網紅們,深扒他們為什麼能賺到這麼多錢

(部分公眾號報價)

有多少用戶罵咪蒙三觀不正,就有多少品牌商喜歡咪蒙。報價百萬,也要排隊上門。

為什麼?轉化效果好!

KOL在用戶轉化上有著天然優勢。他們通過持續產出的內容與粉絲建立了強關聯後,粉絲信任他們,願意為他們的安利買單。

去年,黎貝卡和Mini的合作。100輛28萬起的Mini定製車在4分鐘內全被鎖定,真地表最強帶貨女王!

日入100萬的網紅們,深扒他們為什麼能賺到這麼多錢

美妝博主們天天種草推薦,用戶考慮的是“買”還是“不買”。因為關注的粉絲都是精準用戶。

如果放在電視上做廣告,用戶要做一層過濾。男的對口紅、護膚品是沒多大興趣的。女性用戶自己也要多一層過濾,我“需要”還是“不需要”,之後才是考慮買不買的問題。這個過程就流失了很多用戶。

除了接廣告商演外,更高級的打法是自產自銷。有人戲稱世間KOL千千萬,最後都走上一條不歸路:開淘寶店。雪梨的淘寶店錢夫人盈利比上市公司還要多。

或者如情感博主Ayawawa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論,兜售販賣,美曰“情感付費”、“知識付費”。

變現太快,累覺不愛

沒人嫌自己錢多,當廣告商們找上門,有些KOL開始“凌亂”了,什麼廣告都接,來者不拒。又或者自己不想,但有團隊要養活,最終拜倒在金主爸爸膝下。

對於這樣的KOL經濟,大家是怎樣看的?

@叮了個咚

剛上大學,生活費也不太多。我想學習化妝改變自己,不想再土裡土氣。看了博主的推薦,自己慢慢上路。室友說和剛認識的我判若兩人。我覺得她們對我幫助很大。如果是他們的推薦,我還是願意買的。

日入100萬的網紅們,深扒他們為什麼能賺到這麼多錢

@多肉格格

我曾經瘋狂迷戀過網紅們的安利,集齊不同色號的口紅。直到我進入了新媒體行業,接觸過各類KOL,覺得有些失望。看著喊著買買買的粉絲如同當初傻傻的我。你把心掏給別人,別人只想從你身上賺到錢。

@Sue.

看多了就看透了吧。以前關注的博主不太紅,那時候推薦的東西平價實用,自從粉絲多了,營銷痕跡很明顯。幾乎每一條都是廣告。

@桃花島上游

我能理解他們賺錢的心理。拿100塊找我打廣告,我都會心動。打廣告只要不過分,我還能接受。

日入100萬的網紅們,深扒他們為什麼能賺到這麼多錢

@馮春夏

上個月搬家,扔了一堆東西,都是我跟風買的。囤著囤著就忘了。每次看到她們說要對自己好一點,我就手賤下單。再這樣下去,我就關WiFi!

現在的網紅是一種職業,是一門生意。變現沒錯,但還是要講體面。

互動:你比較關注哪個領域的網紅,你吃哪個人的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