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曾用"菊與刀"來形容日本這個矛盾的國家,他極度暴力,又極度溫柔,極度粗魯傲慢,又極度彬彬有禮,明明兩種截然不同的品質,卻總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日本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國家。日本是個崇尚死亡的國家,犯錯的武士,以切腹自盡為榮,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國家可以像他們一樣,真正做到視死如歸途。從心理學上來說,一個人對死亡的態度代表著他們對生命的態度,明明黷武好戰的日本人,卻偏偏對死亡充滿敬意,這種奇特的價值觀,造就了《入殮師》這部電影獨有的安靜美感。

《入殮師》: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電影《入殮師》

入殮師的日文叫"納棺師",顧名思義,就是替人納棺的職業。入殮師起源於日本,後來進入中國。

電影中,男主公司的社長是這樣形容他們的工作:"幫助死亡的人安心走上旅程。"

他們將死亡稱為"走上旅程",就像他們是個旅行社,很奇妙地稱呼。這部講訴死亡的電影,用最安靜的方式告訴了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的消逝。這個被人忌諱的職業,卻正是他們,幫助死者告別世界,踏入最後的旅程。

被束縛在夢想裡的人

小林大悟本是個樂團的大提琴手,在東京擁有一份高雅而體面的工作,同鄉們皆以他為奮鬥榜樣。可樂團突然解散,夢想與現實之間,大悟選擇了後者。賣了那把尚未還完貸款的大提琴,告別繁華的都市,與妻子逃回老家,重新再活一次。

"本以為這是我人生的重要抉擇,沒想到賣了琴,反而輕鬆了,一直被它束縛著,現在終於解放了。我一直追逐的夢想,也許從來就不曾存在。"

《入殮師》: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電影《入殮師》

大悟真的有那麼熱愛音樂嗎?不見得吧。只是從小就學習大提琴,慢慢習慣了它的存在,這份工作他即不排斥也不熱愛,像大多數人對待工作的態度一樣,只是為了強加給人生一個目標,便草率地將之稱為夢想。我們常常被困在一個叫做夢想的枷鎖裡,誤以為那就是我們想要擁有的人生,可當某一天夢想突然破碎了,反而一陣輕鬆,當你掙脫了那個枷鎖,才發現人生終於不再只有一種選擇。

生活中有太多販賣焦慮的騙子,他告訴你,你的人生只有奮鬥一條路可以選,你正在被同齡人拋棄……但我要說的是,只有你自己才最清楚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不是嗎?灑脫就是,可以為一件事奮鬥到死,也可以隨時脫身。太多時候,我們只是被自己困在了枷鎖裡。

回到老家後,大悟在報紙上看到了一份高薪的旅遊業招聘廣告,滿心歡喜的前去面試,才發現遇到了虛假宣傳,那是一家殯葬館。很有原則的大悟,在社長的高薪利誘下,順利成為了一名入殮師。

有時面對生活,需要學會妥協。

<code>

"只要錢到位,啥姿勢都會"

——尼古拉斯趙四斯基。/<code>

被世俗忌諱的人

死亡是人生永遠躲不過的話題,卻也是被世人所忌諱的話題。在懼怕死亡的社會里,每天與死亡打交道的入殮師註定是這個社會的邊緣人。

33歲的入殮師司麗霞來自中國山西省,因為職業性質常被社會誤解。10年來,她已為一萬多名逝者整理遺容。雖然司麗霞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但社會卻對她的職業充滿偏見和不理解:不願與她握手,不願與她交友,不願讓她參加婚壽喜筵,甚至無法正常戀愛、結婚。

《入殮師》: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入殮師司麗霞

"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對於自己的婚戀只能等待,一切隨緣。"司麗霞說。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對死亡下過定義:向死而生,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我們整個人生,都是在為死亡而準備著,可我們偏偏畏懼死亡。

最初的大悟與常人一樣,對入殮師這份職業感到排斥與害怕,在第一次完成工作後,馬上鑽進澡堂徹底清洗,想要死掉身上那股屍體的味道。但隨著接觸了太多的死亡,承受太多的悲傷,聽過太多的哭聲,見過太多的眼淚,他漸漸明白了入殮師的真諦,安撫生者的痛,替亡者體面的與世界告別。

哪怕被全世界誤解,他們仍堅守著那份虔誠對待死者的心,正如社長在入殮儀式中傳達出來的一樣:


"把逝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恆的美麗,這個過程,平靜、細緻而溫柔。重要的是要充滿愛,目睹每一次的生死離別,舒緩、完美。"整個過程打動了大悟的心,讓他真正的理解了入殮師的意義所在,不再以入殮師的身份為恥。

《入殮師》: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電影《入殮師》

對生命的尊重,對死亡的虔誠。入殮儀式同樣打動了死者家屬的心。

入殮師,也都曾是普通人,過著平凡的生活,對死亡諱莫如深。只是見了太多的死亡,才明白了入殮師的真諦——那不過就是一段旅程結束了,幫死者對這個世界說一聲再見而已。


天堂的守門人:

黑龍江牡丹江,25歲小夥陳雙陽做入殮師4年,送走上萬逝者,女朋友卻因他的職業跟他分手。但是,能陪伴逝者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他覺得很欣慰,還自稱是"天堂守門人"。

《入殮師》: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入殮師陳雙陽

對於入殮師來說,最難過的就是親人這一關。大悟入殮師的身份被妻子知道後,妻子憤然離去,直到發現懷孕才回到大悟身邊,但是希望他能放棄入殮師的工作。作為一名入殮師,必須要學會離別。你永遠不知道,他為了堅持自己,放棄過什麼。

這時,大悟得到消息,他常去的那家澡堂的老闆娘去世了。這是大悟第一次面對身邊人的離開。作為一名職業入殮師,他會有什麼反應?他的反應是平靜的。小林大悟熟練、認真且虔誠的完成對老闆娘的入殮時,這一刻,他不再是被世俗忌諱的入殮師。他最後給死者繫上她生前最愛的黃絲巾,看著她安詳的臉龐,彷彿她只是睡著了一樣。侍死者如侍生,大悟給予了死者最後的尊重與溫柔,讓死亡變得安詳。

妻子在親眼目睹了丈夫工作後,終於明白了丈夫工作的意義所在,在影片的最後,她也可以自豪的對別人說出:"我丈夫是入殮師。"那句話,讓多少人淚目。大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名善解人意的妻子。

我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與身邊的人告別。當我們不再是冷眼旁觀的旁觀者,而是面對死亡離別的當事人時,心態才會改變。從未與母親打開心結的兒子,在母親的屍體被火化前,放聲痛哭。常去澡堂洗澡的平田,是火化場的工作人員。在澡堂老闆娘去世後,他說,

"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

《入殮師》: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電影《入殮師》

是啊,死亡不過是進入另一個階段,它並沒有那麼可怕,也無需忌諱什麼。生命總會有消散的一天,當那一天到來時,我們會不捨、會心酸、更會難過,但這不算什麼,因為死亡只是一扇門,總有一天我們會再相見。

當初瞧不起大悟的好友,在近距離看到他為自己母親入殮時的虔誠與莊重時,所有的誤解都煙消雲散,入殮師從來不是什麼骯髒的職業,而是幫助生者與死者告別、專業對待離別的匠人。

離別是一道門,他們是守門的人。

用死亡與世界和解的人:

如果你曾被拋棄,是否會永遠在心裡記恨這個人?大悟的父親在他6歲時,便拋妻棄子,跟情人離開。對大悟來說,對父親除了恨,再沒有其他的情感。雖然關於小時候,與父親在河邊互相送給對方"石頭信"的往事,時常會在他的腦中浮現,可記憶中,隨著時間的流逝,父親的臉變得模糊不清,他已經記不得父親的模樣。

如果他回來求大悟的原諒,我想大悟會毫不留情的揍他一頓。可再次得到父親消息的時候,卻是收屍的請求。

本來一口拒絕的大悟,在女同事的勸說下回心轉意。原來,女同事與他的父親一樣,都曾為了愛情拋家棄子,放棄一切,可當她幡然悔悟,卻再無顏回去曾經的家。她知道錯了,卻不敢奢求家人的諒解,只能選擇一個陌生的地方,尋求贖罪的方式,孤獨地了此殘生。也許是感同身受,女同事懇求大悟能夠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

《入殮師》: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電影《入殮師》

可能大悟也想知道,父親的餘生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最終答應了收屍的請求。他早已見過無數的屍體,至親之人卻是第一次。人死後,與這個世界的一切聯繫便斷了,愛與恨失去了根源,複雜的情緒,讓大悟顯得有些茫然。他本以為自己會無悲無喜,可當看到父親屍體被火葬場的工人粗魯對待時,他卻感到憤怒至極。這種情緒,讓他有些困惑,大悟雖然是名專業的入殮師,可面對親人的離開,他只是個初學者。

入殮師這份職業,教會他很多東西,無論父親生前做過多麼不可原諒的事情,但生命的本身是無辜的。

大悟本想著以自己的職業素養,將父親當作陌生人,以平常心送走他最後一程。可當他掰開父親的手掌,發現他的手裡竟然還握著大悟小時候送給他的那顆石子後,堅硬的心終於變得柔軟。那顆石子,代表著父親一生的罪孽,他從沒想過逃避,而是用盡一生的痛苦在贖罪。大悟拿走了石子,輕輕擦拭著父親的臉頰,這時父親往日的模樣漸漸清晰的浮現。與父親多年的矛盾、誤解、怨恨,都隨著死亡而被一一埋葬。

那一刻,淚水終於溼了眼眶,他選擇了原諒,也選擇了與整個世界和解。

死亡是一個歸零的過程,它的本身是存粹的,離別並不可怕,那不過是一段旅程的結束,一個新起點的開端。誰不希望自己在離別這個世界時,被溫柔的對待呢?


《入殮師》: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入殮師徐軍

2015年6月,"東方之星"客輪發生沉船事故。為了讓96名遇難的上海籍遊客"體面回家",徐軍帶領入殮師團隊在前線奮戰了11個日夜。

2015年8月,天津港發生爆炸事故。入殮師團隊趕赴現場,不少遺體燒焦,甚至化成灰燼。為了讓遺體儘可能復原,他使用修復技術,用手"捏",進行雕塑處理等。然後,給他們換上新衣,精心上妝,直到恢復正常膚色,才最後入棺。"第二天就要舉行追悼儀式,讓官兵們走得安詳、體面,這是對他們最大的敬意。"

人們對遺體存在天生的恐懼,因為它意味著死亡。"我們對死亡的誤解,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與陌生。如能選擇,請給予生命最體面的告別。"

(圖片轉自網絡,侵權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