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中信證券”併購猜想:空穴來風還是大勢所趨?

近日,一則頭部券商併購的傳聞驚擾A股,雖然隨後兩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公告澄清,但風波卻並未平息。

4月14日晚間,在因合併傳聞當日均以上漲收盤的中信證券(600030.SH)和中信建投(601066.SH)相繼披露公告,不僅對合並傳聞予以否認,同時也稱公司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的信息。

截至4月14日收盤,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分別報收23.21元/股、32.85元/股,漲幅4.22%、8.88%。

儘管隨後兩家公司緊急闢謠,但隨後的兩天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股價不但沒跌,反而持續強勁,大量資金淨流入明顯。4月16日,東方財富Choice顯示,A股資金淨流入統計中,中信證券主力淨流入4.92億,位居第一;中信建投主力淨流入3.14億元,位居第二。

A股市場從來就不缺題材的炒作。“公司闢謠市場還是在進行追逐,可見對於航母級券商的期待很大。”一北京上市券商非銀研究員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傳聞並非空穴來風。近期無論是金融委還是國務院發佈的相關政策都在力挺資本市場的重要性,在金融對外開放的背景下,航母級券商是大勢所趨。

離奇的併購傳聞

4月14日,A股再次上演了離奇事件,那就是傳聞擾動,主角是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事件則是最通俗的併購橋段,不過目標則是打造中國航母級券商。

在中國證監會W站可以查到,目前國內有大小券商合計114家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證監會核准的第一批綜合類證券公司之一,註冊資本6,630,467,600元。由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原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信寧波信託投資公司、中信興業信託投資公司和中信上海信託投資公司共同出資組建。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2016年證券公司經營數據顯示,中信證券在總資產、淨資產、營業收入中排名第一位

中信建投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是經中國證監會批准,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全國性綜合類證券公司。是全國十大券商之一,其實力雄厚,註冊資金為27億元,分別由中信證券出資60%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的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出資40%。

可見,兩個中信有緊密地血緣關係,中信建投證券是中信證券的控股公司。都是排前十名的大型證券公司。

華西證券發佈報告指出,兩個公司併購的傳聞真假不重要,監管打造航母級券商、支持證券行業做大做強的決心是堅決的。近年來,直接融資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應對承擔直接融資任務的證券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隨之提升。

2019年11月29日,證監會答覆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353號提案——《關於做強做優做大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構建資本市場四梁八柱確保金融安全的提案》明確表示,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促進證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積極支持各類國有資本通過認購優先股、普通股、可轉債、次級債等方式注資證券公司,推動證券行業做大做強。

華西證券研究所所長魏濤認為,過去10年證券行業發展速度不低,未來10年有望獲得進一步高速發展。從證券業總資產佔國家總資產的比重來看,經過多年的鼓勵增資與槓桿提升,我國證券業總資產佔國家總資產的比重上升到0.5%左右(2015年佔比近0.6%),而美國證券行業總資產佔國家總資產的比重在2017年仍高達1.2%(金融危機前行業槓桿更高)。廣闊的市場空間疊加友好的監管政策,未來證券行業有望進一步維持高速發展。

可行性有多大?

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的合併似乎並不難,但是可能性有多大?對此,業界的爭論也頗多。

“中信證券如果和中信建投合並,業務有重疊性,與此前收購廣州證券不同,雙方在業務上不會產生較大的互補。”一位資深券商市場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兩者在投行業務上都是行業前三甲位置,一旦合併產生較大的化學反應較難。

該人士指出,估值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中信建投證券目前的估值較高,存在較高的溢價,PB超過4倍,中信證券則一倍多。一旦併購,中信建投證券的估值要回歸,對目前的大股東權益是不利的,而其大股東是北京國資委,利益是很大的問題,合併的難度不小。不過,券商行業的併購是不可逆轉的,無論是大吃小,還是強強聯合對券商行業都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對抗外資大投行。

2019年,中信證券經紀業務收入 95.5億,同比下降3.43%,承銷業務收入43億,同比增長54.52%。完成A股主承銷項目81單,主承銷金額人民幣2798.03億元(含資產類定向增發),市場份額18.16%,排名市場第一。

中信建投證券的投資銀行業務收入36.8億元,同比增加20.56%;2019年財富管理業務營收40.9億元,同比增加12.9%。2019年,公司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市場佔比3.11%,位居行業第10名。

“傳聞的出現不排除是對市場的投石問路,先看看反應再進行調整。”一位華南上市券商首席非銀行業研究員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兩個公司合併很簡單,但是合併後能否成為預想的航母級券商還得打問號,中信建投證券離開了國資委的背景是否還能在投行業務所向披靡?此前申萬和宏源的合併沒有呈現太強的局面,所以可行性還有待商榷。

目前正處於政策的重要窗口期,包括證券法修訂、衍生品供給的規定、科創板相關的資本市場改革等,政策紅利將會對券商的估值構成明顯催化。

龍頭券商的機會

近日,有關資本市場改革的政策頻出。4月7日國務院金融委第二十五次會議提出,要發揮好資本市場的作用,不斷強化基礎性制度建設,堅決打擊各種造假和欺詐行為,放鬆和取消不適應發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場活躍度。

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其中在“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部分提出了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四大方面內容。

中航證券分析師胡江認為,兩次會議均提及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目前發行、退市改革已步入深水區,交易制度改革有望提速,市場活躍度或進一步提升。同時,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板塊估值下探有限,從業績匹配和改革預期看,當前估值存在低估,上行概率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