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北宋初已有了以浙江餘姚為中心的燒製秘色瓷的越窯體系,龍泉窯受越窯影響,燒製與越窯相似特徵的瓷器。南宋以後,龍泉窯形成了有龍泉自身特點與風格的青瓷,並有了很大發展。在龍泉縣鄰近地區,還有江西吉安的永和窯、福建泉州碗窯、鄉窯等也燒龍泉風格的青瓷,形成了一個新的青瓷窯系。

龍泉窯在今浙江龍泉縣境內,龍泉青瓷器形複雜,除盆、碟、盤、碗、壺等日用品外,還有各種文具及仿古的瓶、鬲、鼎、爐等,還有仿古玉器琮等,風格淳樸,器底厚重,具有穩重感。

龍泉青瓷胎質一般細密潔白,釉汁透明,釉色淡青中略帶灰。龍泉青瓷的代表作通常指南宋晚期燒製成功地使青瓷釉色之美達到頂峰的粉青和梅子青。粉青釉層厚而透明,釉面光澤,外觀柔和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釉層比粉青釉層更厚,略帶透明,色調可與翡翠比美。

龍泉青瓷的裝飾普遍使用刻花、堆塑和貼花,紋飾題材內容有飛鳳、雲鶴、各類花卉等。龍泉窯器也是我國古代外銷瓷的大宗之一。

屬於龍泉窯系的還有哥窯、弟窯和官窯。據傳,當時南宋龍泉窯燒瓷髙手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在浙江龍泉建窯燒瓷,兄弟倆所燒之瓷各有特色,後人稱之為“哥窯”、“弟窯”。

(1)哥窯

為宋代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之一,但是哥窯窯址至今未發現,哥窯傳世品也難以與考古材料相印證。曾在浙江奉化溪口等地發現黑胎青瓷,造型釉色與傳世哥窯相似,有人認為可能是傳說的哥窯,也有人認為是仿官窯之作。哥窯問題至今仍是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延禧宮西配殿


哥窯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紋片還有“魚子紋”和“百圾碎”的俗稱。釉色有粉青、淺清、月白、米黃等,由於胎骨為紫黑、鐵黑,器口釉薄底足無釉的地方露岀了胎骨本色,猶如 鐵質,故稱其為“紫口鐵足”。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葵花洗宋,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故宮博物院藏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廣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陳設品。其形制廣口,折沿,寬唇,深腹,平底。漢至晉代流行在器物內底刻魚紋,有陶、青瓷製品。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造。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仿哥釉葉式洗清乾隆,高2.4cm,長17.7cm,寬12.8cm故宮博物院藏

洗為樹葉狀,葉邊捲起,宛如一片飄浮在風中的樹葉,動感極強。通體滿施仿宋代哥窯釉色,釉面有不規則的紋片。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碗宋,高7.5cm,口徑19.8cm,足徑5.6cm故宮博物院藏


碗敞口,淺圈足。釉面佈滿細碎的開片紋,深淺不一,如網如織。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八方碗宋,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故宮博物院藏


碗呈八方形,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裡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是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故宮博物院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原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黑褐色。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青釉弦紋瓶宋,高20.1cm,口徑6.4cm,足徑9.7cm故宮博物院藏

弦紋瓶是典型的哥窯產品,造型端莊秀美,哥窯瓷器傳世不多,現主要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青釉魚耳爐宋,高9cm,口徑11.8cm,足徑9.6cm故宮博物院藏


魚耳爐因可用來焚香且爐身兩側置魚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

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屬於清宮舊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對其頗為賞識,摩挲把玩時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楷書鐫刻於爐底。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明成化,杯高9.7cm,口徑8cm,足徑3.9cm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仿哥窯八方高足杯為成化時期新創品種,其形制玲瓏俊秀,裝飾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雖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質肥潤,平整光亮,光澤度較強。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渣斗南宋-元,尺寸 高2.8cm,口徑16.8cm,底徑9.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渣鬥形花囊,六瓣花口,直頸,扁圓腹,圈足。全器施青瓷哥釉,呈灰青色,釉面佈滿開片紋。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釉蟾蜍硯宋,寬12.4cm,長14.6cm,高4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硯形作蟾蜍蹲伏式,周側隱起為雙眼及股腳結曲狀。蟾背為圓形無釉之硯堂及月形凹下之墨地。蟾蜍式硯在唐代已有之;至宋代,端硯、歙硯通用的硯式中,亦皆有“蟾蜍樣”的名稱。此硯收入《西清硯譜》卷二十二。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 貫管瓶時代不詳,高21.5cm,口徑7.5cm,底徑7.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仿商代青銅器形,頸部飾兩道凸弦紋,全器施哥釉,釉呈深青色。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 貫耳瓶時代不詳,高18.5cm,口徑7.3cm,底徑6.8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 貫耳瓶時代不詳,高18.3cm,口徑8.2cm, 底徑8.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青瓷渣鬥式尊南宋-元 ,高9.3cm, 口徑12.1cm,足徑8.4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六瓣花口,口沿加嵌銅釦,寬頸,扁圓腹,矮圈足。內外施青釉,釉色米黃泛根據明人王宗沐《江西省大志》所記,嘉靖年間御器廠燒製的“桌器”中存在“渣鬥”,暗示渣鬥使用於餐飲之列。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仿哥窯 瓷洗時代不詳,高4cm,口徑24.8cm,底徑17.4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仿哥窯 瓷洗時代不詳,高5.2cm,口徑20.7cm,底徑10.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仿哥窯 渣鬥(水盛)時代不詳,高10.5cm,口徑6cm, 底徑6.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青瓷單把杯元 ,高3.6cm, 口徑7.9cm,足徑3.1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漏斗形杯身一側按置一個把手,平底內挖出一圈臥足。墊燒,內外施青釉,顏色青中帶灰。不僅如此,造型相同的單把杯也有龍泉窯青瓷、景德鎮霽青釉、青白釉,以及杭州市窖藏和北京故宮收藏產地猶待確認的白瓷等作品,明顯地反映出單把杯流行於元朝。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 米色圓碟明,高2.7cm,口徑15.5cm, 底徑5.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青瓷蓋罐口徑12.6cm,底徑8.6cm,通高10.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青瓷碟元,高3.4cm,口徑13.2cm,足徑8.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 灰青三足小圓爐宋 ,高5.3cm,口徑9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釉雙蓮房水注明,高7.2cm,水盛面徑8.0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青瓷筆捵南宋-元,高1.2cm,長12.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瓷水盛時代不詳,7.7公分 高4.0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水盛斂口,深弧壁,平底。全器施灰青釉,釉面滿布清晰開片,黑色線紋間有淺褐細線。帶碧玉水匙。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型灰青匜式洗清檯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仿哥窯洗時代不詳,縱長7.1cm,橫長5.7cm臺北故宮博物院


“芝為華彩玉為肌,火氣全無古氣披,恰是白描吳道子,觀音妙相手中持。”

這是清代好古天子乾隆帝誇獎哥窯的一首詩。在他讚美瓷器的近 200 首詩中,描寫哥窯的就近 20 首。清代丁觀鵬所繪《弘曆鑑古圖》中擺滿古物的案臺上,就擺著傳世哥窯的瓶、爐、盤等器皿。被列為“宋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在陶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命風雅的乾隆,對哥窯瓷器自然也是傾心不已,將其視為珍品。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丁觀鵬《弘曆鑑古圖》(又名《弘曆是一是二圖》)絹本、設色76.5cm×147.2cm故宮博物院藏

2017 年秋,一件元代哥窯倭角方洗出現在北京保利“佞宋”專場中。在哥窯研究者、英國倫敦東方陶瓷會員黃驥看來,這件方洗的器型、釉色、紋片、功能所體現出的綜合氣質符合任何一個愛瓷人心中的“宋哥窯”。同樣器型的作品,大維德基金會藏一件,仇焱之舊藏一件。他認為,器物標註的雖是元,但應該是在宋代,和他一樣將這件器皿的時間定格於南宋基本成為藏家和研究者的共識。

哥窯倭角方洗歷經數位名家遞藏,並可見於多次極為權威的展覽出版之中,著名者如關善明之“沐文堂”,“敏求精舍三十週年展覽”也展出了此器。在如今的拍賣市場上,覓得這樣一件有著如此清晰來源記錄的哥窯精品實為難得。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元 哥窯倭角方洗(“沐文堂”舊藏)寬7.2cm成交價RMB26,450,000北京保利 2017.12.18


該方洗估價300萬~ 350萬元,以260萬元起拍,在多位買家的多輪競價之後,加佣金以2645萬元成交,超最低估價10倍之多。回顧上一次在2003年倫敦蘇富比217萬元的成交價,可謂一次價格的飛躍。

哥窯之魅:歷代膜拜

哥窯目前受關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正在舉辦的“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及相關研討會,該展將大眾對於哥窯瓷的熱情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展覽基本上把故宮藏的百餘件傳世哥窯全部展出,這是歷史上沒有過的,也是首次舉辦這樣的展覽。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陶瓷研究所所長呂成龍介紹,其中不乏灰青釉膽式瓶、灰青釉凸弦紋瓶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故宮博物院藏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哥窯灰青釉菊花式盤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具有宋瓷器形端莊、釉色酥潤含蓄的特點,於靜謐中散發出不飾粉黛、洗去鉛華的自然之美,充份體現出哥窯一系最為人稱許的審美特徵。崔凱將哥窯之美概括為“殘缺美”—本來是釉料、控溫的失誤之處,卻孕育了哥窯自然天成、無可比擬的美。“從精神氣質上,哥窯恰如其分地符合禪宗孕育出美的 7 個要素:不均齊、脫俗、自然、簡素、靜寂、枯槁、幽玄。”宋哥窯在後世備受青睞,明清至今,一直作為名瓷而進行仿燒,尤以明清仿製居多,且各具風格,被稱為仿哥窯或仿哥釉,但其工藝均無法媲美宋代哥窯。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浙江省龍泉市查田鎮溪口村瓦窯垟窯址出土的青釉器殘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和傳世實物來看,景德鎮在明宣德年間就已成功仿製哥窯瓷器,除個別形神兼備、幾可亂真的仿品外,其他一般均以青花楷體署本朝年款。明中後期摹古成風,精仿哥窯頗具宋代遺韻。明晚期的文人士大夫特別重視哥窯瓷器,尤其作為文房擺設。文震亨的《長物志》中就提到:“堂中插花,乃以漢之銅壺、太古尊、罍或官、哥大瓶,方入清供。”也是受到這種風尚的影響,明晚期出現了大量哥窯仿品,甚至將前代器物人為染色,做成哥窯瓷器的效果。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清雍正至宣統仿哥釉八卦紋琮式瓶(一組)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御窯廠於康熙朝開始仿哥窯,乾隆時期的仿品最多,品質也最好,他甚至頒發多道諭旨,要求仿燒力求似真。在此之後,幾乎歷朝都有仿哥窯。黃驥介紹,明清時期的仿哥窯瓷器,一般注重仿製瓷器的釉色和開片,造型則比宋哥窯更為多樣,其中尤以雍正、乾隆朝的仿製水平最高;另一類是純粹摹古的作品,現在已經很難判斷其與宋哥窯的區別;還有民窯仿製的哥窯,但品質就大打折扣了。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宋 哥窯灰青系耳三足爐通高11.1cm、口徑12.4cm臺北故宮藏


民國至今日,收藏家對哥窯更是趨之若鶩,仿製品大量產生。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孫瀛洲曾指出,民國時期有大量偽刻“乾隆御題詩”的汝、官、哥、鈞、定窯作品被洋人高價買走。甚至在大維德如此重量級藏家手上,也有一件民國偽刻“乾隆御題詩”官窯碗。

生世之謎:迷霧重重

“哥窯”一名最早見於明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其中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由於柴窯被認定為五代所燒,故後世將“官、哥、汝、定、鈞”列為宋代五大名窯。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南宋 哥窯葵口盤(臨宇山人舊藏)流拍香港佳士得 2015.12.2


由於缺乏同代文獻,且後代記錄也只是一鱗半爪,文獻之間還互相矛盾,因此直到今天,哥窯的身世仍舊是個不解之謎。到目前 , 考古實物及文獻仍舊無法一一對應,哥窯生世迷霧重重。崔凱表示,在“金絲鐵線一2017 年故宮博物院哥窯學術研討會”後,與會者對產地有了大致統一的意見:傳世哥窯的窯口應該是杭州,而不是龍泉。如果這一共識成立的話,直到明代的文獻才把哥窯當作單獨的瓷器窯口出現,那麼哥窯這個窯口就不存在?業內還有另一種觀點:傳世哥窯可能是南宋官窯生產出來的一種品種,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窯口,哥窯是官窯瓷器裡的一個品種。“這樣一來,哥窯的身份就很尷尬了,這是學界長期存在爭議的問題。”

“哥窯問題,千古懸案,各家觀點,五花八門。”黃驥表示,關於窯址之爭,有杭州鳳凰山說,有龍泉說,有河南說,有景德鎮說。“立場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結論千奇百怪。”不過,在他看來,哥窯研究的根基在於“傳世哥窯”即清宮舊藏的這批哥窯,“傳世哥窯”或是宮廷傳承,或是清代帝王蒐集,以及所有從清宮流入天津、山東、揚州、上海乃至海外的器物,它們流傳有序,具有相同特徵、自成體系。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宋 官窯十稜葵瓣洗寬12cm成交價HKD38,200,000香港佳士得 2016.6.1


先後由英國藏家Harry Garner爵士及著名美國慈善家暨收藏家賽穆旼(Mortimer D. Sackler)醫生遞藏,於1952年在倫敦的東方陶瓷學會“汝窯及官窯”展覽及1954年於威尼斯總督宮展出

在研討會上,著名陶瓷鑑定專家耿寶昌將自己上過手,源於清宮舊藏的 60 多件“傳世哥窯”的研究,總結出其特徵:黑胎或深色胎,器型仿青銅器,紫口鐵足,乳濁釉,釉面失透、如“粥皮”,釉面油膩,器物口沿常有一道較厚的釉層,俗稱“釉環”。他還表示:別具特色的“傳世哥窯”瓷器是宋代產品。

哥窯以其獨特的“金絲鐵線”卓立於幾大名窯之中。“金絲鐵線”即器身在燒製過程中,由於胎質和釉的膨脹係數不同,出窯後形成的紋片,俗稱“文武片”“百圾碎”“墨紋梅花片”“葉脈紋”。崔凱將哥窯的這種特質稱為“殘缺美”。

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也提到將“攢珠聚球”作為判斷哥窯真品的標準之一。“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攢珠”指的是哥窯瓷的釉內氣泡細密得像一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清雍正 仿哥窯紙搥瓶高16.8cm成交價HKD4,940,000香港蘇富比 2011.10.5


按照可靠的標準來看,“傳世哥窯”現主要藏於北京、上海、臺灣及海外各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共有 63 件傳世哥窯,其中 57 件是一級品 ( 國寶級 ),珍品比例非常高。大維德收藏的30 多件官、哥窯,也是故宮舊藏。再加上流散在海內外的,已知有記載的,總數也不過二三百件左右。因此,能在市場得到藏家公認、市場流通的哥窯瓷器少之又少。

哥窯之價:偶有驚喜難出頭

傳世哥窯研究雖然迷霧重重,但其所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卻為世所公認,珍貴性毋庸置疑。在拍賣市場,只要有哥窯現世,必定是國寶級的,但它的價格卻與其藝術價值嚴重不符。缺乏統一的認知,是導致哥窯的整個市場價位呈現一種低迷狀態的主要原因。

「老齋說收藏」——古玩入門陶瓷篇十一(龍泉窯·哥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