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要殺乳母,東方朔一句話救下。看古人勸諫之智慧

我有我的主張,我憑什麼聽你的?想讓我改變主意,沒門。如何成功地勸說別人,讓別人改變他的意見或主張聽而從你的建議,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當勸說者與被勸者之間地位不平等的時候,要達到勸說的目的,就變得尤為困難。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勸說的目的呢?其實在這方面,古人留給我們很多寶貴的智慧和經驗。他們高超的勸說藝術,讓人拍案叫絕。

漢武帝要殺乳母,東方朔一句話救下。看古人勸諫之智慧

漢武帝


1.漢武帝要殺乳母,東方朔:“你還不趕快離開,皇上已經長大,難道還會想起你餵奶的恩

情嗎?”

漢武帝是我國曆史上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五十四年,憑藉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王朝空前強盛,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一代偉人毛澤東是這樣評價漢武帝的: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漢武帝登基後,對其乳母高看一眼,照顧有加。其乳母卻因此飛揚跋扈,肆意妄為,因此觸犯了律法,按律當斬,漢武帝決定依法治其死罪。乳母無奈之下,求救於東方朔。

東方朔這個人性格詼諧,言辭幽默,經常在漢武帝面前談笑取樂,與漢武帝的私人關係非同一般。

東方朔經過認真分析認為:皇帝要殺乳母是合法的,因為乳母畢竟犯了死罪。但皇帝要殺乳母,卻於情感上說不過去,別人會說皇上不念養育之恩,無情無義。萬一哪天皇帝后悔了,他東方朔也有知情不諫之罪。

解決這個問題,東方朔想到了三種方法:一是讓乳母直接向漢武帝求情,擺出自己的養育之功,以求得皇帝寬恕。顯然這樣做是行不通的。你越說自己的功勞,卻越能激發皇帝的反感,有可能死得更慘。

二是由東方朔或者其他大臣們正面去勸諫皇帝,皇帝本來就固執任性,且又在氣頭上,如若別人求情,反而會死得更快,正面勸諫肯定也是沒有用的,反而勸諫者有可能也因此獲罪。

這兩種方法都不行,只有第三種方法了,那就是順著皇帝的旨意去做,然後旁敲側擊地指出這樣做的後果,從而使皇帝回心轉意。

於是,東方朔對乳母面授機宜:“這事你必須嚴格按照我說的去做,或許還有解決的希望。你要記住,皇帝叫你過去問話,要責罰你的時候,你千萬別開口爭辯,切記:什麼話都不要說,你只需要在被押下去的時候,裝著一副非常不捨得的樣子,不停地回頭看看皇帝就可以了。”

後來,漢武帝果然叫乳母問話,等到被壓下去的時候,乳母一句話也不說,只是頻頻回頭,眼淚汪汪地看著漢武帝。這時候東方朔就在皇帝身邊說:皇帝殺得對呀,這乳母飛揚跋扈,無惡不作,早就該殺了。就在乳母回頭看漢武帝的時候,他高聲斷喝:“你還不趕快離開,你以為皇帝現在還是小孩子嗎?皇上已經長大,難道還會想起你餵奶的恩情嗎?為什麼還要回頭看。”

漢武帝是何等人,東方朔話音剛落,漢武帝已經領悟到東方朔的話外之音,想起昔日的恩情,動了惻隱之心,立刻下令赦免了乳母。

漢武帝要殺乳母,東方朔不是正面勸諫。而是順著漢武帝殺乳母的決定往下走,從而陷漢武帝於不念養育之恩的“甕”中,使漢武帝幡然悔悟,改變主意。

2.齊景公要殺燭鄒,晏子:“你讓大王因為一隻鳥而殺人,這是你的罪過”

漢武帝要殺乳母,東方朔一句話救下。看古人勸諫之智慧

晏子


晏嬰,又稱晏子,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經歷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餘年。以其卓越的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聞名諸侯。晏嬰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司馬遷非常佩服宴嬰,曾說:“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有這樣一個《晏子諫殺燭鄒》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齊景公在位期間,齊景公很許多愛好,貪酒好色,喜歡養狗養馬,他的馬廄裡有很多名馬。他還生性喜歡捕鳥,每次捕來的鳥都交給燭鄒養著。

誰知有一天,燭鄒一時粗心大意,沒有把鳥看護好,竟讓鳥偷偷飛走了,齊景公於是大發雷霆,要治燭鄒的死罪。

此事傳到晏子的耳朵裡,晏子想:大王為了一隻鳥而殺死自己的臣民,這豈不是草菅人命,也太不把老百姓當回事了吧。不行,我得去勸勸大王。

但是怎麼去勸說呢,直接勸諫,肯定不行。因為大王餘怒未消,尚在氣頭上。晏子沉思片刻,想出一條對策。

晏子對齊景公說:“我總結了一下,燭鄒總共有三條罪狀,請讓我逐個把它說出來,然後大王您再殺他,好讓他死個明白。”

於是晏子當著齊景公的面,列舉了燭鄒的三大罪狀:“燭鄒,你是專門給大王看鳥的,現在卻讓鳥無緣無故地飛走了,這是你的第一條罪狀;由於你養鳥的失誤,讓大王因為一隻鳥而殺掉一條人命,這是你的第二條罪狀;如果讓別的諸侯國聽到這件事,就會認為大王是個重鳥而輕人的昏君,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好了,罪狀列舉完了,大王您現在可以殺他了。”

齊景公立刻意識到自己的過錯。趕緊說;“不用將他處死了,我明白你說的意思了。”燭鄒因此得以獲救。

齊景公因為燭鄒沒有看管好鳥而要殺他,晏子為了解救他,並沒有直接勸諫,而是順著齊景公的意思,請君入甕,歷數燭鄒三大罪狀,從而使齊景公陷於殺了燭鄒就是無道昏君的“甕”中,最終使齊景公收回殺燭鄒的決定。

3.

趙太后放出狠話,觸龍:“您這樣做不是對小兒子的愛護,反而是害了他。”

上中學的時候,曾經學過這樣一篇文章,叫《觸龍說趙太后》。故事的起因是這樣的: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形勢十分危急,於是趙國求救於齊國,希望齊國出兵解危。

好不容易齊國答應出兵了,但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讓趙國的公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齊國才能出兵。

可大權在握的趙太后偏偏捨不得自己的這個小兒子長安君去齊國作人質,大臣們一個個去勸諫趙太后,後來把趙太后惹急了,於是她放出狠話:“有再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如何說服趙太后,解國家於危難,這成了一個難題。這時候有個老臣叫觸龍的,要求見趙太后。

在這樣劍拔弩張的情況下,觸龍的諫說顯然要困難許多。他深知若從正面去講道理,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會自取其辱。為此,他決定順著太后溺愛長安君的心理因勢利導,巧妙勸諫。

觸龍絕對是有備而來,他不急不忙地和趙太后嘮起了家常:先說身體狀況;然後又替自己小兒子的就業問題向趙太后求情,走起後門。最後兩個人又聊到疼愛自己子女的話題上。

觸龍看時機一到,便切入正題:我認為你愛你的女兒勝過愛長安君。為什麼這麼說呢?觸龍進一步分析說,父母如果真愛自己的孩子,就要替他們做長遠的打算。您現在不同意讓長安君做人質,而只是一味讓長安君“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 一旦將來您不在了,長安君如何在趙國站穩腳跟?這樣長安君豈不是成了廢人?

如果你愛他,就應該為他做長遠打算,讓他現在有功於國,將來才有利於他在趙國有立足之地,甚至將來有能力做趙國的國王。

觸龍沒有正面勸諫,而是順著太后的想法,請君入甕。從而得出趙太后對長安君的溺愛實質上不是幫長安君,而是對長安君最大的不利和傷害。最終說得趙太后心悅誠服,太后最後終於同意:“諾。恣君之所使之”。


漢武帝要殺乳母,東方朔一句話救下。看古人勸諫之智慧

晏子


結論:一句話,可以化解危機,也可以激化矛盾。關鍵時刻,體現出勸說的智慧和魅力。東方朔勸諫漢武帝,晏子勸諫齊景公,觸龍說服趙太后,他們都沒有采取正面勸諫的方法,而是採用迂迴曲折、請君入甕的辦法,先順著對方的觀點,一步一步往下走,最後得出一個不利的結論來,讓對方領悟到自己決定的錯誤,從而改變決定,達到勸諫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