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其實很簡單

來源:單非的專欄/專注傳統智慧的高品質原創公號,更多內容可見。

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其實很簡單

曹交問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有這話嗎?”孟子答:“有。”

曹交又問:“我聽說文王身高十尺,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超過九尺四寸,卻只會吃飯,要怎麼樣才可以?”

孟子的回答有一大段,意思分解開來有三層:一是“亦為之而已矣”,去做就行了。這是立論。為什麼呢?便是第二層,是證明。孟子舉例說:力氣提不起一隻小雞的是無力人,能舉起三千斤重的是有力人,如果能舉起古代大力士烏獲那樣的重量,那麼你就是烏獲。所以人只須去提升自己的力量,不用憂患自己不能成為烏獲,這都是因為不做。而且,慢慢走在長者之後叫做“悌”,搶在長者之前快步走叫“不悌”,而“慢”,誰又不會呢?是自己不做而已。

這是告訴我們,只要肯做便自然能做,只要能做就自然能到達期望之處。老子所謂“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孟子又所謂“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易處細處小處,哪個人又沒有力量去做呢?而難處高處大處,本就是從這裡慢慢做出來的。

慢誰又不會呢?都是不做而已。孟子這話,我們該牢牢記住。

特別有意味的是第三層,直接回應了曹交之問,所說便是做什麼、怎麼做:“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你穿堯舜所穿的衣服,說堯舜所說的話,做堯舜所做的事,就會成為堯舜;而穿桀紂所穿的衣服,說桀紂所說的話,做桀紂所做的事,就會成為桀紂。

這段話看著平常,實際上卻從根本處進行了“因果倒置”,因而不同凡響,對我們的重要啟示也因此而出——一般都以為,是那樣的人,才能做那樣的事,於是想成為那樣的人既不得,便只能無法做那樣的事,這即是常人的心理。而孟子則告訴我們,你只有去做那樣的事,反而才能成為那樣的人。而且這事並不是什麼大事、牛事,而就是衣食住行、言行舉止這樣的小事。結合上面的難易高細大小關係,也正是這些小事做好了,則不僅自然能成這樣的人,也自然能成這樣之人所成之事。但要注意的是,成為大人好人是如此,成為小人壞人也是如此,一定要注意和小心,多少人都未曾自省過。

那麼這其中的道理在哪裡呢?孟子這裡其實是謀求“心性的改造”,是要人在做想成為的人所做的事中,矯正、薰陶和改造自己的心性,進而慢慢成為這樣的人。所以這種做也必須從小處,因為言行舉止、衣食住行這樣的日用小處,往往才是一個人心性的直接抒發,才是從他的心性與氣質中流淌出來的,反過來這樣做也才能變化氣質、改造心性。盯著大處,則其實是好高騖遠與功利目的,是表面而非內在、著相而非見性,多少人都在這裡搞錯了,所以既學不成又往往反成東施效顰。佛家的戒律其實也是同樣的目的,根本不是在那些事相本身,落處也是在心性的改造,《楞嚴經》所謂“攝心為戒”,一如世俗所謂的“自律”。

舉個例子,大家也許就能更直觀地體會到:就像交通規則,沒有交通規則的時候,雖然人人可以不守規矩而看似自由,實際造成的混亂更大地影響了每個人。而當建立了交通規則,人們首先會因為習慣性和自我性而排斥,但沒辦法被動接受後慢慢就會發現,自己心中一些文明的東西——禮讓他人乃至幫助他人等,正在慢慢甦醒。更慢慢會發現有交通規則的好處,進而進一步催發自己的自覺性,德性、心量、格局便是這麼慢慢大起來的。公交車上來回播放的給老幼病殘孕讓座,也是如此。這些的發生,正是從言行舉止等小處來實現的。

學書法繪畫,第一步往往是“臨摹”,在臨摹中不僅是學習技法,更是體會前代大家作品中的“氣”與“格”,那屬於藝術性的更高級的東西。孟子所教給我們的,其實也正是一種臨摹,是臨摹自己想成為的人,以接通這個人的氣格而改造自己的,因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所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真的就是很簡單,只需要臨摹而已。以為難,還是因為浮躁與不肯做,要從這裡反省。

有個詞叫“偶像”,很多人都有偶像卻多沒有正視過這個詞,其意義當然就是自己想成為的人,因為與自己有著相似的氣質,做到了自己想做到的事,如照鏡子的對偶成像,這端現實而對面理想;但同時意味著你要去臨摹他,因而靠近、融入、成為乃至超越他。找到與找對自己的偶像,所以並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而是可以很重要很關鍵,能夠成為一條捷徑,也很大程度上反映著一個人的自我瞭解和覺醒程度。你的偶像是堯舜還是桀紂,是智者還是明星,也不僅反映著你的心性,還決定著你的潛力和未來,一定要有所自省和重視。人自己要如此,對孩子、學生的教育上,同樣要如此。父母和老師,要學會幫助和引導孩子們,找到和找好自己的偶像。偶像,乃是一個一生的根本參照座標,影響註定深遠。這些東西,既老生常談,恐怕很多人也很陌生,所謂“熟知非真知”、“只為太近”。

這個道理也不僅在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上,也可以在天地萬物,老子所謂“上善若水”,莊子多少草木魚蟲的寓言,古人皆信奉“萬物有靈”,文人常沉醉“山水性靈”之中……那麼你能否也從臨摹天地萬物的特性中,去領悟大道、開發靈性?古人之絕學,先賢之密宗,其實就在這裡,“臨摹”之意大矣哉!還可以在讀經典上,《壇經》中六祖言“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為什麼持誦《金剛經》就能見性?為什麼持誦經典就能生髮智慧慈悲?其道理也不在持誦本身,不在文本上,也正是在正心誠意地持誦中以“調心”,經典所說皆正法善法妙法,調來調去,自然就能契入那種大正大善大妙。而這,何嘗不也是一種臨摹?

故曰:沒有“偶像”的人是可悲的,不懂“臨摹”的人是愚蠢的。

來源:單非的專欄/專注傳統智慧的高品質原創公號,更多內容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