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西漢及以前流行的高臺建築到了東漢逐漸衰退。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 秦咸陽宮一號宮殿縱、橫剖面復原圖

漢代建築其中一個特點是從高臺向閣樓的過渡,木構技術的進步、人口密度的增大以及對神話思想的追隨使樓閣建築得到迅速發展。樓閣之間常建二層通廊。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漢代的建築中特色類型有望樓、戲樓、倉樓、水榭、門樓、闕、飛閣。闕是建立在宮殿、衙署、祠廟、宅邸、關隘、陵墓、倉廩等重要建築群前的對稱性標誌物,具有引導作用。闕的建築形式至少在西周已經出現,漢代的使用更為普遍。

闕:是塔樓狀裝飾性建築物。常建於道路兩旁,作宮殿、廟壇、陵墓入口的標誌,一般兩旁各一,也有一大一小,稱:子母闕。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闕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建築形式,至遲到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通常是宮室大門外的兩座夯土墩臺,臺上有屋,登臨可以遠觀,所以闕又可稱為觀。

最早漢闕均以塊石構築,闕身以凹凸低淺平面的減地平鈒形式雕出畫像故事和銘文,粗獷而簡潔,生動而形象,大氣而磅礴,展現了泱泱漢風,其內涵之豐富、銘文之龐大均為現存漢闕中之魁。


闕的功能

可以分為五種:

01

城闕

立於城門兩側,作為城市入口標誌,是闕中規模最大的一種。城闕是闕的重要類型之一,是在城市產生以後為防衛而產生的。城闕開始是為防衛的目的,後來城闕逐漸演變成等級的標誌。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城闕 四川漢畫像磚


據文獻記載,北魏洛陽城宮城正南門——閶闔門前有雙闕。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閶闔門遺址中城門基址和宮城南垣並不在一條直線上,而是門址向北內凹,門前的雙闕直接坐在宮城南垣形成的缺口上。雙闕均系夯土築成,兩闕東西對稱,單個闕體東西長約29米,南北寬約28米。該城門是一座殿堂式建築。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應天門是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朵樓,向南伸出闕樓,其間以廊廡相連的龐大的建築群體。整體平面呈倒凹字形,城門是一門三道,闕樓是雙向三出。(圖三)闕基夯築,底部施有條形基石,其平面形制為中間一平面方形母闕,向北、向東(西)側各伸出二出子闕,形成雙向三出形制。


02

宮闕


立於宮城和宮殿兩側。

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是一座重要的宮殿遺址,含元殿的平面佈局及形制:中心的主殿,左右連接東西向廊道,廊道左右兩端再向南折並斜上,與建於高臺上的翔鸞、棲鳳二閣相連,整組建築平面呈倒凹字形。主殿與二閣組成的倒凹字形的佈局,正是隋唐時期宮闕成熟的形制。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宋代城門已不建闕,而宮城仍保留建闕的制度,如北宋東京宮城丹鳳門,於門樓(宣德樓)兩側建朵樓,自朵樓向外伸出行廊,連接闕樓。這種情況與大明宮極為相似。


明清兩代,宮闕設置一如前代,故宮午門兩側向外伸出城臺,城臺上的行廊與闕樓相連,至今午門兩旁通向太廟和社稷壇的門仍成為闕左門、闕右門。說明了午門兩側伸出的城樓確實起著闕的作用。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明清故宮午門是城闕和宮闕發展的最後階段


03

宅闕

立於貴族府第入口兩側,其規模較城闕和宮闕略小,無實物留存。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河南空心磚


04

祠廟闕


立於祠廟入口兩側,規模較小,多見於實物。


太室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廟闕,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太室闕西闕北立面圖(左)東闕北立面圖(右)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太室闕東闕北面 太室闕西闕南面


05

墓闕


立於墓前神道兩側,規模較小,留存實物最多,且其圖形在畫像磚和畫像石上極多,後代僅見於帝王陵墓前的夯土殘基。


在許多漢唐時期的墓葬壁畫的建築中也有城闕資料,在已發現的唐墓壁畫中,部份高規格的墓中發現了繪有唐代建築圖,其中在唐永泰公主墓、三原縣唐李壽墓和唐懿德太子墓中均發現城闕壁畫。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唐懿德太子墓,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位於乾陵的東南隅,是按照唐代皇室所規定的“號墓為陵”的制度而修建的。該墓規模宏大,在墓道、天井、過洞、甬道內都繪有精美的壁畫。特別是在墓道北壁的建築圖及東西壁的城牆和闕樓是一組完整的唐代建築圖,闕樓是三出闕,闕樓位於城牆的南面,由屋頂、屋身、平座和墩臺四部分構成。


闕的分佈及數量

我國曆史上修建的闕數量眾多,但保存至今的卻非常稀少,城闕和宮闕除故宮午門一處留下外,歷史上的都已不見蹤影,古代城市、宮殿遺址挖掘中尚能看到原有基礎和殘存土臺。我國現存闕37處,其分佈是北京1處,山東5處,河南6處,四川25處。其中墓闕31處,祠廟闕6處。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① 高頤闕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② 渠縣沈府君闕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建造年代最早:四川梓潼縣李業墓,建於東漢建武十二年。建造最晚是建於晉代的幾座闕,如四川渠縣的無銘闕。


闕的類型

我國現存闕的實物都是墓闕和祠廟闕,體量較小,以石塊壘砌。兩闕之間設門,而獨立於神道兩側,多數富有子闕,是為二出闕。河南、山東等處的闕,多以實心石砌體,表面有模仿木構闕的雕刻,多雕以奔月、秋菊、百戲、狩獵等圖案。內部不能登臨,外形粗獷,樸實。


啟母闕,位於鄭州登封太室山萬歲峰下,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建於東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闕以青灰色塊石砌築,其結構與太室闕相同,頂部稍有區別。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啟母闕


東西兩闕間距6.8米,西闕高3.17米,東闕高3.18米,各長2.13米,厚0.7米。闕身保存較完整的畫像有60餘幅,其中有反映大禹治水的“夏禹化熊圖”,反映兒女行孝的“郭巨埋兒圖”,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幻術畫像圖”等等。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玉兔搗藥圖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女子蹴鞠圖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雙馬圖


四川各地留存的闕以墓闕為多。闕身雕飾華麗。這些闕雖為石砌,但四周都模仿木結構闕,雕出斗拱、柱、枋、等構件。可以看到當時木闕的建築建構。由於古代木闕無一留存,故這些石闕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木闕的重要資料。


01


石結構實心闕


如河南諸闕和山東武氏闕,闕身方正平直,用扁平石塊壘砌,主闕與子闕砌為整體。闕身雕刻淺雕人物、車馬、動物等圖案。闕頂刻出瓦隴、正脊,設有斗拱、柱、枋等木構件的仿刻,保持了石結構建築的特徵。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02


石闕簷下仿木闕

如山東平邑諸闕,闕身採用整塊方石,雕刻人物禽獸等,簷下雕出仿木斗拱,用以承託闕頂,元柱、舫等構件,應是一種不能攀登的實心闕,其形狀同山東沂南漢墓石刻中的闕相近。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功曹闕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功曹闕雕刻


03


仿木雕石闕川西型

分佈於四川西部雅安、蘆山、綿陽、梓潼、夾江等地。雖為石雕而宛如木作,雕出各類構件,型如木闕。這類闕是實物最高大的,一般在5-6米之間,闕身用四至六層石塊壘砌。主闕和子闕分別砌築。透過其仿木構件,可知其結構與成都漢墓出土一塊庭院畫像磚相似,內部是有樓梯,樓層可登臨。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蘆山樊敏闕


04


仿木雕石闕川東型


主要分佈於重慶、渠縣和梓潼、德陽的個別地方。這類闕闕身用一碩大的整石雕成,而不是由數塊石頭砌築,闕身雕出柱、枋等構件,闕身上的斗拱層和闕頂形式近於第三類。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渠縣無銘闕


05


仿木雕石闕忠縣型

分佈於四川忠縣境內,此類闕身較狹,平面近方形,上下兩重簷距離較高,兩簷間設有樓層,各層簷下雕出斗拱、枋頭等,這種闕的形象多見於畫像磚和畫像石的圖案之中。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烏楊闕


忠縣的5個漢闕分別是丁房闕(一對)、無銘闕、烏楊闕(一對),其中丁房闕、無銘闕移存在白公祠,烏楊闕陳列在重慶三峽博物館。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丁房闕


漢代遺留地面建築——漢闕

無銘闕


結語

這種獨特的建築類型——闕,通常建在城門或建築群大門外表示威儀等第的建築。它的雛型是古代牆門豁口兩側的崗樓。漢代是建闕的盛期,都城、宮殿、陵墓、祠廟、衙署、貴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級建闕。


門闕同樓閣一起,以細高的體態衝破了民宅建築以水平鋪陳為主的建築平衡,產生出蓬勃向上的動感和激情。

山西省古建築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