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晟“以房抵債”:數百名員工被套 股價僅9分錢

兩年前,拿地風頭正盛的福晟首進上海,以29億元的代價,從面臨債務危機的海航手中接手了上海前灘一幅地塊。結果一年多後,福晟也遭遇資金鍊危機,由世茂攜機構入場收拾殘局。在組成全新平臺“世茂福晟”後,前灘項目的操盤進展依然不順,開發商面臨疫情影響造成的進度緩慢,業主們也要承受交付延期帶來的損失。同樣失望的,還有近幾年投了大量個人資金到跟投項目中的福晟員工及前員工們。在世茂和福晟的高層共同開會商定後,他們被給到的方案是隻能拿回打折的本金。一些小債權人在等來世茂接盤後,卻被告知債務還將延期兩年。

員工跟投15億 無法兌現圍堵追債

和其他房企一樣,福晟也加入了跟投大軍,而這一模式在2017年達到了高潮。彼時,福晟的員工們享受著每年30%的固定收益,福晟內部稱之為“財務投資型跟投”。

以徐淮錢隆御景3期財務型跟投方案為例:

方案約定,項目在2018年6~11月內分5批次取得預售許可證,30%固定利率。在項目預售證取得30天內分批次退還本金(可視為每批退還20%本金),收益一年後予以支付。如果一年內未獲得預售許可證,取得預售許可證30天內本金與收益分予以退還。

對員工來說,跟投則是賺更多錢的一種方式。本來是給企業打工,跟投就變成了部分給自己打工,做不好可能補虧,做得好就賺得多。

據瞭解,福晟員工的跟投款總額或達15億元,大部分員工跟投數十萬至幾百萬不等,不少高管跟投款甚至達到幾千萬元。

福晟“以房抵債”:數百名員工被套 股價僅9分錢

實際上,起初這些項目允諾的本金和利息還能按期還。但從2019年3月份開始,福晟的一些跟投項目到了還本付息期限卻沒有支付。而此時,福晟的資金流緊張的聲音開始在員工們中間流傳。到了2019年4月,不少員工發現公司出現了無法按期支付供應商貨款、員工內部報銷流程無法走完等情況。

“當年10月,公司就被曝出‘要破產’的新聞,員工們也大部分都知道情況了。”據福晟員工李輝介紹,最開始公司董事長曾親自出面闢謠,並安撫員工,表示公司沒有破產。

但直到2019年底,世茂的審計團隊正式進駐福晟,對福晟的債務進行盡調後,員工們才如夢初醒。

而此時,參與項目跟投的員工們清楚自己沒有簽訂任何與利息承諾有關的協議,手裡只有收據,於是要求公司補充跟投的相關協議,但未得到公司的正面回覆。

2020年1月,一大批員工在福州福晟總部錢隆廣場追討自己的跟投款,原福晟高管吳繼紅給大家開了一個安撫會。那時距離世茂和福晟共同宣告“戰略合作”剛過去沒幾天。吳繼紅表示,世茂會來幫助福晟,幫大家在短期內解決這一問題。

現在距世茂和福晟“官宣”合作已經過去了三個月,但福晟依然被討債事件纏身,沒有變賣資產後積極還債的動作。

4月1日,一場矛盾激化事件發生在了福州福晟總部錢隆廣場49層會議室。數十名參與過跟投的前福晟員工堵住了召開員工跟投款處理方案宣講會的會議室。這次的參會者包括福晟和世茂的高層人員。

這場會議給出了一份跟投款處理方案:一是跟投本金在50萬以下的,員工不僅拿不到跟投分紅款,且跟投本金只能拿回80%;二是拿世茂或者福晟旗下的房源來進行抵扣,可以按本金的100%抵扣房款,並需要簽訂放棄收益協議。

這份方案遭到多數維權員工的反對。

儘管世茂方面的高層一同參加了會議,但站在前面解決問題的始終是福晟的高層,比如會議當天提出處理方案的依然是吳繼紅,她原本是福晟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在世茂介入後,她被任命為世茂福晟副總裁,分管大運營和總部過渡協調。她同時還是福晟集團實控人潘偉明和陳偉紅的弟媳。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在4月1日,世茂福晟法律事務中心總經理王禮寵對維權員工表示,“可以公開跟大家說,我們世茂不是拿錢來還他(福晟)的債”。

過去潘偉明和吳繼紅拿世茂作為安撫員工和債權人的理由,但現在世茂對於福晟的債務處理問題顯得愛莫能助。

源起“世紀大併購” 被疑交易不透明

福晟如今的狀況之所以跟投員工和債權人都不滿意,根源還是1月份那場“官宣合作”的信息不透明,讓他們對世茂入局有了太多期待。

儘管當天世茂和福晟聲稱共同披露“交易細節”,但實際上總交易對價多少,世茂究竟投入多少交易資金,收購哪些項目,誰來承擔債務,福晟得到的資金用於何處,這一切自今都沒有明確答案。

世茂和福晟兩邊的上市公司平臺,對交易也沒有進行任何公告。

到了今年3月份,一份“世茂福晟組織架構”文件曝光,看起來世茂開始對福晟進行手術刀式改革——世茂系高管全面進入福晟任職。但新成立的“世茂福晟”平臺的董事會成員並沒有披露。

對於董事會的構成,內部員工也不清楚。

這就是說,世茂福晟高調公開了各職能部門的管理者,卻秘而不宣真正的決策者。但董事會的組成結構才能夠決定在這場福晟資產處理中,誰要承擔責任,誰將真正獲益。

值得注意的是,“世茂福晟”只是品牌,從實際載體“福建福晟集團有限公司”目前的股權結構來看,世茂明面上的股權也很少,由潘偉明和陳偉紅實際控制的廣州錢隆持股51%,一家名為德耀鴻鼎的私募股權合夥企業佔比49%。

在德耀鴻鼎內部,世茂也只是個小股東,佔股16.67%,東方資產佔股40%,信達資產佔股26.67%。這兩大資產公司在入股之前,就已經是福晟的大債權方。

按上述公開的股權信息計算,世茂明面上僅間接持有福建福晟集團8.17%的股權。

業績會上,世茂也第一次清晰跟“世茂福晟”切割——世茂福晟今年的土儲與業績,僅屬“戰略合作”,不會被計算到上市公司世茂房地產的土儲與業績中。世茂福晟業績好壞,將不會影響世茂房地產的業績。

世茂這種安排,能解釋的理由之一是世茂選擇了“細嚼慢嚥”,而不是一口吞下。

許世壇在3月底業績會上曾表示,對於世茂福晟平臺,目前主要做的工作是項目盡調、品牌輸出、代銷代建,優質資產盡調成熟後才會轉股至世茂。

從長遠角度看,世茂或許終將吃下福晟有價值的項目與資產,儘快出售非優質的資產,並且逐步將世茂福晟的業績並表,但現階段,世茂對福晟的“坑”責任有限。

一名業內人士表示,福晟在資金鍊危機之際,除了曾申請破產,還曾接觸多個閩系房企尋求被收購,這些老闆們最終拒絕了。要做“併購王”的世茂有勇氣接盤千瘡百孔的福晟,那麼一切安排都經過了精心計算。

“世茂想吃肉,卻不想救火。”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世茂確實已經得到了一些想要的東西。比如今年4月世茂天成物業收購了福晟物業公司51%股權,涉及90多個項目,已簽約面積超過1500萬平米——世茂服務由於想在港股IPO,所以正積極對規模進行擴展。

不過交易對價以及福晟賣完資產後的資金安排,仍然不得而知。

賣資產還債,是房企現金流危機發生後的一種常規和主要應對方式,但世茂和福晟的“戰略合作”模式讓一切撲朔迷離。

3月底世茂福晟竟然還在河南花了4億多拿了三塊地,這讓還沒拿回跟投本金的員工很詫異。對於跟投款被要求打折的員工,以及被宣告債務繼續延期的小債權人來說,這樣的資金安排也是個謎。

截至今天收盤,福晟國際股價為0.09港元。

(內容由不良資產頭條綜合自《界面新聞》《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