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的“老大哥”——井岡山茅坪鎮駐村第一書記王昔龍記事

□本報記者吳廣城

從城市來到偏遠鄉村,他幫村裡出謀劃策,成為村民的“主心骨”;從辦公室走進田間地頭,他擼起袖子、紮起褲管,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領頭羊”;他是王昔龍,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也是井岡山市茅坪鎮中村村第一書記。

從村頭到村尾

“摸清家底是拔掉窮根的第一步”

中村村位於茅坪鎮的西部,距茅坪鎮政府3.5公里。全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6戶41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7戶53人,是“十三五”貧困村。

2015年6月,建設銀行井岡山支行定點幫扶中村村,並選派王昔龍駐村開展扶貧工作。駐村後,王昔龍把熟悉情況、摸清家底作為幫扶工作的第一步,從村頭到村尾,家家戶戶他都進門訪問,全面深入瞭解村民生活生產實際情況。“王書記是真來扶貧的,每一家的門他都進過嘞,他對我們的情況很瞭解嘞,幫我們辦了很多實在事。”紅卡戶吳海沅發自內心地說道。

摸清基本情況後,王昔龍就找到村“兩委”幹部一起研究部署脫貧工作規劃。針對村人均林地多、耕地少的特點,提出了完善基礎設施、向山地要出路、從庭院做文章、壯大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

變“輸血”為“造血”

“群眾富了才心安”

“只有發展產業才能真正幫助群眾致富,群眾富了我才心安”。這是王昔龍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王昔龍用足用好優惠政策,全力助推脫貧攻堅。

夯實基礎建設。王昔龍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黨員幹部開展了人居環境整治、美麗庭院建設等活動。通過聯繫幫扶單位支持,整合扶貧項目資金,完成危房維修改造61戶,新建排水設施、文化廣場、活動中心等,村莊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發展富民產業。通過走訪調查,結合中村村的特殊氣候和地理環境,王昔龍和村“兩委”班子決定種植黃桃,採用“公司+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引進專業龍頭公司,爭取幫扶單位資金30萬元,種植了400畝的黃桃,實現了“產業大發展、農戶能增收、集體有收入”。

從“扶貧尖兵”到“防疫戰士”

“群眾的安全大過天”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57歲的王昔龍主動擔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為群眾安全築起“銅牆鐵壁”。

王昔龍帶領村“兩委”幹部、黨員、組長採取分片包乾的網格化管理方式,同步對4個村小組進行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和全面排查登記工作。輪流安排黨員在村口值守,對進村人員進行詢問、檢查、登記,嚴格核查外來人員的信息和進行體溫測量,讓黨旗飄揚在進村的第一個卡口。

戰“疫”又戰“貧”,王昔龍還積極幫助村民復工復產。他四處奔波,協調市扶貧辦爭取到6個光伏專崗公益性崗位指標,根據貧困情況安排人員上崗務工。

在他的牽線搭橋下,一筆筆資金、一個個項目先後在中村村落地,成功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實現了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的“雙清零”。

6年來,群眾已經把王昔龍當成“中村人”了。他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志在鄉村、情繫群眾,看似弱不禁風、瘦小的身影,卻是無比溫暖和偉大。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打心底裡認可這位扶貧的“老大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