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兩位帝王對吏治的態度不是一脈相承,而是截然相反

“打天下易,守天下難”這是恆古不變的名言,對王朝的君王來說,守天下就是讓百姓吃飽穿暖,而惠民政策的實施,要靠各級官吏。吏治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政權的興衰和存亡,一切明智有遠見的君王,為政權的穩固,無不重視官吏治理。

父子兩位帝王對吏治的態度不是一脈相承,而是截然相反


清朝雍正、乾隆這對父子皇帝,對待吏治盡然擁有截然相反的態度,雍正帝設立“養廉銀”制度;乾隆帝設立“議罪銀”制度治理管理貪汙問題。

“養廉銀”制度

養廉銀即高薪養廉,由於清朝官員薪水偏低,朝廷設立額外的補貼,補助官員的開銷,斬斷他們伸張百姓的。

養廉銀設立背景

康熙末年,吏治腐敗,上下級官吏可以說是大魚吃小魚。根據當時官吏的薪水,總督、巡撫官職的工資為一百兩白銀,而他們的開支在一萬兩,是嚴重的收支不平衡,多得錢來自哪裡?只能來自百姓,為增加收入,官吏們巧立名目,增加各種稅收,壓榨百姓。

父子兩位帝王對吏治的態度不是一脈相承,而是截然相反


養廉銀的效果

養廉銀的設立緩和了吏治的腐敗,加上雍正帝嚴厲的整頓官吏,一年查處的貪瀆官員就多達數百,以至於在雍正三年,浙閩總督滿保奏稱:“浙閩屬吏,已劾多員。若再題參、恐至無人辦事”。

雍正帝憑藉自己的敬業,堅強的毅力堅持執行這項制度,在位13年裡扭轉了吏治繼續腐敗的問題,這和他的性格分不開,但他的繼承者就沒有他這麼嚴厲的治國之道。

“議罪銀”制度

議罪銀是一項以罪頂罪的制度,即根據官員犯罪情節的輕重以多少不一的銀子來免除一定的刑法,此法深受貪官汙吏的歡迎。

父子兩位帝王對吏治的態度不是一脈相承,而是截然相反


議罪銀設立的背景

乾隆帝繼位後,評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再加上乾隆帝六下江南,興建行宮,國庫銀兩很快就消耗完畢,為保障乾隆帝南巡的開銷,在和珅的提議下設立了議罪銀製度,迅速把乾隆的腰包鼓起來了。

父子兩位帝王對吏治的態度不是一脈相承,而是截然相反


議罪銀的危害

用錢代替罪行,可以說降低了犯罪的成本,破壞了清朝的法律,官員們開始變的有恃無恐,加速了貪官們斂財的力度和速度,吏治徹底腐敗下來。

兩位帝王的制度,可以說是一位在位王朝續命,一位在敗家啊!養廉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吏腐敗,但也給國家增加了巨大的負擔,由於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養廉銀並不能養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