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合併中信建投疑雲攪動券商,券商的春天來了嗎?

重磅!突發中信證券、中信建投龍頭券商合併傳聞,更有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申萬宏源和銀河證券,也不排除合併的可能?!券商的春天來了嗎?A股券商板塊如何操作?深度剖析,股民朋友轉發收藏~

4月14日下午,市場突然傳出消息,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及相關機構正就合併可行性進行研究。

隨即,中信建投直線拉昇漲停,中信證券大漲6%,並帶動券商板塊集體上漲,臨近收盤,有記者向中信證券求證,對方相關人士表示尚無法做出回應,而中信建投董秘則表示“我沒聽說”。

另據市場其他傳聞,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申萬宏源和銀河證券,也不排除合併的可能。當然相關人士日常表示“不予置評”。

首先,該消息雖然未得到官方確定,但是卻與去年有關打造證券業航母級券商的行業發展趨勢遙相呼應。

去年11月底,證監會重磅發聲,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構建資本市場四梁八柱,促進證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這裡普及一下知識點,兩家券商都是證券業的頭部機構,中信證券設立之初便脫胎於國內最早的金控——中信集團,多年來還在經營和擴張上得到了來自中信集團的支持,具有明顯的平臺效應,因此在行業內被稱為“大平臺”。2019年,中信證券以431億元的營業收入和122億元的淨利潤穩居券商榜首位置。

而中信建投給員工發的offer上面會寫 “公司將為你提供富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整體水平居於市場水平的75分位之上”,因此被業內戲稱為“75司”。2019年中信建投實現營收136.93億元,淨利潤55億元,同樣位居券商前茅。

所以當消息傳出兩家券商合併的時候,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難以置信。

理由是兩家券商本身都是龍頭機構,都在投行領域較為強勢,且經紀業務網絡也比較齊全,這種互補性可能不會特別明顯,除非是為了提升資本實力,打造一個超級機構。

我們這裡討論龍頭券商合併的可能性

第一、在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我國要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

自從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金融總量供給充足,但結構性問題凸顯,換句話說就是金融供給端未匹配實體經濟的需求。券商作為連接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橋樑,近年來面臨著內在隱患與外在困境,導致其對直接融資的有效供給嚴重不足。

同時,我國證券行業一直保持同質化發展,主要表現在業務同質化、網點佈局同質化、經營模式同質化、營銷策略同質化等方面,創新動能不足。

面對金融開放與國際化競爭日益加劇,外資持股比例的放寬必將推動國內券商轉變經營理念,而龍頭券商的合併可以使其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專業人才聚集,進而優化整個行業格局,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共同的優勢業務在於投行,在股權承銷、債券承銷、併購重組等業務上均排名行業前三,若成功合併,將進一步強化其領先地位。話句話說,面對國際競爭的形式,我國券商固然要形成幾家能夠穩住的大船,甚至是大而不倒的券商,打造“中國版高盛”。

事實上,券商同行間已經在吞併收購。從2004年開始,中信證券陸續成功併購整合萬通證券、華夏證券、金通證券、里昂證券,擴大境內業務規模,並開啟海外業務佈局。2019年10月31日,中信證券重組廣州證券的重磅收購也最終塵埃落定。緊接著,由華創證券收購太平洋證券第一大股東所持股份的消息,也引起行業關注,嘉裕投資擬將其持有的不低於4億股太平洋股份轉讓給了華創證券。

第二、券商合併方便高層的管理。這個就很好理解了,券商合併後形成少而精的格局,管理層傳達指令也更加方便,執行力也更高。

這裡我們先梳理一下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股權關係:中信證券直接持有中信建投5.01%股權,而中央匯金持有中信建投31.21%股權,若匯金將股權直接劃轉給中信證券,中信證券就將實現對中信建投的控股。

這點可以類比我國的三大運營商。其實最初我國是六大電信運營商,分別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

而到了2008年5月,持續幾年的電信重組正式開始,由六家運營商整合為三家。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中國聯通G網與中國網通合併,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併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併入中國移動。

第三、滿足“參一控一”的監管要求

這裡再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點——“參一控一”,我國法律規定兩個以上的證券公司受同一單位、個人控制或者相互之間存在控制關係的,不得經營相同的證券業務,但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另有規定的除外。

近五年來,中信證券在組織人事上進一步向中信集團迴歸,而中信建投長期以來由於參一控一問題被北京國資所控股,但實際上,其組織人事也仍然與中信集團有關,這兩家券商合併,是否是為了滿足實質性參一控一要求,也有待實際的檢驗。

關於兩家頭部券商合併一事,以上是我的理解,那麼你覺得未來我國券商會去弱留強嗎?歡迎留言與我一起交流探討。如果覺得不錯,點贊、轉發、關注給周教授走一波吧!

@遊資周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