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那件事后,乖乖女前后判若两人?你家孩子有没有同样坏毛病

文/小枕头妈妈

01乖乖女变了

大型综艺节目《变形计》播出后就很受大家喜爱。记得有个小女孩叫王红林,来自农村,乖巧懂事。虽然她的父母在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她,她从小就跟着大伯一家生活,但是这个坚强的小女孩并没有被贫困的生活打倒,而是战胜了自我,变成了一个非常乐观开朗,深受大家喜爱的小女孩。

看这一集的时候,知道她可怜的身世后,我就非常同情她,而且看着她小小年纪独自照顾年迈的奶奶和行动不便的大伯就很心疼她。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深深感动了很多观众。生活中的她和那些大学毕业后就窝在家里“啃老”的大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这么乖巧懂事的一个小女孩,竟然在参加完《变形计》这个节目后变了。

参加完《变形计》这个节目后,她回到大伯家。习惯了城里享受的优越生活后,她开始不满意大伯家简陋的生活条件。她开始在洗澡的时候,哭闹着要让奶奶给她买城里洗澡用的沐浴露,这和以前乖巧懂事的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她哭着闹着对奶奶说没有这个沐浴露,她就不愿意洗澡。

是什么让她做出这样巨大的改变呢?是一颗虚荣攀比的心。

经过那件事后,乖乖女前后判若两人?你家孩子有没有同样坏毛病

王红林

02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攀比心理

孙时进的《物欲或拜金:心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写到:

“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炫耀攀比、未富先奢、物欲至上开始成为困扰我们社会和谐幸福发展的大问题。”

攀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杨敬舒《中国居民攀比性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说:“攀比从消费心理上看,是一种脱离自己实际收入水平盲目攀高的消费心理。”

是谁教会了孩子攀比?

父母们对孩子学会攀比之后经常会批评,指责,却很少反思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其实,父母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当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谈贫论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谁家住的别墅”,“爸爸说有钱人开跑车”等。孩子在幼年时都是模仿大人的语言,甚至父母的一些思想观念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因此,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须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在家中经常有类似攀比的倾向,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在无形中养成这种攀比心理。

对于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我国心理学家纪汉平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纸醉金迷,大肆消费,不顾自己的实际财力情况。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不断涌进,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个人虚荣心理作崇,个体虚荣心理使人产生不满足心理,不满足就会产生攀比。

第三、个人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使得一个人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由于在自己的能力和荣誉方面存在不自信,从而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如果攀比的心理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形成过度攀比让人产生“攀比综合症”。

总之,攀比心理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的需要,社会以及群里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经过那件事后,乖乖女前后判若两人?你家孩子有没有同样坏毛病

03攀比心理的危害

孩子一旦产生了攀比心理,就会沉浸在这种无谓的比较中,浪费财力和精力,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会丧失本该有的积极乐观、奋斗的精神,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来说,盲目攀比是没有意义的,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对家庭财富产生巨大的浪费。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来说,盲目攀比,会给他们内心带来巨大压力。有的孩子会才会回避方式,游离于群体之外,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则会为了满足虚荣心,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物质上的满足,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

经过那件事后,乖乖女前后判若两人?你家孩子有没有同样坏毛病

04正确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雷锋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了,生活上互相攀比,大手大脚,不珍惜环境,浪费资源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

作为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虚荣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科学引导。

1. 家长的榜样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也要陪伴孩子走过人生的最初成长阶段,所以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源泉。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念,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攀比教育上做出表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有攀比的言行,不能铺张浪费,要消费有度。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父母在发现孩子有攀比的倾向的时候,就要从思想上将攀比的小火苗掐灭。父母要告诉孩子,物质条件都是外在的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学到自己身上的知识和能力才会相伴自己一生,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要增强孩子自我独立意识,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的,而不能盲目追求和别人一样的东西。要让孩子挖掘自己的潜能创造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整体素质的飞跃,杜绝盲目攀比,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经过那件事后,乖乖女前后判若两人?你家孩子有没有同样坏毛病

3. 改变攀比的方向.

孩子喜欢在生活享受方面向上比,例如别人买了名牌衣服,我也要有;别人有了新式自行车,我也想要。这时,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受情绪控制而缺乏理智,不能理解满足人的需求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付这一类攀比,快速生效的力法,就是调整攀比的方向,将向上比改为向下比。这也叫作反攀比。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孤儿院或者农村看看哪里的孩子的生活条件,让孩子从内心深处产生比较,从而降低自己的需求。

经过那件事后,乖乖女前后判若两人?你家孩子有没有同样坏毛病

孤儿院孩子

4. 教师的正确引导

好的老师,可以做孩子人生的指路人。老师的作用是很大的。老师可以利用孩子的攀比心,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本周和上周比,这学期和上学期比,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这样就能改变孩子习惯于横向攀比而成为纵向自我比较。

经过那件事后,乖乖女前后判若两人?你家孩子有没有同样坏毛病

5.转移攀比的兴奋点

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是有竞争的倾向和意识,想达到别人的水平或超越别人。这时候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种上进心理,并且改变孩子一味地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将攀比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能力、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

6.将攀比变成动力

当孩子爱攀比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将攀比变成动力,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攀比并不是一无是处,关键是不能让孩子盲目攀比,家长应替孩子把握好方向和尺度,更不能让孩子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

7.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社会是一个熔炉。要想孩子进入社会后不被坏的思想侵蚀,社会也要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建议国家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平台上多宣传勤俭节约的好人好事,打击腐败攀比的不良风气。

经过那件事后,乖乖女前后判若两人?你家孩子有没有同样坏毛病

写在最后

子阳《哈佛成长课》里写道: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对认为,攀比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游戏,只会让自己以失败告终。人不应攀比,尤其是盲目攀比,不然会产生嫉妒等负面的心理,总以自我为中心。”

要想孩子不攀比,父母们就要从自己做起,育儿先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合格父母。

经过那件事后,乖乖女前后判若两人?你家孩子有没有同样坏毛病

#我要上头条##好时光亲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