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定位是“中國第四極”,中國其他三大城市群都在東部沿海地區,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謂是中國西部地區的“第一增長極”。而隨著中國西部在全國的開放格局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標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標準、建設規律來加強自身建設,將有利於塑造宏大的城市群和經濟圈氣象,成為中國面向世界的一張耀眼名片。
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有何規律?
人類的城市來源於聚落,儘管城市的發展史已經有幾千年了,但是城市作為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產業、文化、交通、人口的中心,還是自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的事。此前英國只有倫敦1個城市人口超過5萬人,而據統計到1850年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之時,這樣的城市有31個,英倫城市群是第一個世界級的城市群,它由世界紡織工業之都曼徹斯特、紡織機械重鎮—利茲、伯明翰、謝菲爾德等大城市,以及星羅棋佈的眾多小城鎮構成。
1850年英國的城市化率超過50%,英國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1851年倫敦世博會的舉辦讓大英帝國迎來了“高光時刻”。從英國發軔的工業革命在大半個世紀後點燃了歐洲大陸的工業革命和城市化火種,大巴黎地區、荷蘭、比利時、普魯士萊茵、西里西亞、北意大利等地成片的城市群開始出現。此後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俄羅斯中央區、日本東京灣等區域開始崛起。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也發展很快。
目前可以稱之為世界級城市群的,主要有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國西海岸城市群、粵港澳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德國魯爾工業區城市群這10大城市群,各大城市群發展有何規律?
1. 歷次工業革命是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的“氣運”。能不能抓住工業革命的機遇加速發展,是一個區域城市化、城市群發展的核心變量。正如美國學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在《大分流》一書中所反映的,19世紀歐洲工業化充分發展以後,一個在全球佔支配地位的西歐中心才開始出現,西歐的各大城市、各大城市群成為世界的中心。
工業革命階段
時間
典型領域
主要受益區域
新崛起的城市群
備註
1.0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紡織、採煤
英國
英倫城市群
蒸汽時代
2.0
19世紀下半葉——二戰
鋼鐵、鐵路、電氣設備、汽車、化工業
西歐、美國東北部、俄國、人
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德國魯爾工業區城市群、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電氣化時代
3.0
二戰後——20世紀90年代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
美國西部、東亞四小龍
美國西海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信息化時代
4.0
20世紀90年代至今
石墨烯,基因,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
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
中國粵港澳城市群、中國長三角城市群、中國京津冀城市群等
智能化時代
內容來源:參考烏爾裡希·森德勒《工業4.0》、克勞斯·施瓦布《第四次工業革命》等資料 2. 世界級城市群有其基本“門檻”。世界級城市群自然是指世界上最大的數個城市群。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認為,成熟的世界級城市群應具備以下的條件:(1) 區域內城市密集。(2) 擁有一個或幾個國際性城市,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東京、名古屋和大阪等。
(3)多個都市區連綿,相互之間有較明確的分工和密切的社會經濟聯繫,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具備整體優勢。(4) 擁有一個或幾個國際貿易中轉大港、國際航空港及信息港作為城市群對外聯繫的樞紐。(5) 總體規模大,城鎮人口至少達到 2500萬。(6) 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區域。
目前,全球前10大城市群基本情況如下:
北美
3個
1.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面積約13.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500萬,GDP約27萬億人民幣,以紐約為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900萬,GDP約20萬億人民幣,以芝加哥為中心)
3.美國西海岸城市群(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GDP約11萬億人民幣,以洛杉磯為中心)
東亞
4個
1.長三角城市群(面積約10.1萬平方公里, 人口約9900萬,GDP約21萬億人民幣,以上海為中心。)
2.粵港澳城市群(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 人口約7100萬,GDP約11萬億人民幣,以香港、深圳、廣州為中心。)
3.京津冀城市群(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1億人,GDP約9萬億人民幣,以北京、天津為中心)
4.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面積約3.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000萬,GDP約18萬億人民幣,以東京為中心)
西歐
3個
1.英倫城市群(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700萬,GDP約23萬億人民幣,以倫敦為中心)
2.歐洲西北部城市群(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 ,人口約4600萬,GDP約25萬億人民幣,以巴黎為中心)
3.德國魯爾工業區城市群(面積約8500平方公里,人口約970萬,GDP約8萬億人民幣,以漢堡為中心)。
內容來源:參考各區域基本情況、宏觀統計數據等相關資料
3.“經濟圈”是“城市群”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目前我們說的“經濟圈”是指一國內部的某一特定區域,在一國經濟總量中佔有很大比重,並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不是所有的城市群都可以叫經濟圈,它既要是一國經濟的增長極,同時也要與全球供應鏈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我們從MarineTraffic網站上公佈的全球船舶運輸的形勢圖上可以看出,上述的世界十大城市群作為生產力中心和消費目的地,起著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節點作用,而中央將成渝地區定義為“雙城經濟圈”,既是要求成都和重慶發揮增長極核的作用,也是要求成渝地區在全球供應鏈領域佔有重要位置。
二、對成渝地區發展的啟示
首先是要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勇攀科技高峰,這是成渝地區發展的不竭動力。以重慶為例,重慶開埠以來至改革開放前,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尾巴,鋼鐵、汽車、儀表、裝備等產業迅速發展,有著重鋼、長安汽車、山城手錶等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企業。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直轄後,重慶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東部沿海向西部優勢地區轉移筆電、打印機和液晶面板產業的機遇,發展了加工與原材料、零部件生產基地在同一地區的“垂直整合”模式,重慶可以說成為了“西部工廠”。
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智能化浪潮,則給成渝地區帶來了新的機遇。一方面,智能革命帶來的機器學習、邊緣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可以更高效、更智能地解決很多工業難題,實際上有利於成渝地區在工業化的積累上進一步彎道超車追趕世界前沿。
另一方面,智能革命帶來的新模式、新業態將創造出新就業、新動能、新城市,如果成渝地區的近1億人口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智能時代的知識儲備和就業技能,將使得成渝地區成為引領全球智能革命的中心。
目前,新加坡宣佈將與重慶合辦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重慶),這表明智博會已經從中國國家級的盛會升級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盛會。與此同時,中央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定的重要目標就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成渝地區可瞄準大數據智能化、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領域聯合攻堅,兩江新區與天府新區在科創領域的攜手合作,成渝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這些都開了好頭,但關鍵是怎樣深入打造成渝地區各地在科技研發上的專長領域,這才能使成渝地區將來有可能成為“世界實驗室”。
其次,經濟圈的發展取決於對全球供應鏈的掌控,成渝地區只有擁抱世界才能變得更強大。當前的全球化從全球在產業鏈上進行水平分工的模式,變為更加註重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正形成東亞、北美、歐洲三大供應鏈中心。以各大區域所擁有的全球前10大城市群、經濟圈的數目來看,東亞供應鏈的實力最強,目前有中國長三角、中國粵港澳、中國京津冀、日本太平洋沿岸4大城市群,而北美供應鏈有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北美五大湖、美國西海岸這3大城市群,歐洲供應鏈有英倫、歐洲西北部、德國魯爾工業區這3大城市群。
如果將來成渝地區也能夠躋身全球十大城市群之列,將使得東亞供應鏈擁有5個世界級城市群,在全球的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中就成了無可爭議的領軍區域,東亞在西方大航海、工業革命的六百年後又將重回世界中心的位置。從世界級城市群的位置來看,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芝加哥—底特律一帶、歐洲西北部城市群的大巴黎地區、德國魯爾工業區均處於內陸,中國的三大城市群均處於沿海,內陸城市群發育不足,這無疑需要發展成渝地區這樣的城市群、經濟圈來平衡中國沿海和內陸的發展。
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總面積約18.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9500萬,GDP超過6萬億,這已經具備了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雛形,在未來還需要在經濟的規模和質量上加以提高,儘快達到GDP約8、9萬億人民幣的體量。
這其實需要一個符合供應鏈“控鏈”需要的好思路。近年來,兩江新區探索內陸改革開放新路徑,整合全球先進要素,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探尋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在內陸地區的整合路徑,建設“世界的中轉站”,並攜手天府新區共同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引擎和內陸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作為成渝地區的重要本地經驗,兩江新區的相關經驗值得認真梳理和推廣。
最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兩大都市圈的崛起,也是中間地帶的躍升。國家層面高度重視都市圈的發展,在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國家發改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按這個標準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成都和重慶這兩大都市圈,加上中間地帶所構成的一個“大都市帶”。
從全球各大城市群、經濟圈的發展規律來看,首先都是要“強核”的,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都是各自所在的經濟圈、城市群的“強核”,而中國的大城市群、經濟圈的發展呈現雙核乃至三核的現象,比如粵港澳大灣區有香港、深圳、廣州三個“強核”,京津冀城市群內有北京和天津兩大“強核”,而長三角城市群有上海這一中心城市加上杭州、南京、合肥這些副中心城市所構成的“一超多強”的局面。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定名伊始,中央其實就明確發展“雙核”的任務,雙核發展好了才有外溢和帶動作用。
那麼比較其他有著雙核乃至多核的城市群、經濟圈,成都和重慶的關係應該是“競合”,通過合作保持發展協同性,但同時基於城市各自的優勢實現錯位競爭。這除了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和成渝兩地間加強協調外,重慶和成都還要發展自己的“第一增長極”,同時培育新增長極,比如重慶的兩江新區就是重慶已經成型的“第一增長極”,它以佔全市1.46%的區域面積,創造的GDP佔全市的比重超過了12%,可謂是發展相當成熟的增長極。
目前兩江新區的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到了“豐果期”,重慶要做的就是加強澆水、施肥等,保障兩江新區能夠順利結出發展果實,為全市的經濟規模、質量提供支撐,而兩江協同創新區作為兩江新區的“新果園”,也要呵護好,這事關兩江新區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做好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經開區以及川渝毗鄰的一些功能區域的發展,但這些區域顯然還沒有到達“豐果期”,有不少還處於栽樹、護苗期,在加大重視的同時也要使其發展行穩致遠,這些區域發展起來了,有利於成渝兩大城市發揮“外溢”作用,形成一個內外聯繫廣泛的雙城經濟圈。
本文由重慶馬路社(ID:cqmalushe)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