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康復者,如何走出“創傷記憶”?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進展,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但不容忽視的是,心理療愈才剛剛開始!

一般來說,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都伴有兩個疫區,即“社會疫區”和“心理疫區”。當疫情被良好控制,甚至完全被消滅之後,“心理疫區”對於公眾的影響可能才會顯現出來,而這種影響可能會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新冠肺炎康復者,如何走出“創傷記憶”?

最近,一位聽眾向“不寂寞·愛相守”欄目求助。這位聽眾是一名已被治癒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在方艙醫院治療期間,醫護人員每天為TA監測健康狀況,安排規律的生活和飲食,再加上能和其他病友互動,還能參加方艙醫院裡的讀書會和分享會,當時,TA覺得特別安心。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隔離觀察之後,這位朋友的病情被治癒,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中。而此時,TA感到了焦慮和恐懼,不斷“閃現”的記憶片段也在持續折磨著TA:有部分病友曾經轉為重症,不知道何時能夠離開醫院,檢測核酸時的緊張情緒……

為了讓一切“翻篇兒”,家人們十分“有默契”地避談疫情信息,絕口不提“新冠肺炎”這個詞彙。為了讓家人安心,這位康復患者也 “假裝出”很開心的樣子,但是 “不聽話”的記憶碎片總會“闖入”TA的腦海中,讓TA的精神開始崩潰……

對此,醫學博士、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樹林在參與湖北之聲《不寂寞·愛相守》欄目時指出:

“千萬不要再假裝自己很好了,特別對於康復患者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


新冠肺炎康復者,如何走出“創傷記憶”?.mp313:36

來自湖北之聲


新冠肺炎康復者,如何走出“創傷記憶”?

深刻的,往往都是情緒記憶

什麼樣的記憶會異常深刻?

就像學習英語一樣,死記硬背的單詞往往容易被遺忘,但若是在一次英語課上,因為記錯了某個單詞,讓你在全班同學和老師面前出了醜,那麼這個讓人難堪的“單詞”和羞愧的情緒,就會牢牢地刻在心裡。

所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老師們總是想辦法讓學生進入模擬場景,不論是否在角色扮演過程中鬧出笑話,都利於單詞的理解記憶。

像這樣的記憶,被稱作是情緒記憶,也就是對曾經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的記憶。引起情緒和情感的事件已經過去,但情緒和情感的體驗可保存在記憶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和情感又會重新被體驗到。

例如,在多年以後,再次看到這個“單詞”後,回憶起來的,除了曾經的課堂畫面外,更加深刻的,往往是當時的難堪之情。

而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留下了情緒記憶,只是在緊急情況之下,這些情緒記憶被暫時遺忘了。

就像反覆回憶起患病細節的求助者一樣,在治療階段裡,由於有專業醫護人員的救治,也有類似經歷的病友陪伴,再加上規律的生活作息,痛苦的情緒記憶不容易被喚起,當病情被治癒後,這位求助者才慢慢地記起了種種畫面。

需要注意的是,暫時被忽略的回憶,也會造成嚴重影響!

心理專家指出,心理創傷從不會“無藥而愈”!只要發生了重大突發事件,都會讓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恐懼、緊張、焦慮等情緒,只是在人體“自我保護”的本能之下,將痛苦的回憶暫時放下,用以解決當前困難。

當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被控制,越來越多治癒患者回到家中,生產生活也逐漸迴歸正軌,但由於自身和環境的諸多原因,被“塵封”的記憶重新被打開。你可能會發現,即便他們已經無法清晰地描述記憶片段了,但只要想起,就會變得十分激動或沮喪,就像回到了曾經的環境裡一樣。

此時,可能有家人認為一切都過去了,忘記了就好。但是對康復者來說,洶湧的情緒反撲從未平息!

再“微不足道”創傷體驗,都可能隨時反撲!

情緒記憶往往給人帶來強烈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正面的情緒體驗會帶給我們美好的享受,而消極的、負面的情緒體驗卻會帶來恐懼、焦慮、難堪等感受,即便一度被遺忘,可一旦反撲,往往讓人痛苦不已。

可能有人覺得,只是回憶起一些難過的片段而已,能有多大的危害?

心理專家卻指出,再“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是產生了負面的情緒體驗,也可能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新冠肺炎康復者,如何走出“創傷記憶”?

有一個著名的真實病例,或許會讓大家重新審視情緒的“威力”!

曾經,一個三四歲小女孩看見家中突然飛進來一隻鴿子,那是她第一次看見這種生物。鴿子四處撲騰,小女孩兒被嚇得大哭,她開始拼命地往外跑。在奔跑的過程中,小女孩兒下意識地回頭看了一眼,她看見了一地的羽毛和空中飛舞的鴿子,而這個場景成了心中揮之不去的情緒記憶。

奶奶安慰小女孩,告訴她這並不是什麼大事,而小女孩兒的個性害羞靦腆,就將這段經歷完全放在了心裡,沒有向任何人說起。

隨著她逐漸長大,小女孩兒忘記了具體細節,但是她開始懼怕任何跟羽毛相關的東西,不論是鳥類,還是羽毛球,羽絨被…… 雖然她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害怕這些絲毫沒有“殺傷力”的東西。

多年後的一天,已經嫁人生子的“小女孩兒”帶著兩歲的女兒在海邊度假,她愉快地與女兒在沙灘上堆砌著城堡,可是一隻海鷗的到來徹底摧毀了和諧美好的親子畫面。

“不速之客”恰好停在了這對母女的跟前,這位母親完全失去了控制,開始大喊大叫,嚇得轉身就跑。就當快要跑到酒店的時候,這位母親才意識到,自己竟丟了了兩歲的女兒,後悔不已……

自此,她開始尋求心理援助,並在心理專家多年的幫助之下,終於回憶起了情緒記憶,找到了癥結所在。

只要對心理產生過影響,即便再微不足道的創傷記憶,也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甚至會在不經意間猛然“反撲”。


新冠肺炎康復者,如何走出“創傷記憶”?

闖入性思維,一個危險的信號!

“你是否曾體驗過,在治療期間的身體痛苦,或令自己絕望的想法,毫無緣由、突如其來地闖進腦海裡?”

“你正在工作或者做家務,突然間,腦海裡湧現出病友難過痛哭的場景,或是醫護人員們疲憊不堪的畫面?”

“你是否在意識到這些回憶的悲傷屬性後,開始逼迫自己不去回憶,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

如果擁有類似的體驗,那麼,你有可能陷入了“闖入性思維”裡!

“闖入性思維”的情況比較特殊, 是一種進入個體意識層面的想法,經常毫無預兆,其內容往往令人擔憂、困擾或怪異。大多數時候它們只是在腦海裡一閃而過,但對於某些人來說,會反覆糾結於這些“闖入性思維”,導致個體產生強烈的痛苦情緒。

心理專家解釋,擁有“闖入性思維”體驗並不罕見,但是類似

“闖入性”體驗頻率高於正常水平,對自身產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的話,就十分令人擔憂了!

因為,部分心理疾病都有可能出現闖入性思維,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情況嚴重,請及時尋求專業機構幫助!

對於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和家屬來說,闖入性思維出現後,要避免部分誤區:

誤區一:假裝自己一切都好!

假的真不了!特別是在闖入性思維之下,想忘記的、想忽略的記憶並不受大腦的主觀控制。欲蓋彌彰之下,只會感覺失去了自我控制,進而陷入自我否定當中。

誤區二:強迫自己不去想!

闖入性的記憶往往有很多情緒記憶,而情緒記憶往往又會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如果新冠肺炎康復患者不斷強迫自己不去回想,往往會讓緊張、焦慮、失望等情緒體驗更加強烈。

誤區三:傾訴被拒絕!

當康復患者回到家中,家人們十分有默契地避談疫情信息,甚至絕不提及“新冠肺炎”等詞彙。雖是出於好意,但是對於出現闖入性思維的人來說,本就不多的“傾訴欲”被打壓,甚至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理解。


新冠肺炎康復者,如何走出“創傷記憶”?

容許TA表達,是個良好的開端!

都說成年人的崩潰是默不作聲的,看起來很正常,會說會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無比,甚至很開心,但是內心已經相當糟糕了,而唯有表達,才是治癒心靈的良好開端!

心理專家建議,如果家人、朋友經歷了一段難過痛苦的時光,恰好願意向你尋求傾訴的話。作為傾聽者,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將話語權交給對方,要讓對方成為傾訴中的“主角”;

2、不要評判傾訴者的經歷,即便不贊同,也不要“糾正”對方;

3、儘量讓對方描述具體客觀事物,比如時間、地點、人物,做過什麼,得到什麼。要從複雜情緒中抽身而出,進而激發對方的冷靜思考。

4、雖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心理支持者”,但是專業心理從業者才能更精準地提供幫助,若是情況複雜嚴重,尋求專業幫助才是最好的方式!


新冠肺炎康復者,如何走出“創傷記憶”?

嘉賓簡介

陳樹林:醫學博士、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兼職教授。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7年入選浙江省151 人才第三層次。


新冠肺炎康復者,如何走出“創傷記憶”?

主持人簡介

吳陽: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今夜不寂寞》節目監製、主持人。

來源:《不寂寞·愛相守》欄目

主講:陳樹林

撰稿:吳陽

審核:簡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