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對孩子吼叫,父母惱怒,孩子不聽,教你2個管教法則

週末在家,我正聚精會神處理工作,兒子跑過來,找我要手機看動畫,我沒理。大約幾分鐘後,用手摸我的鍵盤,不時動動鼠標。“你在幹嘛,這麼不乖,不知道我在工作嗎?”,想起他早上起來刷牙、洗臉拖拖拉拉,最近老不聽話。我忍不住對孩子吼叫。

這種事遇到不是一次二次了。經朋友推薦看了《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本書。本書作者羅娜·雷納,是美國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和護士,有著超過50年的家庭育兒工作經驗。

孩子一不聽話就大吼大叫,結果,父母惱怒,孩子不聽。我們父母該換換育兒的管教方法了。

《不吼不叫》:對孩子吼叫,父母惱怒,孩子不聽,教你2個管教法則

《不吼不叫》

一,如何知道自己在吼叫?

舉例:

當父母吼叫的時候,不管聲音大小,往往充滿了怒氣,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不能控制情緒。通常感覺自己內心的緊張感會加強,呼吸變得粗重,心跳開始加快,還會發現身體發熱,思維變得不清晰。

出現上面這種狀況,那麼,你就是在吼叫了。

父母的吼叫主要是想表達自己的憤怒,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們敢不聽話,就會有嚴重的後果。相反地,如果你用另一種語氣和孩子溝通,用書裡的話來說,就是“慎重堅定地說話”,這是讓孩子聽話的重要法寶。

兩種說話方式,處理對比:

某天上學之前女兒在玩玩具,就是不想穿好衣服去學校。

1、你開始吼叫:“趕緊穿好衣服,再晚就要遲到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2、用堅定的語氣對她說:“該穿好衣服上學去了,我知道你喜歡玩,但是現在沒時間了。如果你上學遲到,那週末我們就不去公園了。”

在第二種方式中,語氣和態度是關鍵。

同樣的話,可以用尖利的嗓音和威脅的語氣吼出來,也可以用堅定平靜的語氣說出來。如果你為了指責孩子,就很容易憤怒地吼叫了。而如果是為了幫助孩子安排好早晨的事情,那麼保持平靜就很重要。

同樣的一件事,你如果上來就吼叫,孩子很可能會被嚇到或者情緒反彈,這樣她就更不會聽話了。就算聽話,她的心情也會變差或者感覺很委屈。


《不吼不叫》:對孩子吼叫,父母惱怒,孩子不聽,教你2個管教法則

二、為什麼對孩子吼叫?理解觸發吼叫的原因

吼叫的因素大多數來自生活日常,來自你的孩子、來自周遭環境、來自你的想法以及你的感覺的刺激因素。

吼叫的觸發器大致分為三類,分別是外部觸發器、內部觸發器和其它情境。

1、外部觸發器

外部觸發器說的是那些來自你自身之外的,能引起你吼叫的暗示或者指令。

比如,每次你孩子哼哼唧唧地抱怨,你會生氣。如果他還沒完沒了,你就會開始衝他吼叫了。這個外部觸發器就是他的聲音和他的無理要求。

比如,你看到伴侶又把換洗的衣服亂扔,家裡亂七八糟的,你就會生氣。這裡,他的行為就是你情緒反應的外部觸發器。


2、內部觸發器

而內部觸發器說的是,自己內心不斷升級的負面想法和情緒,比如你感覺到的焦慮、害怕、失望或者生氣的感覺。

一個外部觸發器可能會成為你憤怒吼叫的導火索,但是之後就是你的想法,也就是內部觸發器在為怒火提供燃料。

舉例,妻子回家看到丈夫把換洗的衣服亂扔,妻子想:真是個懶鬼!說過一百次了不要亂扔,要放進洗衣機裡。什麼破事,讓我跟著後面撿衣服。這時,當妻子繼續對自己說這些消極負面的話時,情緒就會爆發,妻子就衝丈夫大吼。如果旁邊有孩子,吼叫也會同時落在孩子身上。

在這裡,亂丟的衣服就是外部觸發器,妻子自己心裡不斷升級的消極想法是內部觸發器,在這兩種觸發器的共同作用下,吼叫最後就傾瀉在了孩子的身上。

你可以想想,自己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歷。對於一些人來說,內心的負面情感和經常出現的情緒觸發器,很可能讓吼叫變成一種習慣,變成一種脫口而出的行為。

這樣一來,當家長想要孩子們聽他說話時,就會很自然地大聲吼叫。而且一般當聲調足夠高的時候,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而聽話,這種反應更鼓勵了家長繼續大聲吼叫。


3、除了上面2點外,還有一些情境,也會可能引起吼叫

比如孤立無援、睡眠不足、沒有自己的時間,還有較差的健康狀況等等。這些都會讓家長們變得特別煩躁,孩子們也就更容易成為出氣筒。所以家長們也應該照顧好自己的生活,這是照顧好孩子的前提條件。

除了生活問題外,吼叫可能也有歷史背景。比如吼叫可能就是有些家庭的傳統,爺爺吼爸爸,爸爸吼兒子。

《不吼不叫》:對孩子吼叫,父母惱怒,孩子不聽,教你2個管教法則


三、如何減少吼叫或不吼叫,教你二個管教法則


雖然對有些父母來說,吼叫的習慣是很難徹底改掉的,但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提出了很容易實施的兩個育兒法則,ABCDE法則和4C法則

1、A-B-C-D-E法則

下決心不再吼叫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很難,尤其是當父母們被激怒時,忍住怒火不吼叫需要很大的剋制力。作者提出,如果感覺被孩子激怒,家長們可以嘗試以下5個步驟。

  • 第1步 :自問(Ask ),要問問自己感覺如何,負面想法是什麼,能不能自己改變這些負面的想法和情緒。
  • 第2步 :呼吸(Breath ) ,在問自己這些問題的時候,開始覺察自己的呼吸。有意識地做3-5個緩慢的腹式呼吸,並將呼吸引導到肩頸部位,儘量放鬆自已。
  • 第3步: 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 ,用呼吸來平靜自己的內心,調整好情緒。提醒自己,用積極的想法代替消極負面的想法。主要目的,是讓自己平靜下來後與孩子溝通。
  • 第4步:確定孩子的需要(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父母要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想想孩子需要什麼,是一個擁抱還是鼓勵。
  • 第5步:同理心( Empathize),將自已置身孩子的處境,嘗試感受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上面5步ABCDE法則,是為了方便記憶,不用每次都嚴格按照這個順序來做。不用期望一次就能記住所有步驟,但只要開始嘗試,在練習的過程中,後面的環節就自然而然地會越來越好。

書中舉個例子來幫助理解這個法則。有一個單身媽媽,每週末都會把5歲的女兒接過來一起住,女兒喜歡在週末的早晨看電視,而這位媽媽早上一般都會多睡一會兒。

有一個週末早上,媽媽的室友傑西要工作,讓女兒把電視關掉。女兒立刻哭了起來,媽媽在臥室聽到女兒哭聲,還有室友的惱怒聲音。

這次媽媽沒有吼叫,而是嘗試 A-B-C-D-E法則。

(A)她先注意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她感覺到了憤怒、尷尬和緊張,女兒的哭泣是關鍵外部觸發器。(B) 不過她沒有發火,而是做了幾次緩慢的呼吸,慢慢放鬆下來。(C)給了自己一小段時間讓自己平靜下來。(D)然後決定不要打開電視,怕傷害室友,同時也聽從女兒的要求,確定女兒需要安慰,引導女兒和自已一起做事。(E)最後,換位思考理解了女兒的想法和感受,她給了女兒一個很長的擁抱,又說了很多安慰的話。得到了媽媽的安慰,女兒慢慢地就不哭了,兩人一起吃早餐。於是這個週末也沒有被吼叫毀掉。

《不吼不叫》:對孩子吼叫,父母惱怒,孩子不聽,教你2個管教法則

2、4C法則

A-B-C-D-E法則,能幫你後退一步,頭腦清楚,平靜心態處理失當行為。但有時候除了擁抱和重新引導外,我們還需要做得更多。這時,你就需要4C管教法則。

4C 是以尊重為基礎管教,4個核心要素分別是:

  • 溝通(Communication)
  • 選擇(Choices)
  • 結果(Consequences)
  • 連接(Connection )

第1個:溝通。家長需要和孩子有足夠的溝通,讓孩子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家長的描述要儘量清楚具體。比如“不要玩沙子”就比“要聽話”這個要求更具體,孩子更容易明白到底該怎麼做。

第2個:選擇。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力,那他就沒有理由去跺腳和哭鬧,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提供選擇,能減少吼叫和爭執。比如,“今天晚上你想吃香腸還是雞肉?”,“你想在家玩,還是出去玩?”孩子感覺自己有了選擇的權力,同時能加強孩子做決定的能力。

第3個:結果。說的是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做錯了事情,會有什麼後果。孩子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家庭的規則才能建立起來。如果不用為自己的錯誤負責,那孩子幹嘛還要那麼聽話?

第4個:連接。管教的核心是連接。讓孩子感覺和相信自己是爸媽的掌上明珠,更容易讓孩子聽話。抽出時間與孩子一對一單獨相處,專門陪陪孩子,和孩子交流。

如果家長們能做到這幾點,那孩子們就更容易學會怎樣做出正確的事,並在出錯時承擔後果。這樣一來,吼叫也就沒有必要了。

總結:

對孩子吼叫無效,父母惱怒,孩子照樣不聽。如果做到不吼不叫的 ABCDE 法則和管教的4C法則,家長們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和孩子的行為。

當家長能平靜地面對孩子的錯誤,而且孩子能很好地遵守行為規則,那家長自然就沒有了吼叫的理由。


《不吼不叫》:對孩子吼叫,父母惱怒,孩子不聽,教你2個管教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