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現象

中國商務部: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現象

今年3月6日,工人在位於深圳福田保稅區內的外資企業業聚醫療器械冠狀動脈支架系統裝配車間工作。(中新社)

【綜合報道】針對美日欲扶持本國企業從中國撤離,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16日稱,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格局不是能隨意改變的,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華南美國商會疫情影響報告顯示,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疫情影響如何都不會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

“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

綜合中新社、北京《經濟日報》報道,在中國商務部16日舉行的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到,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日本經濟刺激計劃細節公佈,撥款扶持日本企業從中國撤離。此外也有媒體報道,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美方希望儘可能多的美國公司迴流,美國政府將為美國公司支付從中國搬回的費用。

對此,高峰迴應稱,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是各國企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共同選擇的結果,是各經濟體要素成本、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能夠隨意改變的。

他表示,儘管疫情對在華外資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情況。“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在中國長期經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沒有改變。”

中國仍是大多數在華美企重點市場

對外界關注的外資企業在華復工問題,高峰表示,目前在華外資企業復工復產率穩步提升。對中國8700餘家外資重點企業的調查顯示,截至4月14日,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2.8%,較上週提高0.9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迄今,中國華南地區98%的日資企業已恢復生產,開工率達到100%的企業佔41.4%,開工率為80%至100%的企業佔42.3%。其他地區日企復工也取得積極進展。在華生產率先恢復,有力支持了日企經營和穩定發展,並且已有很多日企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進一步開展對華投資的意願。

另外,高峰還透露,華南美國商會疫情影響報告顯示,75%的受訪美資企業表示,無論疫情影響如何,不會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

而根據中國美國商會2020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儘管目前美國在華企業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問題,但從長期來看,中國仍會是大多數在華美資企業的重點市場。

3月中國吸收外資形勢趨好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中國吸收外資也在回升。

中國商務部1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3月中國吸收外資形勢有所好轉,實際使用外資817.8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14.1%,降幅較2月收窄11.5個百分點。近期,中國已採取多項措施對沖疫情給吸收外資造成的影響,如要進一步壓減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條目,擴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並要求各地嚴格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不得設置單獨針對外資的准入限制措施。

美日鼓勵企業回遷的“政治經濟學”

中新社16日播文認為,對美日遷回企業的政策導向,過激反應不免誇大,不當回事也不科學;既不該當做單純的經濟問題求解,也不宜簡單從政治角度樹“假想敵”。置於“疫情”的現實背景下,這是一個感知世界涼熱、各國心理起伏的觀察切口,折射出本次疫情帶給西方國家的衝擊,以及由此帶動的心理調適與政策調整。

文章稱,首先這是一種“疫情應激綜合徵”。前期,“世界工廠”中國疫情暴發,全球產業鏈被掐斷,日本車企大幅減產,蘋果手機產能受限,世界感受到了痛;後來,海外疫情暴發,口罩等生產線外遷的西方國家,沒想到口罩成為自身的阿喀琉斯之踵,上演了扎堆搶購中國物資的一幕,掌握關鍵醫療設備的自主性成為迫切需要,也強化了日本急於遷回醫療類企業的心態。

其次暗合了西方長期的心病。“後金融危機”時代,隨著西方大國與新興國家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全球治理呈現多元化趨勢。美國、日本、歐洲國家意識到“製造業空心化”的弊端,紛紛啟動振興製造業計劃,以擺脫經濟社會陰影。如今在疫情這個新變量的介入下,“西方衰落”再度成為輿論場上一種隱性敘事,製造業迴流更成為西方對沖危機感的抓手。

理想雖然很豐滿,但現實呢?美日的號角能撩動多少外企迴流,選擇權在於外企自身。這取決於資本的邏輯與權力的邏輯、逐利的需要與政治的需要能在多大程度上對接。蘋果公司曾拒絕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搬遷建議,堅持把生產線設在中國,是因為有一本自己的賬本——搬遷耗時且成本高昂,美國本土產業鏈不夠匹配,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缺乏,從經濟學角度考慮都是不利因素,而中國這個大市場是其割捨不下的“甜頭”。這也是西方振興製造業計劃經營多年依舊“魅力有限”的一大原因。

但是,經歷了疫情這樣堪比“戰時狀態”的危急狀態,國家安全的需要無疑會被放大,政治考量的分量會加重。法國總統馬克龍前不久曾說“這場危機教會了我們,對某些產品和物資來說,它們的戰略屬性要求我們具有歐洲主權”。當西方國家對世界局勢的判斷傾向於負面——傳統安全風險和非傳統安全風險未來也許會更加頻繁,政治人物想用各種槓桿撬動資本回流的力度會持續加碼,尤其是戰略物資相關的產業,範圍遠比過去重點吸引的高端製造業更加廣。

由此帶來的後果,一是難免有部分外企尤其是出口導向的外企,為規避政治風險而轉移生產線,正如中美貿易戰期間一些外企轉場第三國一樣;二是新的壁壘誕生,助長逆全球化勢力,全球化進程不得不被重新塑造。

儘管這一現象尚未大規模出現,但從長期來看,這是一個難以跳過的“魔咒”。對於中國來說,要以不變應萬變,按照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繼續推動改革開放和產業升級,提升“中國智造”品質,及時填補外企抽身空白、進行產業修復,同時利用外企轉場機會優化外來投資結構。對於世界來說,基於資本邏輯的全球化後退,未來要在效益與安全之間尋找平衡,預示著全球化之路充滿更多變數,人類社會呼籲更高層次的全球治理智慧。(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