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病變過程中,定期檢查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一個人到醫院去看病,目的只有兩個,一是診斷、發現問題,一是治療、解決問題。

如果體檢時結果顯示有結節、鈣化灶或已有血流信號等,問題已經被發現了,按常理來講,下一步應該是解決問題。然而,在現實情況下,很少有一個人體檢發現結節後,醫院就給解決方案、建議趕快處理的,通常都是建議定期複查。那麼,為什麼這個階段醫生只建議定期複查呢?定期複查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目前醫院針對腫瘤的治療手段是手術、放療和化療,也稱治療腫瘤的“三板斧”。而既然結節本身是不正常的,放任發展也極有可能發展成腫瘤,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就對它進行處理呢?不直接採取手術、放療和化療呢?如果將這時視作疾病的初期,疾病並不嚴重,越早進行治療不是更容易解決嗎?

首先,手術、放療和化療都屬於極端的手段,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身體傷害。在這個時候進行這些舉措,用俗話來講,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特別對於放療、化療,由於大家對其副作用也有一定的認知,在這個階段如果醫生進行建議,患者也非常難以接受。而且如前面分享所講的,結節、鈣化灶以及有血流信號,都屬於癌前病變,如果在這個階段積極採取舉措,例如恢復到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營養的攝入等,是可能實現逆轉的

,現實生活中也不少定期複查後結節消失的情況。所以綜合考量,醫生一般都是建議定期觀察。

然而,如果患者不做任何的生活方式上的調整,

繼續放任不良的生活習慣,很有可能是伴隨著“定期複查”,檢查結果一次比一次惡化,甚至最終檢查證實是腫瘤。而確診腫瘤時,即使大家對手術、放療、化療的副作用都有一定的認知,也知道尤其是放療、化療的過程會極其痛苦,為什麼這個時候患者反而容易接受治療的方案了呢?這是因為,在現在人的潛意識中,已經將腫瘤跟死亡基本劃上了等號,為了延長生命,願意付出任何代價,與死亡的恐懼相比,接受治療中的痛苦反而變得可以接受了,醫生提出這些治療建議,也顯得順理成章了。

所以定期複查的真正意義是,評估我們採取解決問題的手段是否有效。定期複查不是什麼都不幹,只是到了期限去檢查,這樣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情況越來越糟。只有在發現問題後,積極採取舉措,根據定期檢查的結果,反思這期間我們所採取的方案、方案實施的強度,是否需要進一步加強或減弱,這樣的定期複查才有意義。


癌前病變過程中,定期檢查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