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意大利小城收到一封來自中國小朋友的信……

我們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樹上的樹葉,同一座花園裡的花朵。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

“中國你好!”

這段時間,一封來自中國的信,引發了意大利佩斯拉卡市人們的熱烈回應——

意大利的小朋友們、NETF文化交流中心的小朋友們:

你們好!這是來自遙遠的中國首都北京的小朋友的問候和分享。從新聞中,我們知道意大利也遭受了“大壞蛋”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侵襲,給你們的生活也帶來很多困擾。這種情況我們剛經歷過,感同身受,想把我們的感受和我們是怎樣度過疫情的點點滴滴與你們分享。

雖然處於困境之中,但你們一定要振作起來,出門戴好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回家勤洗手,相信我們都能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病毒“大壞蛋”讓我們都出不了門,但我們換個方式來交朋友,我們願意做你們的好朋友,相信你們也是這麼想的。——我們,是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小朋友,以及很多很多關心你們的中國小朋友。

9歲的Alessandra知道了這封信,她在家錄製了著名的意大利歌曲《volare》。滿頭捲髮的小姑娘在沙發上放聲高歌,唱到興起,情緒高昂的她張開了手臂。volare的意思是“飛翔”,Alessandra希望用歌聲鼓勵中意兩國小朋友一起變得更強大來對抗疫情。

疫情中的意大利小城收到一封來自中國小朋友的信……

11歲的華人小朋友徐航讀到了這封信:“我叫徐航,來自浙江青田,我特別希望疫情早點結束。”他的家人在意大利開了一家中餐館。疫情期間餐館一直不能開門,徐航和家人待在家裡很著急。他用手機錄下了自己的心聲,為自己和中國的孩子們打氣加油!

10歲的潘佳琪用一幅畫給中國小朋友回信。疫情蔓延時,意大利的孩子們開始畫同一個主題:彩虹。用一道道彩虹來預示“疫情終將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在她的畫裡,這道彩虹變成了由意大利和中國兩國國旗的顏色拼成的同心圓。

而11歲的安妮和10歲的妹妹安娜創作的彩虹,則拐了個彎,纏繞成一顆心的形狀。姐妹倆跟北京的新朋友們打招呼說,希望在中國醫生的幫助下,意大利能很快控制住病毒。

5歲的陳懿柔聽老師唸了信,揮起小拳頭一字一頓認真說,“戰勝病毒!中國加油!意大利加油!”

“在疫情陰霾下,孩子和家長們還是特別用心地去表達去錄製,因為這是給中國小朋友的視頻,是給新朋友的回覆。”孩子們的中文老師、意大利NETF佩斯卡拉中文學校的校長陳群說。

疫情中的意大利小城收到一封來自中國小朋友的信……

佩斯卡拉,這座亞德里亞海邊的古城,是意大利中部阿布魯佐大區最大的城市。無人機飛過海濱浴場、街道巷陌和林立的建築,記錄下這座古老又美麗的城市靜謐的一面。

意大利阿布魯佐大區NETF文化交流中心的董事長Gianni正忙著用無人機技術幫助當地警方防控疫情,他是這封中國來信的第一位收件人。3月下旬,收到這封圖文並茂的信和孩子們的視頻的他,抱著電腦在沙發上看了一晚,並迫不及待地通過郵件留了言——

親愛的北京的小朋友、全中國的小朋友,你們好,我叫Gianni,把我當成朋友吧,中國就像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打心眼兒裡感謝你們給新朋友的美麗的信、畫畫和視頻,你們的新朋友是NETF中文學校的小朋友們、更是全意大利的小朋友們。

4月12日,意大利的《24小時太陽報》和中國的《經濟日報》合作推出抗“疫”特刊,刊登了兩國孩子在疫情期間交朋友的故事,配上了7幅中國孩子送給意大利孩子的畫:天壇、故宮、長城、羅馬競技場、比薩斜塔、披薩……在孩子們眼裡,他們之間的距離就是畫中毫釐。

疫情中的意大利小城收到一封來自中國小朋友的信……

看到報紙的Gianni分外激動:“這是意大利第一大財經類報紙和中國經濟類報刊中最具權威性的報紙間的合作!我和孩子們榮耀無比!”

“孩子們的真誠坦率和自發行為,給我們成年人上了一課。”4月17日,佩斯卡拉市市長Carlo Masci接受《經濟日報》記者的專訪說,信件內容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得不待在家的孩子們想盡辦法做點開心的事情,將生活中的點滴瑣事寫得如此深刻。這些樂觀的信息,是對希望和生活的讚美詩,是隻有從孩子眼中才能看到的瑰麗世界。

疫情中的意大利小城收到一封來自中國小朋友的信……

他告訴記者,作為一個沿著亞得里亞海延伸的城市,佩斯卡拉後方是綠色的山丘,人們有著悠久而鞏固的社交傳統,更是習慣在春光明媚時光顧海灘和松樹林,所以留在家裡對他們來說很不容易。但醫生的敬業精神和技能、市民的耐心與協作是這場艱難而長期的戰鬥唯一的致勝法寶。

“我們收到了福州市長的幫助和建議,將提供的口罩分發給佩斯卡拉居民。我感謝福州市。”Carlo Masci說,中國孩子的視頻很動人,兩國孩子間的交往交流不僅是一座堅固的精神橋樑,更是把整整一代人變成了友誼的見證人。

鴻雁傳書

“Li,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你們的社區麼?”2月1日,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幼教中心主任李淑芳收到了一條微信,“如果您有任何需求,請隨時聯繫我,我將盡全力幫助!發信人Gianni。”

2019年,Gianni隨意大利教育參訪團來到中國交流,和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結下了深厚友誼。

5年前,他第一次來到中國,人們的大嗓門兒、清晨和晚上公園裡的廣場舞、簡單自然的孩子、還有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虎媽”,都讓他覺得新鮮有趣。Gianni迷上了這個國度。他回到佩斯卡拉,和陳群合作辦了中文學校,採用國內人教版的課本,還計劃了一場夏令營:在2020年,讓出生在意大利卻從未回過中國的華人小朋友們,到中國看看。

一場疫情打亂了Gianni的計劃。看著當地的華人華僑忙不迭地買防護物資捐回國,他心急如焚。

為了支持當地的中國孩子和中國社區,Gianni製作了一則小動漫“我不是病毒”,講述了一個意大利孩子和一箇中國孩子交朋友的故事,呼籲給中國孩子一個更舒適友善的環境。得知一箇中意跨國家庭被隔離在羅馬,Gianni通過網絡輾轉聯繫上這家的爸爸Paolo,為夫妻倆和混血寶寶製作了一則打氣的視頻。也正是在那時,李淑芳收到了Gianni的微信。

當意大利也出現疫情後,李淑芳的第一反應就是:老朋友Gianni,你還好麼?

“就是這些平凡而有愛心的人築起了中意友好的橋樑。”李淑芳說,Gianni向中國朋友釋放出了最大的善意,現在,該輪到我們了!

整個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迅速動員了起來,除了給意大利朋友張羅防護物資,老師們執筆寫了信,孩子們給意大利的小朋友錄製了很多條打氣的視頻:5歲的張樂初用現學的意大利語問好;5歲半的吳悠寧一遍遍地給意大利的小朋友演示“七步洗手法”;楊小夏一張張講解自己的畫作,告訴意大利小朋友即便在家也可以玩兒得很開心;6歲的李可可坦白自己的小心思,其實很喜歡爸爸媽媽天天在家裡陪著自己,可她知道一切都需要恢復正常;蒙古族小朋友恩克對著鏡頭問,什麼時候疫情才能結束,什麼時候才能和意大利小朋友見面呢?

更多孩子把自己的疫情生活拍成了照片和視頻,摺紙、畫畫、唱歌、跳舞、家庭鍛鍊、尋寶大作戰……“加油中國!加油意大利!”是孩子們說得最多的話。怕當地中文學校的同學看文字費勁,鄒堃旭、肖鈺潔和周子涵三個小朋友自告奮勇把信念了一遍,錄成了音頻——

希望這種病毒儘快被消滅,希望你們在打跑病毒後能來中國北京玩,到那時我們會帶著你們去看故宮、萬里長城;等病毒被打跑後,我們也想去看看你們的家鄉,去看看美麗的威尼斯、比薩斜塔、羅馬競技場,去嚐嚐美味的意大利比薩。

信裡發出了邀約,這個鴻雁傳書的故事還將繼續寫下去……

“等到開學,我會給每個孩子再念一遍這封信。”陳群說,這封信裡,引用了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的一句話,這是一句被孩子們演繹得無比動人的話:我們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樹上的樹葉,同一座花園裡的花朵。

“不管疫情結束之後會怎樣,此刻我非常篤定的有兩件事情。”Gianni說,“第一件事,我們的友誼會持續並更緊密,通過合作為人類發展創造更美好的事物;第二件事,NETF要為人類溝通和中意友好搭建橋樑,這將是我們長久的使命。”

Carlo Masci替這座沉浸在感動中的城市發出了問候:“我向您致以擁抱,並再次表示感謝,希望在佩斯卡拉見到您!這片土地有富饒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悠久的美食傳統,但丁之後詩篇被翻譯最多的意大利詩人加布裡埃爾·鄧南遮就出生於此。”

Carlo Masci說,這個問候是團結、親密與和諧的象徵,他還想邀請中國的孩子們更好地瞭解意大利的文化甚至語言,因為文化是世界遺產,哪裡有文化,人們總是會變得更好、開放面對世界、能理解和分享。

可愛的意大利孩子,勇敢的意大利人民,你們感動於中國小朋友的這封信,我們感謝你們的善意,讓我們攜手抗疫、迎接勝利!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公號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