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幫倒忙?——如何正確鼓勵孩子

你家有沒有這樣的寶寶:幫你拿雞蛋卻總打碎雞蛋;幫你洗盤子卻總打碎盤子;幫你倒牛奶卻弄的滿地都是;……?

這個時候當媽媽的你會不會趕緊跑過去制止孩子或者搶過孩子手上的東西告訴他:“你還小,這些讓媽媽來做”?

這些都是家裡常見的事情,當孩子嘗試著去幫大人做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的時候,家長總是會委婉的決絕或者制止,又或者替孩子做好這些事情。每當家長這樣做的時候,其實都是在阻礙孩子的成長,告訴孩子“你不行”。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拋卻我們現有的觀念,鼓勵孩子去嘗試、去探索、去做得更好。


孩子總愛幫倒忙?——如何正確鼓勵孩子

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勵。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個氣餒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不能得到歸屬感。


然而,我們目前的教養方式卻持續讓人失望和沮喪。在孩子的眼裡,大人們顯得極度巨大、高效迅速、無所不能。當孩子有了這些感受,只有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勇氣支持著他們不放棄成長。孩子的這種勇氣太棒了!設想我們和一群巨人同處一室,我們能不能像孩子那樣持續給自己勇氣?


雖然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感到自己能力甚微,但是他們用驚人的成長願望和勇氣,克服自己這種渺小羸弱的感覺。他們渴望成為家庭內平等的一分子,然而他們在努力嘗試給自己這個定位時,不斷遇到挫折和困難。這些挫折和困難往往正是我們目前普遍的育養方式給他們帶來的。


孩子總愛幫倒忙?——如何正確鼓勵孩子

四歲的樂樂看著剛從超市買東西回來的媽媽正把東西一一放好。當媽媽把蛋託從冰箱裡拿出來放在桌子上,又把一盒雞蛋從購物袋裡拿出來。樂樂伸手拿蛋託想幫忙把雞蛋放進去。“樂樂,別動!”媽媽喊,“你會把雞蛋打爛的,還是讓我放吧。寶貝,等你長大點再做。”


媽媽的這幾句無心之語卻給樂樂澆了一盆冷水,讓他感到氣餒,媽媽加深了讓樂樂認為自己很弱小的信念。這對樂樂的自我認知帶來了多少傷害?我們知道,即使是兩歲的孩子也能小心的把雞蛋放好。我們應該都見過兩歲的孩子把雞蛋一個一個的放進蛋托里,當他完成這件工作的時候,眼睛會散發出自豪的光彩。媽媽們也會為孩子的成績而高興!

三歲的Lucy正在自己穿外套,準備和媽媽一起出門買東西。媽媽說:“Lucy,過來,我幫你穿,你穿得太慢了!”

Lucy看著媽媽迅速的給自己穿好衣服,完成了這件他自己要好一會兒才能完成的工作,感到自己真是沒用,這樣的挫敗感讓Lucy放棄嘗試,以後就讓媽媽幫自己穿衣服好了。


我們常常無心的通過講話語氣、行為動作,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做不了大事情,並且他們低我們一等。我們通常沒用給孩子不同的途徑和機會,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強項和長處,反而我們常以大人的偏見,干擾或者阻止他們的探索。


為了讓我們的行為和偏見顯得有道理,我們甚至還給孩子定了適齡行為標準——幾歲的孩子能幹什麼事情,不能幹什麼事情。一個兩歲的孩子試圖幫忙清理餐桌時,我們立刻從他手裡把盤子搶過來:“別動,寶貝,你會把盤子打碎的。當兩歲的寶寶試圖抱著牛奶盒往杯子裡倒牛奶時,我們立刻奪過牛奶說:“寶寶,你還太小,抱不動牛奶,這個讓媽媽來做。你可以擺筷子。”為了不打碎盤子,我們卻打碎了孩子發展自我能力的自信心。如果孩子真的把牛奶倒到外面又會怎樣呢?損失牛奶和損失孩子的信心,哪個更嚴重?


孩子總愛幫倒忙?——如何正確鼓勵孩子

我們的行為阻礙了孩子發掘自己能力和優點的努力。我們高高在上,認為自己更聰明、更厲害、更有能力。當一個幼兒自己穿上了鞋,我們卻說:“你看,你把左右腳穿反了。”當寶寶第一次自己嘗試吃飯,結果把自己弄成大花臉,把餐桌、圍兜和衣服都弄髒了,我們會大喊:“看你弄的這麼髒!”然後把勺子搶過來喂他吃。這些行為向他展示的是他多麼弱小無能,而我們多麼聰明能幹。當孩子通過拒絕張嘴吃飯來表達他的反抗和不滿時,我們卻對他生氣。漸漸的,我們打碎了孩子想通過發展能力而為自己定位的意圖。


孩子總愛幫倒忙?——如何正確鼓勵孩子

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帶來的感受,孩子也經常因此而受挫。我們經常以孩子還小為由拒絕他們,這樣的行為和態度讓孩子內心非常氣餒、感到受挫。我們對孩子的行為能力缺乏信心,想當然的認為“等他大一點就會了”,傳達出的意思就是孩子現在太小、能力不夠、不完善、不夠好。


當孩子犯錯誤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儘量避免使用那些讓孩子覺得他是失敗者的語言和行為。我們要學會將人和事情分開,要抱有這樣的想法:“事情沒成功是可以的”、“很遺憾結果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理想”。試問哪個大人長大的過程中沒有打碎過盤子或者雞蛋?哪個人曾經沒有穿反過鞋子,系錯過紐扣?我們要清楚的知道,每次的“失敗”只是孩子經驗和技巧還不夠,完全與孩子的個人價值無關。真正有勇氣的人,不怕犯錯誤或有缺點,並且勇氣也不會因為錯誤和缺點而減少。這種“能夠接受缺點的勇氣”,達人和孩子都需要。沒有這樣的勇氣,就會常常感到受挫和氣餒。


孩子總愛幫倒忙?——如何正確鼓勵孩子

鼓勵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從而不會令他們氣餒。如果我們的行為讓孩子感到對自己缺乏信心,就容易造成孩子氣餒。另一半指的是學會鼓勵孩子。只要我們表達出對孩子勇氣和自我認知信念的支持,我們就鼓勵了孩子。如何做到這一點,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需要家長通過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加反思、認真思考。我們要細心觀察,經常捫心自問:“我這個方式對孩子的自我認知有什麼影響?”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中,判斷孩子是否有自信。一個懷疑自己能力和價值的孩子,會表現不端。這樣的孩子不是在參與、貢獻中尋求自己的價值,他心裡的氣餒會讓他的行為轉向對他人無益、讓他人惱怒。因為他在心裡堅信自己不夠好,沒有能力做出貢獻。而不良行為雖然不好,卻能讓他得到關注。正所謂“捱打總比被忽視強”,做個出名的“壞孩子”也是與眾不同,也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這樣的孩子,心裡總是相信自己無法通過和他人合作而獲得成功和價值感。


孩子總愛幫倒忙?——如何正確鼓勵孩子

因此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會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進行下去。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讓孩子在不斷的嘗試中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發展自己的能力和自我認知水平。犯點錯誤並不可怕,無意中阻礙孩子的成長才可怕。如果怕孩子打碎了盤子,就把餐具換成塑料的;如果怕孩子碰倒了東西,就把家裡對孩子安全構成威脅的東西放在孩子不容易碰到的地方……


無意的批判或者過度的保護都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也不是表達愛的正確方式。父母的愛最好通過不斷鼓勵孩子學習獨立來表現。我們需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並貫穿整個童年。我們需要對孩子表達出不間斷的信心和信任,這是一種能夠幫助孩子克服童年問題的態度。孩子們需要發自內心的勇氣,讓我們幫助孩子們發展這種勇氣,並保持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