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海豚思维”:你不需要“知识仓库”,而需要“知识流水线”

任何知识,不被利用,就不属于你。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

——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知识节,各大图书网站早早就开始了全年最大力度的促销优惠活动,买书买课变得越来越容易,价格也越来越平民化,但人们学习知识的效率却变得越来越低。

重度知识付费用户,为什么深感“学了那么多知识,却过不好一生”

闺蜜是一个知识付费的资深用户,手机里下载了各类学习app,每天学习时间超过3小时,上班开车听音频,午休时上视频课,晚上回家还会参加线上训练营,周末也常常参加线下读书会。

她学习热情特别高,也肯为自己投资花钱,一年下来,上了几十门线上课,还听了几次线下培训,花费了2万多。

按理说,这样好学的人,早早就是职场精英,但朋友毕业已经10年了,还是一个基层管理者,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她却总是无法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来。

对此,她也特别苦恼,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但似乎对自己并不产生多大收效,工作和生活都没有多少改变。而且学的知识越多,反而困惑越深。

闺蜜的问题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到的知识无法被高效利用,把知识转化为经验和能力。

在学习知识上,有很多人是“海豚思维”,这个词来源于“海豚族”,总喜欢在家囤积大量物品。学习上也有海豚思维的人,特别注重学习知识的数量,比如标榜“一年读N本书”,“每天学习几个小时”。

有“海豚思维”的人,会认为知识是一个仓库,放越多知识,越充实富有,但其实知识一定要“流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这篇我们就来谈谈【如何用“知识流水线”思维,快速提高知识的利用率?】


跳出“海豚思维”:你不需要“知识仓库”,而需要“知识流水线”

什么是流水线思维?

福特发明了流水线,在工业时代,流水线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流水线思维同样适用于知识的学习和管理。

相比于“海豚思维”的静止视角,认为知识都被储存在一个巨大的仓库里,流水线思维是让知识“流动”起来的动态视角,通过知识的输入、组装和输出,将知识充分利用。

流水线思维有几个特点:

  • 学习不是单向的输入过程,而是“输入、重组和输出”知识的过程
  • 相比输入效率,更重要的是输出质量和效率
  • 对知识数量的要求下降,反而对知识“周转速率”和“连接效率”的要求大大提升

为什么静态的“海豚思维”无法管理知识,而“流水线思维”则能高效利用知识?

1、碎片化知识不成体系,很难被调用

信息过剩时代,人类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我们却发现一个新问题:知识碎片化。

我们最常获取知识的渠道可能是一段音频、一篇公众号文章,甚至是一段抖音视频。网页和APP阅读增多,大部头阅读减少,导致目前大部分知识的获取属于碎片化的知识。

碎片化知识降低了理解知识的难度,增加了获取知识的便捷性,但同时知识也被切的很细碎:每一节音频课就是一个小知识点,一年下来,你可能学到了365个这样的知识点,但知识之间固有的关系却被打破了。

我们了解了知识本身,却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情境和相关链接,当然很难被调用

这就好像,一瓶药丢失了说明书,不了解适应症和服药剂量,即使这瓶药没有过期失效也不能吃了。碎片化知识就像这瓶药,失去了调用它的情境和链接,知识就变成纸面上的文字,无法指导工作和生活。

如果把很多碎片存放在一个仓库里,会大大增加储存和查找难度,而如

2、静止的海豚思维,缺乏对知识的迁移,而流水线思维,加速知识在各个领域间的流动性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是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的践行者。他认为,学科是人为划分的,但解决问题时,各学科的知识都要一起上。所以,芒格自学了心理学、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化学、逻辑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这对他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起到很大作用。

比如达尔文在生物学领域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经典理论,解释了物种进化。这个知识拿到商业领域同样适用。

吴晓波在《大败局》一书中写了很多大企业失败的案例,归纳下来,其本质就是企业没有顺应时代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需求。适应环境才能活下来,而非有某一项优势,如果环境变化了,优势也可能会变成劣势。

对人的发展也是如此。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机械效率的提升已经达到极致,市场需要的是创意型人才,而不是机械型人才,如果不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即使有再专业的机械技能,也会被时代淘汰。

生物进化论在企业和个人发展上依旧有效。跨越知识学科的壁垒,让一个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真正把知识迁移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里。


跳出“海豚思维”:你不需要“知识仓库”,而需要“知识流水线”

如何应用“流水线思维”,真正学以致用,让知识发挥最大价值,改善工作和生活?

1、输入知识阶段:告别"知识幻觉",不囫囵吞枣,提高知识“吸收率”

在流水线上输入的零件必须保证质量,否则零件质量低下,组装出来的成品也一定是次品。

很多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知道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一生?真实原因很扎心:你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道理。

清华大学管理学教授宁向东老师曾讲过一件事,他在得到app开了一门管理学课。一天,有位学员问,老师,为什么我每天上班路上开车时都听您的音频,也听懂了,可并没有改善我的管理能力呢?

宁向东老师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我花了一辈子凝练的知识,用几个小时整理出来,你只是10分钟边开车边听,怎么会理解透彻?

我们经常听在线课,听得时候尝尝觉得振聋发聩,直击灵魂,但听完就完了,这样的知识只是从我们面前飘过,是一种“知识幻觉”,并没有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储备。

  • 如何把别人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如何确定你是否真的理解了一个知识呢?把它讲出来。

“学习金字塔”模型清晰的展示了不同学习方法之间“知识内化率”的显著差别。听讲、阅读、视听、演示都属于被动学习,只能存留5%~30%的学习内容;而主动学习可以完成50%~90%的存留,其中“教别人”可以吸收90%的知识。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只通过听讲或阅读的方式学习,知识吸收率最高只有5%-10%。


跳出“海豚思维”:你不需要“知识仓库”,而需要“知识流水线”

“一页纸老师法”可以帮你把任何一个知识点“掰开”、“揉碎”、“简化”

第一步,掰开知识点

  • 选择一个你要理解的概念,在A4纸上写下标题;假设这是一块白板,底下坐满了学生,你要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知识点。

第二步,揉碎知识点

  • 讲解的过程中,记录下哪些是卡壳的,或逻辑不通的地方。然后,翻书、搜索资料或请教别人,直到搞懂为止。
  • 不断简化语言,不用生僻、专业词汇,而试着用简单的语言,或打个比方、做个类比,这才是真的理解。

深入理解知识是学习的第一步,不过很多人恰恰是囫囵吞枣,追求速度,而放弃质量,最后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依然头脑空空。确保每个“知识零件”都是高质量的,这是输入阶段最重要的。


跳出“海豚思维”:你不需要“知识仓库”,而需要“知识流水线”

2、组装知识阶段:构建“知识晶体”,提高知识“连接率”

《超越智商》的作者斯塔洛维奇认为,知识的结构和知识的元素一样重要。

这就好比沙子和混凝土散沙根本抓不住,一使劲就散了,但是混入水泥和石块之后,这些东西就形成了一定的晶体结构,散乱的沙子也能建起一座高楼。

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后,就变得不易磨损,也更容易整体提取和利用。在“知识流水线”上,组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零件之间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起来,才能变成一台台有价值的设备。

那么,如何组合知识,组装成更加牢固的“知识晶体”呢?

模型是知识之间的结构,也就是连接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常见的知识结构一般有4种关联结构、树状结构、序列结构和数据结构。

跳出“海豚思维”:你不需要“知识仓库”,而需要“知识流水线”


①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比如金字塔结构的马斯洛需求模型,展现了“底层为基础,逐渐升级”的关系,而漏斗模型,展示的是层层衰减,比如销售漏斗,转化漏斗

②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如包含关系,最典型的树状结构是书的目录

③ 序列结构:体现前后、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是工作流程图,以及操作说明指南的步骤

④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比如柱状图、饼状图、增长曲线等,展示了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

国内著名结构思考专家李忠秋老师在《结构思考力》和《透过结构看世界》里,都提到过一个结构罗盘,它将关系分为了16种。


跳出“海豚思维”:你不需要“知识仓库”,而需要“知识流水线”

这个罗盘基本涵盖了所有可能的知识关系,掌握一些逻辑关系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把知识最大程度的转化为知识晶体。

按照晶体结构组装知识点的过程,就相当于流水线上装配零件的过程,相比零散的配件,成品设备更便于输出。

3、输出知识阶段:创建知识闭环,提升知识“周转率”,多次调用

什么是知识闭环?

“闭环”这个词,来自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模型,在管理上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

闭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用一个实践结果去检验计划,并持续不断的优化计划和执行流程。

把这个概念用到知识利用上,知识闭环应该包括知识-场景连接-实践应用-交流反馈的过程,帮助知识变成经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 构建知识场景:为一个知识点找到至少多个现象解释它

百度前副总裁、营销专家李叫兽曾经提出过一个很实用的学习方法。

有一次,他在一本神经心理学的书籍中看到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他立刻停下来问自己,平时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不找出至少5个现象,绝不会罢休的。

他首先想到了文案。如iPod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得多,用户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iPod的价值。这样视觉化的文案,还有能“拍星星的手机”,“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只溶在口,不溶在手”。

除了广告文案,还有名人名言。雷军的那句“在风口上,猪也会飞”。就比“要善于利用趋势”,更好传播。

还有很多古代的谚语也是非常形象化的表达。“枪打出头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石二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甚至连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其中也运用了场景和视觉化的表达:

我有一个梦想,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通过视觉化场景描述,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憧憬。

我们一直在关注知识的数量,但是没有关注知识的连接。知识的连接需要构建适合知识的场景,李叫兽从一个神经心理学的知识点,创建了不同场景的连接(文案、名言、谚语、演讲词),解释了各种各样现象,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了关联,不仅增强了记忆,也为应用奠定了基础。


跳出“海豚思维”:你不需要“知识仓库”,而需要“知识流水线”


  • 应用实践并获得反馈,加快“存货周转率”,让知识运行起来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存货周转率”,单位时间,货物周转的次数越多,效率越高。对知识管理而言,加快知识的周转率,不仅可以帮我们倒逼输入,还能获得持续的反馈。

学习知识是输入的过程,而真正让知识发挥效用的过程是输出。输出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写作、演讲、咨询、小组分享、工作交流等等。知识闭环的最后一环形成“可交付的知识产品”,和更多人创造交流和反馈学习的机会,真正让知识运行起来。


跳出“海豚思维”:你不需要“知识仓库”,而需要“知识流水线”


结语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80、90后的共同认知,但是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改善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却是很多人急需提升的能力。

这篇文章提供了“流水线思维”的知识管理方法,通过对标对输入阶段、组装阶段和输出阶段,提升了知识的吸收率、连接率和周转率,最大化的“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变为工作和生活的效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