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无往而不胜也

“知”“行”合一,无往而不胜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记载的孔子关于“”的观点是:“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孟子•尽心上》记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是对孔子“生而知之”观点的继承。

良能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这里的“”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是指人心所本有的上述道德法则。

这种“”是先于实践而存在的,“”是“”的依据,“”是“”的结果。因此,“”在“”先。

这种“”在“”先的观念并非轻视“”,而是强调在“”的指导下,身体力“”的重要性。

朱子语类》记载:“

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是朱熹用“眼”和“脚”的关系来比喻“”与“”,表达了“”“”并举,认知与实践并重的观点。

传习录》记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里“”是指良知,“”是指人的实践,“”与“”的合一,既不是以“”来吞并“”,认为“

”便是“”;也不是以“”来吞并“”,认为“”便是“”。

“知”“行”合一,无往而不胜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