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評論:愛國衛生運動要搞好垃圾減量分類

北京日報評論:愛國衛生運動要搞好垃圾減量分類

具有歷史意義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於5月1日實施,北京準備好了麼?

目前看來,多區已下發細則、拿出方案。西城區建立“不分類、不收運”的倒逼機制,朝陽區區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已帶頭強制垃圾分類,海淀區推出全市首堂垃圾分類網課……從以往的文明倡導變為法定義務,同時因地制宜配備落地方案,北京推行垃圾分類這場“習慣革命”的決心可見一斑。

因時之勢易為力。目前,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仍處於進行時,又正值第32個愛國衛生月,無疑是大力推進垃圾分類落地,讓人們的日常意識、生活行為更趨環保衛生的契機。回顧歷次愛國衛生運動,對於全民衛生習慣的養成、城市面貌的提升、重大傳染病的防控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掃除,僅故宮就清除14萬噸垃圾,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愛國衛生運動評選“衛生之家”,居民搞好家庭衛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隨著時代變遷,愛國衛生運動的具體內容在不斷延伸,但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求每個人做好自己健康生活的第一責任人。

文明習慣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垃圾分類也需要一個適應期,廣大市民不妨從減量破題。2017年,我國城鎮人口約8.1億,生活垃圾清運量約2.8億噸。粗略測算,平均每人每天生產垃圾2斤。尤其近年來,隨著快遞、外賣的飛速發展,紙箱、泡沫、餐盒等包裝物也成了生活垃圾中的重要內容,增量約佔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0%。捫心自問,我們製造的生活垃圾是否有許多壓縮空間?住酒店、點外賣、去購物等少用一次性物品,紙質資料儘量電子化,閒置物品可捐可賣,破舊物品小修小補……敬惜物力,勿以善小而不為,舉手之勞積少成多,就有望改善身邊小環境、撬動社會大變革。

垃圾減量分類不只是總量降低、物理拆揀,更指向生產生活觀念的變遷。期待這場“習慣革命”,讓城市“輕”下來,讓更多人的生活更簡約、更衛生。

來源: 北京日報 評論員 胡宇齊

流程編輯:郭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