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蘇州河》

中國香港2000

導  演:婁 燁

主  演:周 迅 賈宏聲 華仲凱 耐 安 姚安濂

主演獎項:第29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第15屆最佳影片獎 美國時代週刊年度十佳電影

《蘇州河》中的美美開場時沒有一句對白,觀眾感受到的是周迅燦爛的笑,活靈活現的眼神,富於時代感的吹泡泡和抽菸,富於生活露珠的轉圈……折射出一種現代鮮活生命無言的張力。
接著,我們感受到另一個純潔稚氣的形象——牡丹,她那俏皮的笑,滴溜溜轉動的眼睛,莫名其妙的哭,以及那質樸、真摯的愛。觀眾看到的不是表演的“技巧”,不是展示的“表情”,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影片結尾,馬達與牡丹雙雙自殺,美美陷入深深的思索,冷峻的沉思……她那震驚流淚的特寫,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臉部表情,不是一個特寫的表演,而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一次靈魂出竅的痛楚。我們感受到既是美美,也是周迅的一次靈魂體驗。
她悟出一個道理:影視、話劇表演本質上是一次生命體驗和生命表達。也許正是這種表演的美學層次使她獲得了第十五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推薦觀摩周迅的《蘇州河》,領略“生命表演”的生動性、豐富性、複雜性、神秘性及其魅力。

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表演創作是創作者生命的一次獨特展開,它是把自己帶入作品與觀眾的一次行動,真正的表演幾乎分不清創作與現實的界限。真正的創作是創作者的一次生命體驗,是創作者與觀眾的一次靈魂交流,是對“人性”最好的一次把握,它關注最根本的東西是人的精神層面、靈魂層面。
優秀的銀屏表演都是演員人生經歷、情感結構的一次強烈體現,是演員情感結構與角色情感結構的一次最佳重合。

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如果·愛》裡,孫納在北京歌廳當舞蹈演員的經歷,同周迅本人如出一轍,難道這部電影是在拷貝她的人生?導演陳可辛和周迅都一口咬定:“真的是巧合。”陳可辛只知道周迅會唱歌,卻並不知她早年在北京歌廳打工的經歷。
周迅拿到劇本時也非常驚訝:“太巧了吧?”有往事的人愛生命,對時光流逝無比痛惜,因而懷著一種特別的愛意,把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珍藏在心靈的穀倉裡,輸送到藝術的創作中。

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周迅表演的含金量體現在表演的美學狀態所展現的魅力上。她戲稱自己是一隻“影蟲”,只有在電影這棵大樹上才會有新鮮的生命。陳凱歌更稱周迅為“一個很好的心靈溝通者”建議年輕的女演員、女學員多看、多“讀”周迅主演的影片。學她的表演與成才之路。 愛情對於周迅來說,是生命的一切,周迅經歷的驚心動魄感情事件有失有得,周迅成功扮演的這幾次“愛情傷員”的角色,得益於她的真實生命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在導演陳可辛的眼裡被昇華為一種藝術氣質,這種氣質正好契合了《如果·愛》中的女主角身上的某種特質。

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周迅在表演創作中是用演員的生命塑造角色的生命;用演員的氣質去再造角色的氣質;用演員情感、靈魂去再現角色的情感、靈魂……正因為她用自己的“活生生”創造了角色的“活生生”,才打動了“活生生”的觀眾。
她永遠記得陳凱歌導演跟她說的一句話,“你要學會做一個好的演員,你首先要學會什麼是人,什麼是愛,什麼是死亡。”但願中國銀屏上出現更多像周迅這樣“用生命創作”的演員,那樣,中國的銀屏表演將進入一個更高層次。

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演員是幸運的,他或她可以將自己生命中最珍貴的財富——悲歡離合、刻骨銘心的遭遇及情感通過一個個人物轉讓給千千萬萬的觀眾。在塑造的角色中放進最珍貴的感情、最珍貴的人物關係及人生體驗……成功在於把自己的生命體驗擺進去;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擺進去,把自己的人生積累擺進去,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創作。
我想起周國平先生的話:“世上有一樣東西,比任何別的東西都更忠誠於你,那就是你的經歷。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遭遇的人和事,你因這些遭遇產生的悲歡、感受和思考,這一切僅僅屬於你,不可能轉讓給任何人,哪怕是你最親近的人。這是你最珍貴的財富。”演員尤應如此。

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藝術是生命的一種形式:在每一個角色那裡,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天性及其活生生的……角色的一切情感、感覺、念頭都應該成為演員本人的活生生的、跳動著的情感、感覺和念頭。
他應該以自己本人活生生的心靈的一部分來創造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並以自己本人的活生生的身體把它體現出來。表演藝術本質上是生活的藝術再現,是生命體驗和生命表達。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觀察、生活積累、生命狀態與情感融入表演藝術。

這部禁片,讓周迅第一次拿下影后


歸根結底,藝術所擁抱的是人生。藝術的意蘊就是人生的意蘊。 參考:林洪桐 《表演生命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