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眾所周知,“火藥”的誕生實則有著相當的偶然性。

由於封建時期的人普遍迷信,故而為了追求所謂的“長生不老”,也就衍生出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煉丹之法,火藥也就因此而誕生,成了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可是很明顯,火藥無法被煉製成所謂的“丹藥”,也沒法幫人長生不老,而且還十分容易造成丹爐炸裂,引起火災。

所以古代的煉丹家很快就對這種十分容易“著火的藥”失去了興趣,火藥的配方也因此而落入了軍事家的手中,成了古代戰爭時期輔助“火攻”的一項戰略物資。


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諸如唐昭宗執政時期所誕生出來的“飛火”,兩宋時期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霹靂火、震天雷、突火槍等等,之後在元朝時期,還誕生出了一種被稱之為“銅將軍”的“銅火銃”。

諸如中國歷史博物館所陳列的那尊製造於1332年,長533毫米,口徑105毫米,重6.94千克的銅火銃,其就是當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火炮”。

沒錯,雖說叫火銃,但其實卻是火炮,其明顯並不適合單兵應用,而且也多是被用在了攻城或者守城上面。

不過按照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在《波蘭史》一書的記載來看,“銅火銃”的發明時間甚至還要更早一點,也就是當時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噴火龍”。


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歐洲的單兵火銃

因為在十三世紀初期,伴隨著蒙古大軍的第二次西征,銅火銃也一併伴隨著成吉思汗的遠征步伐而橫掃東歐戰場。

火藥在中國戰場上的發展截止此時,也基本可以說是告一段落,逐漸轉向了歐洲戰場。

雖說不像很多人以為的中國古代只是用火藥來放煙花了,但是事實上中國古代對於火藥在戰場的運用確實多是用在了輔助方面,而不是主戰單兵武器。


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但歐洲不一樣,歐洲騎士那厚重的板甲以及堅固的貴族城堡已然是讓弓箭、投石機等冷兵器失去了實質性意義,所以他們迫切的需要一種全新的武器來攻破貴族城堡以及騎士那厚重的板甲。

所以在從蒙古大軍這裡獲得了“銅火銃”以後,歐洲人也順勢開始對了銅火銃的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 為了攻破堅固的貴族城堡,他們把“銅火銃”造的更大,使其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火炮”。
  • 同時為了擊穿歐洲騎士那厚重的板甲,他們又另外造了一批更小更輕的“銅火銃”,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單兵火銃”。


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最早版本的單兵火銃有缺陷

火銃與火炮也就此開始被區分開來,可是與火炮那憑藉“個頭”就可以提供射程和威力的結構相比,“單兵火銃”明顯對於“精度”以及“重量”有著更高的要求。

可是最早的單兵火銃一是精度不夠,在當時這是技術限制,基本無解;而且若是想要威力以及射程,重量勢必也會更重。

所以在當時曾一度在“單兵火銃”的槍管下方設立過一個“支架”,從而借其來抵消“單兵火銃”的自重。

但這樣就能取代冷兵器了嗎?並不能。

因為當時的“單兵火銃”還有著一個更為致命的缺陷,即“裝填慢”。

跟我們現代這樣換個彈夾、然後上膛就相當於完成裝填的過程不同,那個時候的單兵火銃想要完成一次射擊極為麻煩。

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 首先必須要從槍口處往槍管裡填充火藥,繼而才能裝填鉛彈、鐵砂或者鐵珠等子彈,當然,別忘了得用一根“小棍”將其夯實。(直到後來出現“後裝”燧發槍)
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 可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因為還有一個擊發的過程,不像我們現代的熱武器這樣扣動扳機就行,最早的單兵“火銃”是要用繩子引燃的。(直到1547年出現燧發槍,用燧石代替了繩子)

其中任何一個步驟錯了都有可能導致擊發失敗,一來二去之下,完成一次擊發怎麼著也得將近一分鐘的時間,而且精度還不敢保證,幾乎完全隨緣。更別提還不防水。

如此一來,沒等點燃繩子完成擊發,敵人可能都已經衝過來了,那這仗還怎麼打,還不如用弓箭或者刀劍長矛等冷兵器呢,最起碼拿起來就能用。

所以在“銅火銃”剛剛傳入歐洲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雖然歐洲已經逐漸分化出了火炮和火銃,但其在戰場上的定位其實跟中國戰場一樣,都是輔助武器,並非主戰武器,冷兵器在戰爭中的地位依舊穩固。


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歐洲對單兵火銃的規模化應用

直到1503年,西班牙名將貢薩洛完成了一項壯舉,他憑藉著八千兵力,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打敗了法國的三萬板甲騎兵軍隊,而且法國的主帥“穆爾公爵”也一併成了戰役期間陣亡的四千亡魂之一。

這種戰績,在當時的歐洲戰爭體系中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要知道,三萬騎士部隊,也就相當於是三萬個歐洲小貴族了。

不光是因為這些“騎士”的身份,而是因為這些騎士的造價以及強悍的防禦力,光是他們那一身幾乎武裝到牙齒的板甲,就不是傳統的單兵冷兵器所能輕易擊穿的。

這還沒算這三萬騎士部隊還是當時歐洲盛名已久的王牌軍團,即當時歐洲最強悍的瑞士僱傭兵,單兵實力定然不會弱。


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可是“貢薩洛”做到了,因為他用的不是冷兵器,而是“單兵火銃”,真正實現了用子彈射穿貴族騎士盔甲的壯舉。

或許對歐洲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已經猜到了這場戰役的名字,沒錯,就是當時意大利戰爭的一部分,“切里尼奧拉戰役”。

憑藉著火銃方陣的輪番射擊,貢薩洛輕易的抵消了單兵火銃“裝填慢”的缺陷。

同時憑藉著一千火銃手的數量優勢,單兵火銃精度差的缺陷也因此而彌補,只需要對著法軍部隊方陣射擊就行,只要偏不到自己身上,那 其就有可能落在法軍的身上。

而且為了防止法軍的衝鋒,同時也為了彌補己方防禦力缺陷以及人數劣勢,貢薩洛還在戰場上挖掘了大量壕溝,讓全副武裝、幾乎武裝到了牙齒的法軍根本發揮不出來其強悍的衝鋒能力,只能被動的成為一個個活靶子。


單兵火銃早期裝填慢,精度差,為何卻能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

戰場上冷兵器的衰退

單兵火銃也因為這場戰役,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聲名大燥,迅速傳遍了整個歐洲戰場,歐洲各個國家也因此開始重視對於單兵火銃的規模化應用,使其正式成為了歐洲戰場上的主戰武器,並逐漸取代了冷兵器。

而且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擴張步伐,火炮以及單兵火銃也再次於明朝末年踏上了中國戰場,就好比明嘉靖初年於西草灣之戰所繳獲的二十門“佛郎機”,也就是“西文火炮”。以及後來明朝仿造,或者是從葡萄牙進口的“火銃”武器等等。

據《明史》對佛郎機那“火礮之有佛郎機自此始”的記載來看,顯然中國戰場上真正意義上的火炮正是從這個時候才被廣泛應用在了明朝的城堡攻防戰上。

冷兵器在全球戰場上的地位也就此開始了衰退,雖然衰退的進程與速度不同,但其被因火藥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熱武器取代的趨勢已然是成了必然。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