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麼努力,為何工作還是沒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這件事

每天走在熙熙攘攘的上班路上,我总能看见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们,有的人在快步追赶公交车,有的人在不停地讲着电话,有的人在地铁里快速翻阅报纸......

大家似乎都在努力地为生活打拼,因为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容许我们有一丝的倦怠, 谁知道幸福的生活不是在辛苦忙碌后等着我们呢?

可是,当一年两年过去了,甚至十多年都过去了,有的人已经不再需要为生存而奔波,他们做到了真正的职业跃迁,并且开始为梦想升级在做准备了;

然而也有很多人依旧在原地不动,他们可能还在一家公司呆着,干着一成不变的工作,或者换过多家公司,却老是觉得没有找到一份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于是,总有人会感叹:“为何人与人的差距这么大?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地付出,工作却还是没有起色呢?”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努力付出,却不见起色

曾经,有人在TED的演讲现场,问现任美国SpaceX、特斯拉、SolarCity三家公司创始人的埃隆.马斯克:“在差异化如此之大的各个领域都做到成功创新,你是如何做到的?”

马斯克说:“我实在是不知道”,然后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很勉强地说:“我很努力!” 又有人问马斯克:“你是如何自学就掌握顶尖的物理学呢?” 马斯克回答道:“我读书啊,书就在这,去读就OK。”

这个被外媒形容为“将世界甩在身后”的企业家是成功与智慧的最佳代言人,曾经创造过私人公司发射火箭的壮举,兼具物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他对于自己的成就总结的关键词就是“努力”和“读书”,可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谁没有努力过,谁又没有读过书呢?

为何马斯克这些人就是这么牛逼,他们会学会玩,还会做管理,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呢?

针对这个疑问,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曾经坚持写博客八年的刘未鹏,在他的这本《暗时间》指出:“每个人的手表可以走的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活了多少年, 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衡量生命的思维时间

这里的思维时间,它是指你可以充分利用走路、买菜、坐公车、吃饭、睡觉等等这些时间进行思考,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思考的过程正是作者所说的“暗时间”。

可是,我们看似忙碌的每一天,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利用好了这部分时间呢?

人类的大脑是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和认知的重要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

01 不会利用时间,因为逃避和拖延就是人类的本性

哲学家波普尔说:“人生不过是解决问题。”

我们的每一天从起床开始,你就会面临着不断地判断与决策,比如早餐吃什么?是穿哪件衣服出门?今天是坐公交车还是开车去上班?

可是我们的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固有的“思维定势”,因此有时候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得糟糕,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我们很难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而总是能“找到”其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就好像明明是自己起床晚了,却硬要找一些类似堵车之类的原因来为你的迟到背锅。由此,不难发现我们的思维有着很多的误区,导致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方式也不是最优的。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思维定势让你的判断总是不那么准确

关于时间的认知,人们往往都有一个错觉,那就是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均等的,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就如同生活中出现的诸多“自以为是”。

现象一:“眼见为实”并不一定是真相。

很多事实的真相,我们往往要凭借自己的双眼去判断,此话不假,但是大多数情况,你所看到的如果没有加以思考,只是按照惯性的思维得到的结论,有很大可能性是错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前段时间,天气非常热,外出回家的我习惯性地打开冰箱,看见了一瓶雪碧汽水,一把抓着冰凉凉的汽水瓶,有股说不出来的愉悦。

于是,我不假思索地拧开了盖子,仰起脖子就“咕咚”了一口。

突然,一股辛辣的气体直冲脑门,在一阵猛烈地咳嗽后, 喝下的“雪碧”被我全部吐了出来,你猜我喝得是啥吗?

老天,居然是白酒。后来我才知道是老公把头天没喝完的白酒倒进了空的饮料瓶子里。可是白酒和饮料在汽水瓶里根本看不出区别,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诱惑下,我的潜意识让我逃避了思考的机会,没有做任何辨别,脑子里就认为那分明就是一瓶解渴的汽水嘛!

美国精神科医师丹尼尔是这样描绘大脑,就像房子一样,一楼称为“下层脑”,又叫情绪脑,负责人类基本生存功能及情绪;那二楼就是“上层脑”,也叫理智脑,负责思考、做决定、情绪调节、同理心等等。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人在做决定时时大脑其实在互相争斗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错误行为,也就是我的“情绪脑”打败了“理智脑”,当你的理智大脑告诉你,现在要做什么事儿了,但是情感大脑就会说,这个事儿很麻烦,也不知道有没有用,要不咱们先舒服一下好了。

现象二:你总是表现得很努力,其实是浪费时间。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新名词叫作“摸鱼式加班”,这个词大多是用来形容那些在职场里故意拖延下班时间,在上级面前努力表现自己的人。

但事实上,还真有一些人的加班,的确不是在“摸鱼”,他们任劳任怨地加班,工作很勤勉,遇事也不会推脱,反正该做不该做的都做了,至于完成的效果是不是最好的不敢说,但是谁敢说我不是个劳模呢?

这样的人如果是基层的员工,倒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是一名管理者,那就得好好反思自己的时间利用问题了。

作为曾经的一名计算机程序员,作者向我们描述了程序任务切换的复杂性,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一点,我有位做IT的同事就深受其苦,他的工作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他写程序正写得起劲时,忽然被叫去开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只能放在那里,等开完会后,又得思索半天,才能把刚才一个bug相关的代码前后再重新理解一遍。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程序员的工作强度大到让人无法想象

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起来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好事,但日积月累以后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如果说这些都是被动无奈的客观原因,那么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怨不了别人了。

现代人都喜欢玩手机,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在刷朋友圈。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当你在电脑上不停地处理一些公司的文件时,总会感觉到有点累,于是你打算刷一会儿手机,看看今天有啥趣事,反正时间也不长。

虽然你工作了一个小时只刷了几分钟的帖子,但是等到你回到工作的时候,你还得再需要几分钟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这样的话你算一算,一天中,要刷几次手机休息,将你的休息时间再加上进入状态的时间,很可能就转化成了你的加班时间,而事实上,你本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事,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在时间利用效率上高得多的原因。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人不会分心

02 如何让自己的时间变得积极起来呢?

前面说到,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利用不够,是因为我们的理智脑干不过情绪脑,换句话说,就是思考行为不够强大,不够深入,导致任务切换的时间过长。

那么,大家不禁会问,那为什么有些人就可以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脑,他们又有什么高招呢?

作者提出了他的看法,比如说在理智大脑和情感大脑交战的时候,你多支持一下理智大脑,遇到一些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强迫自己坚持下去。

但是回头想想,我们好像就是因为这些事做不到才会有拖延症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时间上的成就感,简单来说我们需要一步步去规划。

第一步:减少任务切换,提升专注力。

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都知道要用一些方法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然而大家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成年人同样也需要专注力的训练。

比如刚才提到的刷手机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喜欢半夜追剧,打游戏等等这些干扰工作和生活专注力的事情。

如果任由这些不好的任务反复切换下去,那很可能最后你的理智脑会彻底被情绪脑长时间占领,思考和改变对你来说,都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我们要从孩子的问题中反省自己

但是,我们毕竟不是孩子,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其实是可以锻炼的。

我以前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韩剧迷,有人说看韩剧会中毒,这话一点不错,有时候追到半夜都还舍不得放下。那段时间我的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每天脑袋都是昏昏沉沉的。

晚上追剧,白天又想着工作,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啊!于是,我就考虑是不是有其他有意义的方式去取代它,彷徨间,我加入了一个线上的学习社群,通过群内每日打卡练习,以及书友们的阅读分享,我很快发现了看书的快乐。

当你喜欢上看书时,那就会用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如果你花了3小时,那么你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

让自已“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他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这种充实感很快就取代了之前漫无目的地追剧。

通过看书这样的专注力训练,我发现上班时,迅速聚焦工作重点也没有那么困难了,而且书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板块和实用方法,在职场中同样受用。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专注力可以进行持续的训练

我们每个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最缺的就是专注精神。

提升专注力,并不是单纯依靠自己的克制力,而是源于内心对一个东西强烈的热忱,所以找到自己最热爱的一件事情,持续努力地去做,往往就能实现真正的效率。

第二步: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在我们工作汇报时,最喜欢用各种曲线图形来描绘每项工作的达成进度,这样可以让人清晰地看到任务的进展变化,当进度慢慢地接近100%时,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知道这任务不久后就会完成。

这个进度条,用在自己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再讲小目标分割成列表。这种方式核心的好处就在于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会有一个时间估计,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

反之,如果你没有这个分割,整个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只有两种状态,那就是“完成”和“未完成”。

万一是个漫长的目标,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永远都是“未完成”,一次一次的等待会耗尽你的耐心,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时间进度表让你看到目标达成的进度

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人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

那么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重点那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耗时作出靠谱的估计,那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或许我们的情绪大脑还是比较原始,还是会感到困难,那么不妨上网看看,或是运用群体的智慧,看看别人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办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并不孤单,你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遇到过,你踩过的坑里尽是前人留下的脚印。

第三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像在黑暗中打着手电筒往前走,然而电筒的光亮能照到的范围是有限的,走了几步发现后面又黑了,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想着想着就想岔了。

这时候,唯有书写,把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就给了我们完全的回溯自己思维轨迹的可能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当我们在长时间保持自己工作状态的时候,很多灵感和创意往往会不自觉地自己蹦出来,而这种时候可能也不适合你马上去处理这些灵感和创意,所以说你得先把这些灵感和创意记下来。

再比如工作的想法、遇到的困难,这些都非常适合记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开始记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新的想法会冒出来。

就像我们上学时学语文一样,老师通常都会说,你要准备个本子,每天写日记,收集好的素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当你考试时,不管是写作文还是做阅读,因为你有过多次的积累与记录,你很容易就能写下可能有所触动的事,你的脑子会有很多的想法,做起题目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记录是最好的自我学习方式

作者刘未鹏本人就是一个长时间使用博客的人,他认为写一个长期的博客有几个好处:

第一:可以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二:帮助自己更好地思考;

第三:教就是最好的学。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你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但是你就是没有办法和别人解释清楚,这是因为你只明白了你自己知道这个答案的方式。

只有你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推理出这个最终结论,你才能彻底明白这个事儿,才有可能向别人解释清楚。所以一旦说你可以把一个问题完全解释明白写下来的时候,那你也就完完全全地了解了整个问题。

另外,还有讨论是最好的反思。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奇葩说》这样的辩论节目,就是因为双方各执一词的演讲与讨论,让大家觉得非常过瘾,也会收获很多自己不曾体验到的思想。

每个人的思维都会有盲点,盲点往往是自己很难察觉的,如果可以将自己的观点通过博客或是其他的方式进行展示,那么你的盲点可以在别人那里得到补充,同时别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这就是写下来最为重要的价值。

我这么努力,为何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比努力重要100倍的是这件事

讨论将你的思路和想法进一步放大

03 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什么叫核心竞争力?是这个人的技术更专业吗?是智商更高一点吗?不是,是在于你身上有没有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如果说有这种组合,它又符合了三个条件。哪三个条件呢?

第一个,这种组合绝无仅有,哪怕是你的同事和你干的也不一样。

第二个,这种组合在实践里有价值,不会只谈一些空概念。

第三个,这种组合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就是最大限度加强和发挥自己独特的组合,而并不是说寻求某一个单项的超越。

个性、知识、经验或许谁都知道,但是到底要组合什么东西,这里说几个具体的知识组合领域。

第一,专业领域的技能。就是你要成为你所在领域的专家。你的专业技能越高,不可替代性自然就越强。

第二,跨领域的技能。前面提到的商界巨人马斯克并不像其他人那样专注于某个领域,而是覆盖物理、工程、经济、商业、哲学等。

这样跨越多学科,让他掌握了迁移学习的能力,先将知识简化为若干个基本原理,并在新领域中重构基础原理;从第一性原理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快速决策。

多领域知识看起来不相关,其实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会看到更多的共同之处,可更好迁移式内化学习。

第三,学习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这个实在太重要了。比如马斯克是3家公司的创始人,但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每周至少在10个小时以上,对知识的渴望,让他更好地理解知识带给他的力量,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成功创新。

所有的信息都在书籍里,只要你愿意去读,就可以学地很快。持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应用在职场和生活中,会发现更美好地世界。

第四,性格要素。严格来说这也算是跨领域的技能,一些我们一直认为很重要的性格要素包括专注、持之以恒、自省、好奇心,这些和一个人经历所塑造的性格都有一定的关系。

比尔盖茨曾说:管理时间就是管理生命。

时间是我们最珍贵的资源,你怎么用时间就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暗时间》这本书看起来是在讲时间管理,实际上更像是一本心理励志书,它让我们从思维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提升时间的质量与生活的宽度。

正如书中所说:“困难的路越走越简单,简单的路越走越困难,你可以趁着对一件事有热情,一鼓作气地把开头最难的阶段跨过去,后面的事情就可以交给时间和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