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禮不置產業,一生為國墓地與常人別無二樣,北洋三傑之段祺瑞

中国心.mp33:10

来自振鑫社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与领导人。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

不收礼不置产业,一生为国墓地与常人别无二样,北洋三杰之段祺瑞

段祺瑞

1924年3月,民国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大学生组织了国内大人物票选活动: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位居第一位,“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位居第二,大教育家蔡元培居第三位,而大军阀段祺瑞和著名学者胡适并列第四位,段祺瑞声望颇高。

曾经,许多人误以为段祺瑞只是一介草莽军阀,腹内无半点诗书,粗鄙不堪。但事实上,段祺瑞文韬武略可谓了得,既是北洋时代的军事人才,又是清朝末年官派留学海外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

1912年2月12日满清覆灭后,段祺瑞在民国时期当过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手中有权并控制着北洋政府的财政,但段祺瑞没有买过一处宅子、一块地皮,甚至连合肥老家也没有一处住房。

段祺瑞当上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以后,合肥老家经常来人拜访段祺瑞,目的无非是想求他给谋个好差事,或参与一些北洋政府的工程,段祺瑞一概不予办理,只是好吃好喝地招待这些亲戚几日,然后给些钱将他们打发。甚至就连他的胞弟段启甫上门,他也是毫无情面。其实安排个差使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段祺瑞认为段启甫不是做官的料,对他说:“你不适合做官,还是给你一笔钱,回家做个买卖好好过日子吧。”因此,段祺瑞的亲朋好友中没有一个凭借他的位子做官、发财的,这在当时或现在的军政要员中极为罕见。

段祺瑞一生清廉,本人从不收礼,其实人到一定的位置也没必要收礼,只是很多人看不透罢了。有一次,江苏督军齐燮元送给他一个精致的围屏,恰巧他不在家,围屏上镶有各种宝石,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一看就知价值不菲。段家的人看了都爱不释手,甚至半夜里偷偷起来把玩。可第二天早上,段祺瑞见到围屏,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就叫人给齐燮元送回去了。还有一次,张作霖给段祺瑞送来一些东北特产,并不是多么值钱的东西,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后在张作霖副官一再恳求下,才收下两条江鱼。唯独有一次冯玉祥送来一个大南瓜,段祺瑞非常喜欢,破例没有送回。逢年过节时,按照习俗,给段祺瑞送礼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但段祺瑞只是在每人的礼品中挑一样最不值钱的留下,其余的一概退回。

不收礼不置产业,一生为国墓地与常人别无二样,北洋三杰之段祺瑞

签订二十一条现场

1915年5月“二十一条”签订后,袁世凯与段祺瑞的不和日趋浮上台面,段祺瑞告病辞职,赴西山养病;其陆军总长一职由王士珍接任。袁世凯在1915年底推行洪宪帝制时,段祺瑞表示反对复辟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凯被逼无奈,在全国的一片骂声中取消帝制,恢复共和,邀请段祺瑞“出山”任国务总理,兼任任参谋总长、陆军总长等职务。

不收礼不置产业,一生为国墓地与常人别无二样,北洋三杰之段祺瑞

袁世凯

1924年至1926年段祺瑞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总统”。1926年,中华民国要求全国统一与抵制统一的奉军作战,日本军舰协助奉军炮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开炮还击,日本等八各国认为中国违反“辛丑条约”

不收礼不置产业,一生为国墓地与常人别无二样,北洋三杰之段祺瑞

曾经的“辛丑条约”签字现场

对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提出抗议。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近万人参加,而旧北洋军警却残酷镇压请愿学生,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不收礼不置产业,一生为国墓地与常人别无二样,北洋三杰之段祺瑞

“三·一八惨案” 纪念碑

惨案发生后,段祺瑞随即赶到现场,痛批军警以暴力镇压学生,要求以后不得滥用警棍、枪支对爱国学生施暴,肯定了学生的爱国行为,并向死者长跪不起,因此辞去“总统”后,决定终身食素“谢罪”,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

不收礼不置产业,一生为国墓地与常人别无二样,北洋三杰之段祺瑞

“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

1931年因张学良的疏忽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日本曾派特使求见段祺瑞,希望他能帮助日本与国民政府修好,段祺瑞避而不见,拒绝与日本人往来,颇有民族气节。

不收礼不置产业,一生为国墓地与常人别无二样,北洋三杰之段祺瑞

九一八后日军进入沈阳

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1936年初,段祺瑞病重,自知时日不多,留下遗言“八勿”告诫后人,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不收礼不置产业,一生为国墓地与常人别无二样,北洋三杰之段祺瑞

段祺瑞遗训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1岁。11月8日是段祺瑞的大殓日,国民政府林森、居正、于右任、吴忠信、张治中等要员均亲临吊唁。蒋介石也拨款20万元,在黄山为段祺瑞购置了墓地。但段祺瑞长子以先父死前要葬在北平为由,拒绝蒋介石将父亲葬在黄山。遂于同年12月7日,由其亲属将段祺瑞的灵柩移至北平,暂厝于西山卧佛寺的后殿。最后葬于北京万安公墓,他墓地很小,墓圹也没有护栏,按当时的安葬习俗来说普通的不能在普通,前来墓地的除了他的后人及研究近代历史者、文管机构的人以外,知之者已经不多了。

不收礼不置产业,一生为国墓地与常人别无二样,北洋三杰之段祺瑞

段祺瑞墓

​段祺瑞一生曾因三件事;一、因致电要求清帝退位、二、抵制洪宪帝制、三、讨伐张勋复辟,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梁启超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吴佩孚在得知段祺瑞去世后评价此人:“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