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与不回头

电影和书看多了,一些道理会越来越被自己的内心认同。就像大部分人总是无意识的觉得水是白色的,直到有个人突然说了一句:“牛奶才是白色的啊!”你才惊觉,原来水是无色无味的!

回头与不回头

很多经典的电影里,总有浪子的形象。但有个问题,浪子到底该不该回头?

年轻的时候,姑娘们都爱浪子,爱他们满不在乎,爱他们颠沛流离,爱他们的简单,甚至粗暴,爱他们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你面前,又从来不告别就回过头去。也许这还不够,姑娘还爱他们是穷小子,爱他们去没有卫生许可证的路边摊,即便只是一碗干挑面都浪漫的要死。

最先让我想到这个形象的就是《天若有情》里刘德华饰演的阿华,那个叼着烟,骑着摩托车的浪子。那个有情有义却终难回头的浪子。

回头与不回头

在年少的记忆里,某个盛夏的盛夏,似乎都会有这么一段想起来就不知所措的爱情,就像电影里吴倩莲饰演的十七岁的JOJO ,天真执着,义无反顾,眉眼之间都透着一股子倔强。他们的相遇本来就是天雷地火,她是他逃离抢劫现场时的人质,又在匪伴面前豁出命去英雄救美,这大概是我能想象到的最让人心跳加快的相遇了。

而JOJO也以最快速度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没有指认阿华,还迅速地爱上了他。为他撒谎夜逃,煲汤打扫,甚至为了他不顾危险地爬上了车顶与人飙车,所有一切都是这位千金大小姐一辈子没有做过的事情,这大概就是爱情的力量吧。一切都是甘愿,不管他是警察还是罪犯,也不管他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总之跟他的一切和与他有关的一切都是好的,连他周围的空气都是甜的。然而结局并不如人意,阿华最终死在自己的江湖路上,而 JOJO拖着婚纱狂奔在午夜的街头,她的这个浪子,再也回不了头了。

但现在想来,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试想一下,假若浪子回头,年复一年,渐渐有了中年人的肚腩,和连天的抱怨,有了这个年代司空见惯的小三撕逼……不再骄傲,不再盛气凌人,取而代之的是家长里短和世俗琐碎,他们终将在阶级矛盾里分道扬镳。这样的结局不止令人伤心,更让人觉得可悲。爱情从来就只是那么一下子,兵荒马乱的一下子,过了也就过了。电影里的他们却用一场悲剧将这份停留在顶峰的爱情永远保留了下来。

回想香港同时期电影的另一个浪子经典,大概就是《阿郎的故事》了。然而,浪子回头,佳人不再。他独自忍受着老板的苛刻在工地做苦工,只为供儿子念书,虽然电影把两人脏乱差的生活描绘的轻松情趣,但还是难掩那份辛酸。尤其是遇到他从国外回来的佳人之后,对比之下更是一鸟一片林。

他不再是她崇拜爱慕的那个骄傲的浪子了,他依然痞气,却多了一份唯诺,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穷小子,而她却不能一辈子都吃干挑面。现实让人难堪,当他要寻回当年的骄傲,再次骑上摩托车时,却付出了永远的代价。

电影终归是电影,我们终究要回到现实生活里的。什么样的男人才是女人终其一生所追寻的。是浪子么?那场情海深波的记忆留给盛夏足矣,热情过后的人间烟火才是真正的生活。浪子也许只适合谈恋爱,至于生活,还是交给那些稳重又顾家的男人吧。生活的舞台上并不需要浪子这个角色,既然决定了去浪,再回头时,女主角可能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哪一茬都不会专属于浪子!

但我觉得,姑娘们的心里还是住着一个浪子的:即使有一天,他们坐在私家车里,身边是开车永远不超过七十码的老公,当罗大佑再次唱起《追梦人》时,姑娘们还是会怀念那些坐在摩托车后座的日子,怀念那个把唯一的头盔留给他们的不羁的男孩。但仅仅也只是怀念罢了,偶尔的怀念。

突然想起刘若英给陈升的书作的序里,有这样一段细节:

大多数人都只看见你放荡不羁,自我中心。这我倒可以帮你澄清。如果你真只是他们想的那样,你不会十数年孜孜不倦,笔耕写歌。如果你真是那样的,不可能长久维持平静而甜美的家庭生活。想起有一天你喝醉了,我开着车送你跟箫言中回家,途中,你突然惊醒大叫, 要言中去便利商店买两颗茶叶蛋跟一个三明治。言中问你:“阿升,你还吃得下吗?”你迷蒙中回答:“夫人交代,买回去给儿子的早餐。”那个倜傥潇洒的陈升不见了,这一个陈升有些扫兴,但这才是你最应该引以为傲的陈升!

回头与不回头

这一段描写突然让我明白,男人对男人,要么惺惺相惜,要么“你给老子滚”。女人却觉得,最上乘的男人应该是有浪子、才子和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只是这样的男人实在太少了,如果你还要求彼此爱慕,这样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我在文章开头时的疑虑不再,总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对浪子来说,回头了可能是金不换,没回头可能是另一种决绝;但对姑娘来说,浪子去浪可以,但得有配得上的才能,浪完回家的路上记得要打包一份干挑面,多辣少葱的那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