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风雨历程见证城市变迁!随记者走近青岛最“老”公交线路

近日,沿着青岛前海循环往复的6路公交车,打造出“线史纪念主题车厢”:车厢内张贴出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老照片,向乘客静静展示着青岛这条最“老”公交线路的发展历程。它是青岛市第一条沿海旅游线路,至今已走过75年的风雨历程。

6路公交现属青岛公交集团隧道巴士有限公司,现有车辆11部,驾驶员20名。1955年4月15日,6路线被青岛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条“青年服务线”。这是6路线获得的第一个市级以上荣誉,也是6路线历代职工一直珍视并引以为豪的荣誉。每年的4月15日,6路线职工都会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为“青年服务线”庆生。

75年风雨历程见证城市变迁!随记者走近青岛最“老”公交线路
75年风雨历程见证城市变迁!随记者走近青岛最“老”公交线路

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从铰链式的大通道公交车到如今的纯电动公交车,6路公交线见证着岛城公交的变迁史,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青岛首条沿海公交,乘客喊着口号往上挤

作为青岛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线路,6路线最早开通的历史要追溯到1945年。当时,公交车上只是标明从大窑沟至中山公园,并没有线路号。后来受战争影响,这条公交线一度停止运行。

75年风雨历程见证城市变迁!随记者走近青岛最“老”公交线路75年风雨历程见证城市变迁!随记者走近青岛最“老”公交线路

1951年4月,这条线路重新开通,兼顾市内交通和沿海旅游双重功能,是青岛市第一条沿海旅游线路。作为青岛沿海首条公交,6路线承载了老青岛人的城市回忆。

据全国劳动模范、原6路线驾驶员张丽霞回忆,当年中山路很繁华,而大窑沟则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乘客排队能一直排到小港。“遇到节假日,5分钱一张票一天能卖1000多元,6路线的日均客流量达到20000多人。那时候的6路线,乘客基本上都是喊着‘1、2、1’的口号往上挤,场面非常火爆。”张丽霞说。

这种客流火爆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1994年,青岛市级机关办公大楼通过竣工验收。青岛市政治中心东移,城市框架也由西部老城区延伸至东部地区。加之岛城公交车数量增加、公交线路不断丰富,从1998年到2000年间,6路线的客流量大约减少了60%。

2003年7月,6路线被交通部、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15年3月,6路线将终点站从大窑沟延长到泰山路,增加了小港、海员、大港客运站、大港、泰山路5站,线路长度由原来的5.4公里,增加至8.1公里。这一方面解决了小港周边居民的出行难题,另一面也解决了原来泰山路到中山公园没有直达车的难题。

75年风雨历程见证城市变迁!随记者走近青岛最“老”公交线路

最开始都是外国破旧汽车,现在全是纯电动车

从1945年建线至1949年初,6路公交运行车辆全部是载客少、车容差、性能低的外国破旧汽车,被称为“万国车”。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加速。1958年,公交客车修造厂改装生产的“跃进号”在6路投入使用。上世纪70年代,6路开始使用铰接车。2000年以前,6路公交车除了少量的柴油车外,大部分为汽油车,还是老式的前置发动机。2001年青岛成为奥帆赛承办城市后,公交车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6路线也由汽油车逐渐更换为柴油车。2020年3月,6路线全线更换为纯电动环保公交车。

对于车型的发展变化,山东省劳动模范、6路线驾驶员王艳感慨万千:“最大的感受就是驾驶环境更好了,车开起来更舒适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也在不断降低。”

王艳回忆说,开铰接公交车时,由于车身较长,城市道路比较窄,车辆方向盘没有助力,每次遇到转弯处都必须提前打方向盘,一旦方向盘打晚了,车辆就转不过去,开起来非常吃力。“现在驾驶的纯电动公交车,动力更足,起步更快,踩着电门就能跑,可省力了。”

由从国外引进的“万国”车型,到本土修造改装的“跃进号”,再到如今的纯电动公交车,在改革开放40年间,6路公交车的车型向着更舒适、更环保、更绿色的方向更迭,驾驶员开着越来越轻松,乘客坐着越来越舒适。

75年风雨历程见证城市变迁!随记者走近青岛最“老”公交线路

首创多项“绝活”,打造公交出行“高舒适度”

1955年被青岛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2003年被交通部、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一代代6路公交人以优质的服务不断擦亮“青年服务线”这个光荣品牌。业界闻名的“一碗水”“老秒表”“问不倒”“四稳、四准、四不开”等老绝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总结和提炼中,诞生并推广到其他线路上的,如今已然成为青岛公交的“活招牌”。

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结合新时期新形势对公交行业的要求,6路线先后涌现出“一口清”“景点通”“英语能手”“手语能手”等服务绝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新一代6路人再次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升服务质量,解答乘客关切,还提出了“打造37℃恒温车厢让服务始终如一”的理念,不断推出“花房公交”“问候车厢”“樱花专列”等暖心举措,推动公交出行由“高满载率”向“高舒适度”转变。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芳 通讯员 衣彦飞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