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採訪記之東北人真不好惹

“冰城”采访记之东北人真不好惹

“有谁要报名去哈尔滨采访。”

“我要去!我要去!”

一看到有外出采访策划,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能够碰到好的新闻线索,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记者日常性的工作都是在跑一些小新闻,比如政府某个机构要召开个会议、某个局要开展一个活动、某个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些琐碎的小事情充斥记者的大部分时间。换一个角度来看,小的新闻也最能锻炼人,让记者快速成长起来,能让基本功打牢打扎实,在遇到大型新闻采访时,就能临危不乱的应对。

东北人不好惹!

采访第一步,前期准备。

部门早已做好前期采访策划,涉及哈尔滨的工业、农业、旅游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等,都做了非常精细的策划,但是还有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没有做,要跟将要被采访的人对接,沟通采访时间、地点、内容,这项工作就落在了我的身上。

可能是赵本山系列的小品长大的,我对东北人的印象是都很幽默,真实情况呢?

嘟嘟嘟……

(我方):“您好,我是XXX,XXX之前有跟您联系过,我们将在XX时间去到贵单位采访XXX内容,您看您这边时间可以吗?”

(哈方):“你是谁?你是干啥的?你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谁让你给我打电话的?你这个怎么是XX地的号码,我还以为是诈骗电话?”

致命连环问答啊!对方怒气冲冲的回怼了我一通,一下子给我干“蒙圈”了。我就又重新介绍了自己,并此次电话的目的向对方说清楚,我还故意放慢了语速,生怕对接人着急。

(哈方):“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我们这里接受采访程序很严格的,这样吧,你们单位先发个采访函,我们先看一下采访内容,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受采访。”

(我方):“请问我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给贵单位发函呢?”还没等我问完,对方就挂断电话了,一脸惊呆!于是我又向对方打了一通电话。

嘟嘟嘟……

(我方):“您好,我是刚才打电话的那个XXX。”我又打了过去。

(哈方):

“不是跟你说了要先发函过来吗?没听懂吗?”

(我方):“我想问一下,贵单位的电子邮箱或者传真是多少?方便发函。”

(哈方):“怎么这么麻烦啊,你发这个邮箱来吧!”

这通电话打下来,感觉小命都快没了。那怒气冲冲的语气,我都不知道是哪里得罪了她哦!我还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说的不对,还是自己的语气不好?之后就马上准备了不同采访单位采访函,以便及时发给对方,以免耽误采访。

我也在第一时间发采访函给对接人。隔了一天,我继续跟进对接人。

嘟嘟嘟……

(我方):“您好!我是XXX,您收到我发的采访函了吗?”其实都是电子邮件应该当天就能看到。

(哈方):“哦,发来了吗?我这两天有点忙,都没有查看邮箱,我过一会儿看下,再给你回个电话。”

然后这句话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复。

嘟嘟嘟……

(我方):“您好!我是XXX,您看过我们发的采访函了吗?”

(哈方):“哦哦!我把采访函交给我们领导看了,还没有给我回复,要等一下。”

我们马上就要去采访了,我的采访记录本上竟然标注了一大片红色的笔迹,对接了两三天,竟然只有两三家单位勉强的接受,原话是:“你们来了再看情况!”

无奈,我将对接情况做成表格,并且标明对接情况(接受、不接受、待定、联系不上),上报给了带队领导,最终又通过当地媒体协调,勉强对接了一些单位接受采访。

在东北,官本位也太突出了一点,从说话到做事,无处不体现着这种官员做派。其实,大部分东北人性格都是非常好的,聊起来也是真幽默,但是通过这次对接真的让我磨练了一下意志。我跟同事开玩笑的说:“跟这帮东北领导打过交道后,我以后不管对接什么样的人都不怕了。”(一语成谶,还有更难对付的)

“大国工匠”的精神真的感动!

尽管前期准备不太理想,但还是带着满满地期待踏上了这次采访之旅。

一下飞机,迎面扑来是强烈的异域风情。机场、居民小区、商务办公楼等建筑带有强烈的俄罗斯风格,大红色、深绿色、浓黄色……各种鲜艳的颜色的外墙、洋葱头式的屋顶,哈尔滨真的很“俄罗斯”了。

哈尔滨这座城市曾经被成为“共和国长子”,哈电机、哈锅炉、哈汽轮等大型国企都曾经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而我们这次采访的重点就是哈尔滨的工业发展。

走进这些大型国企,虽然因为经济发展转型给这些传统工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还是能够感受到昔日的辉煌。

站在哈电机厂的大门口,感觉一下穿越回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铁栏杆式的工厂大门已经有明显的锈迹,从外面往里看,好像工厂已经停产了。就在我们在大门口等待工作人员接应时,大门口停下一辆大巴车,从车上下来一批貌似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个个身着绿色迷彩,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排队从那个破旧的大门进入工厂,多么具有戏剧性的一幕。

进入工厂,跟哈电机的领导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果然跟我们之前预估的差不多,这一类国有企业被这一轮经济转型大潮冲击的太猛,目前也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之路。企业在时代的发展中难免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风险以及挑战,但是最难得是在哈尔滨这几个大型国企里,那份“单纯”的坚守着实让你感动。

这些传统巨型“航母”国企也考虑到转型发展的问题,有一批人在改革的大潮中最终坚守了下来,且出现了一大批“大国工匠”。

当我真正走进这些他们时,发现他们其实很普通,但是普通的又很不一般。他们从事的可是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每天都是重复一样的工作,甚至就一个动作,但是他们就靠着一双手把自己的工作都做到极致。

记得有一位在同一台机床上工作几十年的“大国工匠”,凭借手感就能准确把握好钢板的厚度,且能准确的说出来,跟尺子一样准确。仔细走进看,他所进行的工作,从外人来看可能也是就简单的机床操作,了解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光他的一双手,每年都能为我们厂创造很大的价值。”工厂负责人说。

一路采访,一路感动,他们能够在一份非常简单的岗位上坚守,而且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在哈尔滨这样的“大国工匠”竟然还有很多,他们的这份坚持很值得去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太多一夜暴富,或者通过很多方式赚“快钱”,整个社会都变得很浮躁,很多人都抱着侥幸心理去面对生活,指望着写一篇文章、剪辑一个视频、参加一场活动就一炮而红,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坐在“冷板凳”上面去认真的思考一下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份“坚守”在社会上真的太稀缺了!

但是又有人说,在如此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与时俱进的改变,很快就会被淘汰的。譬如记者这个行业,现在有些互联网公司都可以做机器人写稿,以后记者这个职业可能就消失了,其实不然,记者是报道新闻的,但是记者不是机械的去报道新闻,而带有特定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很大作用,所以记者这个职业不会轻易消失,关键的是要看记者本身业务能力是否够格。如果每天只是跑活动,将新闻五要素简单的报道一下,那可替代性太强了。

耐心坚守,广泛学习,苦练业务,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