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陳思王----曹植

他生于乱世,长于王侯之家,在群雄逐鹿、三国纷争的时代以文人的才情和风骨傲然独立。他才高八斗,七步能诗,一篇《洛神赋》流传千古,成为建安文学乃至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扛鼎之作。他多才多艺,英年早逝,世人只知道他的文学成就,殊不知他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杂技,发明了中国的佛教音乐——梵呗。他出生在莘县(古东武阳),任职并长眠于东阿,一个旷世奇才竟然与江北水城——聊城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太子之争

 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曹植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清初文坛盟主王士祯说,汉魏以来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今聊城市莘县朝城镇),192年曹植就出生在这里。他是曹操与王后卞氏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196年,5岁的曹植随父迁至许昌。曹植自幼聪慧过人,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植10岁所写的文章就让曹操感到惊奇,他把曹植叫到跟前,问他是否请别人代笔,曹植回答说:“我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怎么用得着请人代笔呢?如若不信,甘愿当面试验”。曹操仍然将信将疑,于是铜雀台建好之后,曹操便带领几个儿子一起登台,命题作文,曹植现场作《登台赋》,气势和文采都让曹操大为震惊。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曹植不但文采超群,对于曹操所提的各种疑难问题总能对答如流,而且性格率真、生活简朴,因此深得曹操喜爱。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此后,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但后来发现曹植性情轻狂,饮酒不节,而长子曹丕却善于矫情自饰,因此渐渐博得曹操喜爱,被立为太子。曹植由此而失宠,也由此开始了他遭人猜忌、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的一生。

关于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史料和民间均有大量记载和传说。那么,曹植与其嫂子甄宓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据《三国志·魏书五·后妃传》记载,袁熙带兵出征幽州,将甄氏留在都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照料婆婆。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占领了邺城。曹丕发现甄氏美貌绝伦随纳为妻,并对其十分宠爱。公元204年,曹操将家眷迁往邺城,已经13岁的曹植也随家人迁居邺城。自迎娶甄宓之后,曹丕常年跟随曹操在外征战,尚未成年的曹植与甄宓有过5年的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并因此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感情是美好而纯洁的,因为曹植当时还是一个情窦未开的懵懂少年。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本来,随着曹植的失宠和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与甄宓的这份情感应该戛然而止。曹丕登基的第二年六月,已为皇后的甄宓因反对曹丕迎娶汉献帝的两个女儿失宠,最终遭谗被曹丕下旨赐死。甄宓之死为曹植创作《洛神赋》埋下了伏笔。

《洛神赋》之谜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王位。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并几欲加害,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的故事就足以说明问题。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221年,30岁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222年4月,31岁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历史学家钱大昕指出:“鄄城王植以四月戊申封,与任城诸王不同日,且是县王,非郡王,故不在此数。”也就是说,这次曹植被封王与其他兄弟被封的郡王不是一个量级,只是一个“鸡肋”而已。对于这个“鸡肋”,曹植并没有放在心上,这次帝都之行最让他伤心的是皇帝赏赐他的甄夫人的遗物——玉枕。睹物思人,曹植在曹丕的面前就禁不住失声痛哭。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我们可以推测,工于心计的魏文帝曹丕此时赠玉枕给弟弟曹植无非两个用意:一个是出于好意,让曹植看到甄宓生前所用物品,见物如见人;另一个是别有用心,故意将此物赠与曹植,在他伤口上撒盐。不管是出于何种用心,此举的作用却是让真性情的曹子建因此写就了中国式王子爱情的绝唱——《洛神赋》。对于《洛神赋》还有一说,认为曹植所写《洛神赋》初名《感甄赋》,后来魏明帝曹睿下诏改名为《洛神赋》。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诗人,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的文人当中,唯一留下千古名篇的只有曹植的《洛神赋》。不仅如此,《洛神赋》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灿烂的奇葩。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汉赋元曲,没有一个人的诗文能像《洛神赋》这样被历代文人推崇。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梵呗之祖

公元229年,38岁曹植徙封东阿王(今聊城市东阿县),这次徙封对曹植的一生影响巨大。到东阿之后,颠沛流离的曹植突然发现,这里不但是一个理想的安身之所,同时也是一个可以使心灵得到栖息的地方。治所旁是鱼山,鱼山不大,也不高,但这座神奇的鱼山不仅与黄河相伴,而且它还是泰山之余脉,也可以说是泰山西部之起点。在遭遇了事业的失败、爱情的失落、亲情的炎凉之后,此时的曹植把精力用在了他所醉心的文学世界里。

在东阿,曹植每天吟唱自己的诗歌和辞赋,同时,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不是英年早逝,这位大才子最终可能会皈依佛门。空谷传音,细浪闻声。在黄河岸边这座孤零零的鱼山上,曹植似乎听到了天籁之音的召唤。正是在这座山上,曹植创立了中国的梵呗音乐。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曹魏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仅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100多年的时间,加上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佛教的发展十分缓慢。这时,不但佛经的翻译数量和质量都不够,更大的一个障碍是佛教音乐的中国化问题。正所谓“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梵呗”一词源自印度,是指以曲调唱颂的形式诵经和歌颂佛德。由于梵语语音和汉语语音有很大差别,“梵音重复,汉语单奇”,“鱼山梵呗”正是解决了这个矛盾。曹植在反复研究了汉代的一些佛经译本和印度的印度梵呗之后,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创立中国的佛教音乐——中国梵呗。因其发端于鱼山,因此被称为“鱼山梵呗”、“鱼山呗”。曹植创立中国梵呗,对于佛教的中国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可以说,没有佛教音乐的中国化,就没有佛教的中国化。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马戏之源

除了文学和梵呗之外,曹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贡献,这就是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杂技。杂技起源于古代的“角抵戏”,也称“蚩尤戏”;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了显著发展。曹植与杂技结缘有两个原因:一是“角抵戏”到了汉代与乐府融为一体,而曹植恰恰是乐府诗歌的高手。二是“角抵戏”起源于蚩尤,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区域,蚩尤陵就在东阿交界的阳谷县。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到了曹魏时期杂技随之被加入了“马戏”的色彩,曹植的诗歌《名都篇》中“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馀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连翩击鞠壤(鞠和壤,古代两种游戏用具),巧捷惟万端”等诗句描写的都是“马戏”场景。他的《白马篇》中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名句。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曹植不但用诗歌讴歌“马戏”,而且还身体力行,是一位出色的马戏艺术家。史料记载他“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1951年曹植墓发掘出土文物132件,其中有1个蒜头形五花石球,据考证这就是曹植玩马戏使用的道具“跳丸”。解放前,东阿县有一个“东盛马戏班”,就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至今,聊城一带民间对于杂技的称呼依然是“玩马戏”。

公元232年二月曹植被改封陈王(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邑三千五百户,同年十一月(12月27日)就在忧郁中病逝,年仅41岁。遵照他的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谥号思,曹植也因此被称为陈思王。一个“思”字充分体现了曹植充满坎坷又不断思索的人生。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集马、酒、情、乐、诗、艺于一身,却又一生郁郁不得志。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记得关注哦~~~

曹操的陈思王----曹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