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相伴共成长

  • 读写相伴共成长

  • 丑女多读书,作文兴味长。一个农家走出来的姑娘,靠读书学习进入大学,留在城市,凭借勤奋努力,觅得一份薪水不高却适合自己的工作,上班辛勤工作,下班笔耕不辍。站在时代潮头,发现真善美,感悟新变化,抒写新生活。笔下的一篇篇新闻,见证着人间的温暖、温情、温馨大爱;在各级媒体发表的一篇篇获奖征文,洋溢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辨的光辉;读书,学习,思考,写作,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学到大学,从青葱少女到鬓角染霜,我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止,阅读的习惯从未改变!

  • 儿童时代: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小时候,家在农村。入学之前,我看到的书,就是巴掌大小的硬纸彩印版《看图识字》,从天、地、人、口、手等笔画简单的字学起,慢慢掌握生活中常用的字词。入学后,学校老师让同学们从各自家里带课外书来,建成一个班级图书角。从此,每天放学后,我都坐在教室后面的图书角里,一册一册认真读。那里的百余本书,大部分是《小学生作文指导》、《儿童文学》、《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教辅书,还有很多连环画,都被我全部看过。有的字不认识,就囫囵吞枣念过去,根据上下文意思,也能大致弄个明白;阅读中遇到的生字,当时无暇查字典,就抄在随身带的小本本上,回家再查。放学后,当女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跳皮筋、翻花绳、踢沙包时,我依然在看书,有时候走在上学的路上,脑子里还在想着故事里的情节,思考着后续的故事。书读得多了,学习习惯好了,我的阅读理解、逻辑分析、数理计算能力自然也跟着提高了,深受老师和家长们的喜爱。

  • 青年时代:却看前路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中学时代,因为家父在学校任教,假期里我经常“近水楼台先得月”,常常能借到最新的书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外优秀经典小说,各种文学期刊、社科类杂志,经常让我读得如醉如痴。《读者》、《演讲与口才》、《青年博览》、《 中学生阅读》等杂志,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口才,学校的文艺活动,总是被选拔为主持人。站在舞台中央,一次次厚积薄发的随机应变、妙语连珠的即兴表演,受到广泛赞誉。一次看到河南电视台一则全国中学生暑假征文启事,自己试着偷偷写了一篇寄去,没想到初次参赛就获得了二等奖!

  • 考入大学后,学习的压力小了,我获得了更多的空余空间。没事的时候,就去图书馆读书,阅报,参与活动,写诗歌写散文写新闻稿子。我写的稿子多次获得各类主题征文奖,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我开始勇敢地走出自我的那方狭小天地,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自己写的一首歌词《青春在沈工闪光》被学院领导选中,由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著名作曲家铁源谱曲,曾经作为原沈阳工业学院的校歌,广为传唱。大量的阅读,和文艺大师们的对话,开启心智,丰富生活,增添了我应对人生苦旅的信心、智慧和勇气,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踏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步入社会: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这期间,每天坚持阅读,写日记,已经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就如明代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的那样:“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阅读,是最低门槛的高贵,你读过的书,就写在你的脸上。在单位,我经常用手中的笔,写新闻稿件,写身边的工作动态,经验介绍、好人好事,为民政事业增光添彩;生逢改革时,我觉得特别幸运。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感慨颇多,提笔成文,热情讴歌改革开放,深情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主流媒体举办的“我与改革开放”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得奖项。为庆祝祖国70华诞,我再次拿起笔,忍住胸中的风雷激荡,脑中的战火硝烟,虔诚写下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声声赞歌和殷殷祝福!

  •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点亮生活;读书,丰盈人生。(张晓征 作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